縣海洋文化探究及其建設的調查與思考

——海商文化。即海洋商業文化,具體指與海洋有關的商業行為形成的文化現象,表現在餐飲業、製鹽業、航海(運)業、造船業等商行為中。講到餐飲業,自然會聯想起以魚為主料和以魚為幫襯的象山海鮮系列,這是魚文化在象山飲食結構中的全方位體現。近二十年來,黃魚(鯗)、鯧魚、帶魚、梅魚、魚膠、青蟹、望潮、白蟹、佛手、跳魚、泥螺、沙蒜、蛤子、蝦姑等象山海鮮已在上海、杭州、寧波等城市站穩了腳根,並有一定的名聲。象山菜給古板的傳統菜系註上了強大的活力,使上述地區菜餚具備了海味和象山胃口。這是不爭的事實,是象山海洋文化以魚為載體的內輻射。在漁港古鎮石浦,傳統特產名點、家常小吃實惠可口,回味無窮,點心類主要有魚骨、水晶餃子、魚糍面、月餅筒等。家常菜系主要有魚餅、魚丸、湯鰻、魚骨醬、辣螺醬等。

海鹽。海水通過曝曬、稀釋、過濾等程式,可以曬(燒)出鹽來。鹽作為飲食生活之必需品,歷代來被人們所搶購。販賣鹽的商人即鹽商富甲天下,也曾名噪一時。我縣作為半島縣,擁有豐富的海水資源,至今尚存有昌國鹽嘗白岩山鹽嘗新橋鹽嘗旦門鹽場等。據蔣中偉先生憶舊,在~時我縣有一個較為知名的鹽唱—石浦玉泉鹽常

談起航海(運)業,首要的是海上航運通道。漁山列島和韭山列島內側的穿鼻山水道以及經漁山列島外側的海上大通道在歷史上是南北方經濟文化交流以及抗擊外族入侵的大動脈。漁山列島內側為古航道,也是一段海上絲綢之路,是今天7000噸位以上船舶航線。據宋寶慶年間《四明志》載,縣城北的新羅岙曾是新羅國人泊舟之處。南宋文天祥、詞人李清照等均身歷過此處的驚心動魄。文天祥還留下了《過亂礁洋》的詩。我縣大可以做“古航道游”或稱“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游”的文章。象山區域內有三個港口,即石浦漁港、象山西滬港和三門灣,其中尤以石浦漁港為著名。石浦港早時以其海埠,適為滬台、滬溫、甬台、甬溫航運交通線必經之地,歷史上是浙江沿岸的通商、漁業重鎮,商業繁榮。如今石浦港則成為國家二類口岸,是民間對台貿易的集散地,可泊漁船萬艘,可進萬噸巨輪。

造船業是海商文化體現的另一重要行業。船分漁船、客輪、貨輪、油輪、軍艦等,船又因大小分小舢板、機帆船、大馬力鋼質漁輪、萬噸巨輪之類。我縣雖不曾造出萬噸巨輪,但造船業歷史悠久。目前不包括木質漁輪、機帆小舢在內,全縣擁有大馬力鋼質漁輪近1500對是一個明證。

——海防軍事文化。我縣擁有800多公里長的海岸線,自象山港口至南堡一線,象山半島岸線的“烽堠”、“炮台”隨處可見。衛、所、烽文台、炮台等軍事設施要占浙江省的三分之二,留下了一筆古代軍事設施、軍事文化的寶貴遺產。據縣誌及有關資料記載,明洪武年間以來,在曉塘、東門、石浦、昌國、松岙、東陳、丹城、爵溪、塗茨、錢倉、賢庠、黃避岙、西周、泗洲頭、新橋等地的山岙、山頭設立了近60個衛、所、寨、堠、巡檢司、台。它們首尾相望,組成了環半島海岸線的一張巨大的防禦網,在明和清初時期則成為抗倭的強大堡壘群。明,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度;清初,一個正輝煌的東方帝國時代。為什麼要在小小象山半島,設定如此密集的軍事機構和設施?“環半島防禦網”是冷兵器時代歷史留給象山後人“開放不忘國防、國富不忘安危”的飽經滄桑的記憶。這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寶貴財富。石浦東門島上的原昌國衛舊址,不僅有熱心人復建的“浙東第一烽堠”,還有剛籌建的古炮台及古大炮,昭示著當年的幕幕壯麗。衛所下轄的軍事設定是寨、烽堠以及巡檢司。歷史上曾設巡檢司4處,即陳山、爵溪、石浦、趙岙巡檢司,目前唯丹城趙岙巡檢司遺址尚存。保存較為完整的寨有赤坎遊仙寨、周家山堠。現屬丹城的赤坎遊仙寨已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烽文堠是一道古代遺留下來的軍事設施風景線,俗稱“炮台”。在諸“炮台”中,保存最完整的是爵溪“周家山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