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轉移問題調研報告

培育產業發展的優質“土壤”

總投資42億元的熔安動力低速船用柴油機項目落戶、格力70萬套空調項目投產、美的冰櫃研發大樓竣工……在與我們相隔不到180公里的省會合肥,一批批大項目的落戶讓我們驚羨不已,而這正是省會合肥不遺餘力的進行軟、硬兩個環境建設所帶來的豐厚回報。

軟環境建設的倒逼效應

在合肥市行政服務中心,對一個投資項目進行審批,無論什麼原因如有職能部門接到通知後沒到會,就視為審批通過,除了缺席默認制,在軟環境建設當中,合肥市還推出了逾時默認制、全程代辦制和特事特辦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把自己的信箱、聯繫電話公布在服務中心門口,隨時接受監督。合肥的這些做法類似於司法領域的“舉證倒置”,在職能部門和企業之間,職能部門往往處於強勢,而這種經濟領域的“舉證倒置”卻讓企業獲得了主動,倒逼職能部門轉變工作方式、態度,提高行政審批的工作效率,是真正的“效能革命”。此外,合肥市政府對37項省及省以上單位針對企業的收費項目統一買單。XX年由政府買單的37項收費總共支出是一億多元,但據測算,這筆開支的投入產出比是一比五,甚至更高。

儘管**市不遺餘力的改善投資環境,竭盡全力的為企業服務,但軟環境還是不夠令人滿意。據了解,某個部門依據安徽省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一份檔案,在**開發區內一家合資企業按照銷售額比例收取的一項建設費高達30萬元,而另一家銷售額相當的本地企業通過“討價還價”,30萬元減至不到3萬元,由此可見一斑。

**市應在軟環境建設上痛下決心,借鑑學習合肥等地先進經驗,將軟環境建設與“官帽子”掛鈎,出實招、動真格。建立聯席會議制、工業項目領導負責制、項目代建制、全程代辦制、逾時默認制、特事特辦制、缺席默認制、獎懲制、收費報銷制等制度,著力營造寬鬆、和諧的軟環境。

硬環境建設的撬動效應

經常到合肥出差的同志往往感嘆省會日新月異的變化,而這些變化背後卻是合肥在實現經濟發展良性循環後,通過基礎設施的建設,改善城市硬環境,促進招商引資、經濟發展,帶動財政增長,最終起到了對經濟發展四兩拔千斤的反哺效應。

注重道路設施建設。在**開發區主攻新城東區的戰略布局下,起步區路網的方興路一期、秦潭路等已全面完工,元橋路、平湖路等核心道路工程全面展開,水電氣等與路網建設同步推進,承載產業進區的條件已經具備。而與新城東區緊密相連的東部新城商務區是規劃中的城市中心區,為新城東區企業提供了人力資源、商務等多方面的城市綜合配套能力。**開發區的新城東區建設不僅要做到“七通一平”,還應該增加水路通、廠房通、宜居通,即“十通一平”,以優良的基礎設施建設撬動產業投資。

注重港口建設。合肥為了引進低速柴油機項目,投入巨資改造派河、合裕航道由巢湖入江,可謂千辛萬苦“望”長江。據測算,僅長江上游就相當於四條鐵路的運量,且水運成本一般比鐵路低30%以上,也正如此,黃金水道再次興起,沿長江岸線地帶成為發展大型裝備製造等重工業的最佳選擇。**開發區的新城東區擁有很長的岸線資源,應依託馬窩、長豐港區,建設適合大型重工業發展的臨港產業帶。

注重標準廠房建設。標準廠房的建設可以迅速提高企業的投產速度,減少企業在資金鍊上的壓力。工業企業特別是產業轉移企業,在建設初期既要生產又要建設,資金壓力非常大。**開發區的新城東區可以採取引進外來投資合作等多種渠道,建設一些適合電子等企業生產的廠房,以迅速無障礙承接珠三角的電子等產業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