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民事訴訟當事人處分權的行使

權益受損,在這種情形下的後繼行為要以違背誠實信用原則行使處分權而遭法律禁止。一方當事人為證明自己所主張的某種權利的存在,而極力證明其所依據的真實。對方當事人對這種“真實”慎重地予以了肯定,甚至還在此基礎上對自己某些訴訟權利或實體權利作了進一步的處分。然而,隨後該方當事人又突然完全否定原來其證明的“真實”。這種情形在美國民事訴訟法上稱之為“反禁言制度”,無良心的當事人在能夠影響法院的訴訟中,忽視已經取得他人信賴的前提下,且明知如果提出與該主張相矛盾的主張會背叛他人信賴,仍意圖推翻原來的立場。 最後,出於某種惡意而故意怠於行使處分權,從而拖累整個訴訟過程,勢必給他方當事人利益帶來影響,這也應為法律所禁止。 此外,要防止訴訟上的突然襲擊,這在有些國家民事訴訟中亦有規定,這種突然行使處分權而影響訴訟進展也要納入因違反誠實信用原則而為法律所禁止的範圍。 以上種種,即是當事人行使處分權必須遵循誠實信用原則的主要方面。一旦違反而濫用權利,法律應給予制裁,因為沒有制裁,禁止違反便毫無法律意義。對此我國憲法第五十一條規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自由和權利”是對濫用權利制裁的根本依據。具體看來,針對民事訴訟當事人濫用處分權可行的制裁方式主要有:其一,由其先行的濫用行為而致使原本屬於其的後繼與此密切相關權利不得再行使;其二,如果這種行為對法院以及對方當事人帶來不利影響,法律應規定與之損害程度相適應的罰款;其三,可以由對方當事人申請要求其給予一定的賠償。可見,要完善我國民事程式法,另外民事實體法也要作相應補充。 當事人惡意行使處分權,法律給予禁止和制裁理所當然。但當事人也應當避免由於自己的非故意行為而導致處分行為的瑕疵,這其中主要原因在於當事人對訴訟程式法的不熟悉,甚至誤解。從民事訴訟法的角度,我們並不審查當事人行使處分權的內容是否合法,而僅僅審查其行使處分權的程式是否符合法律規定的時間、範圍、方式要求。對此,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還不很明確、具體,這與“重實體、輕程式”的法律傳統有很大關係。如果當事人無意識地作出了存在瑕疵的處分行為,救濟的途徑便是撤回原行為而依法重新作出新行為或者對原行為進行補救而使其適格。但有些情況下,一旦過失導致處分行為瑕疵就有可能導致訴訟權利的消滅,如當事人對時效、期間制度不了解,長時間怠於行使處分權,一過法定期間其權利便無可挽回地消滅,這是當事人消極行使處分權導致的不利後果。除了當事人自身的謹慎外,法院對其可能出現處分瑕疵前也可給予必要的提醒,但這種提醒也只應涉及法律規定當事人行使權利的要求,而不得作更為深入的利害引導。 當事人嚴守誠實信用原則,儘量避免由於疏忽法律而行為瑕疵,這是理想民事訴訟上對當事人行使處分權的根本原則要求。當然,對於各具體的處分權,法律應進一步作更為明確、具體的要求。 確立當事人處分權主義為民事訴訟的基本法理,實現當事人處分權行使的完善,是民事訴訟走向成熟的標誌,關係到中國司法制度改革的進程與走向,體現著對完美的民事訴訟制度的期待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