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前門

南南說:“你知道嗎,我覺得北京的天比武漢的天要大o”她不知道自己壓根就是個孩子。她說:“我就是喜歡北京,就是喜歡往北京的大馬路、小胡同走來走去,就是喜歡往北京的人群中走來走去。我的奶奶,她曾經穿著陰丹士林旗袍,在夢裡的北京走來走去。

老北京時候的藝人在茶館裡表演戲曲曲藝,台下的客人需要另付給他們小費——那時不叫“小費”,叫“茶資”——戲曲便發展成為老北京茶館文化的一部分。可不要小看了這些在茶館裡賣藝演出的人,在京劇的發展史上,可少不了他們濃墨重彩的一筆。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三慶、四喜、和春、春台)進京,就曾經在大柵欄一帶居注演出。

由於清代禁止在城內設立娛樂場所,戲院、茶樓便集中在前門大柵欄一帶。經過近百年的發展,從三慶的軸子(連台本戲)、四喜的曲子(崑曲)、和春的把子(武戲)、春台的孩子(童伶,),到後來的“同光十三絕”、四大名旦、四人鬚生,無不是從這裡唱響。現在的“老舍茶館”則把老北京的曲藝戲曲、風味小吃、古玩工藝等種種文化,都匯聚在一起。

走進老舍茶館,幾十張紫紅色仿清八仙桌錯落有致地擺放在大廳里,屋頂懸掛著十二盞製作精美的六角宮燈,旁邊花格琉窗,玉砌雕欄。屋內陳列著各種古玩、字畫、佛像、剪紙、泥人、風箏、玉器。每到下午,這裡就會舉辦戲曲表演。.

舞台上架起了麥克風,這便掃了幾分興致。所幸京腔京韻仍舊宛轉悠長,台下的戲迷票友也都如醉如痴。今年夏天的北京常常下雨,餘音繞樑間,想像里的老北京在雨中漸行漸遠。

南南放假回家了,我收到她發來的簡訊:據說北京很少下雨。據說北京的雨很不像雨。據說北京的雨還沒落到地上就變成了泥點子。據說北京的雨蒸發掉以後,這個城市會有很長一段時間生澀著,變不回原來的樣子。這早已不是我奶奶夢裡的北京了,但是,我愛他。

琉璃廠傳奇

先給大家講個老北京的風俗故事,雖然與琉璃廠沒多大關係,但也能算上是古玩行的買賣,也有幾分傳奇。

老北京德勝門外,天亮之前有兩個市集,一叫人市,一叫鬼市。人市是買賣勞動力的地方,鬼市可是另外一套交易.這裡既不定點設攤,也不分商品種類,上至王母娘娘的扎頭繩,下至要飯花子的打狗棒,什麼也有人賣,什麼也有人買。不僅如此,必要的時候還能定貨,甚至點名要東西。你把錢搭子往左肩一搭,右手托起下巴往顯眼的地方一站,就會有人來招呼:“想抓點兒什麼?”“隨殮的玉掛件:,可要有血暈的。”“有倒是有,價兒可高啊!”“貨高價出頭,先見見!”這也許就成了一樁多少兩銀子的生意。當然也有便宜貨。“您抓點兒什麼?”

“我這馬褂上五個銅鈕掉了一個。”‘還真有!”‘要多少錢?”‘甭給錢了,把您手裡兩塊驢打滾歸我吃了就齊!”這也算一樁買賣。在這兒做生意得有好脾氣,要多大價您別上火,還他多少錢他也不生氣。許多東西是偷來的,脫了手就好。因為這個原岡,在這兒你碰到多好的東西也不能打聽出處。也因為這個原因,確實有人在這兒買過便宜貨。用買醋瓶子的錢買了個青花玉壺春的事有過,要買銅痰盂買來個商朝青銅觚的事也有過。反過來說,花錢買人參買了香菜根,拿買緞子薄底靴的錢買了紙糊的蒙古靴的事也有。那時的北京人,得了便宜便到處顯派,透著自個兒的機靈!吃了虧多半悶在肚裡,惟恐被人恥笑。所以人們聽到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