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社會調研報告4篇

通過調研,同學們加深了對農民和農村的認識,他們在思考,農業是中國的根本問題,農民是中國最廣大的群體,卻還在承受著最大的辛苦和勞累,同學們也希望能再有機會與農民的充分交流,了解了農民的疾苦,切實地了解、反映“三農問題”,為問題的解決儘自己的微薄之力。

此次調研,對於村落和被調查人完全採取了隨機取樣調查,保證了數據採集的客觀性和科學性。調研團雖然結束了在xx的調研活動,但為了保證調研的可比性和普遍性,調研團的成員又決定加印問卷返回各自的家鄉,展開追加調研,為此次調研能真實地反映問題增加素材和數據。近年來,我國的“三農”問題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黨的“xx大報告”用了很大的篇幅討論了“三農”問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更是將“三農”問題的解決提到了很高的位置,認為:“農村工作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全國的現代化;沒有農村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就沒有全國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65歲以上的農村留守老人有近XX萬,這是一個多么驚人的數啊!子女闖天下,老人守 “空巢”。生活孤獨,缺乏照顧,卻時刻掛念兒女,這就是農村留守老人的縮影啊。然而,在外務工的子女普遍地只把贍養義務理解為源源不斷的物質供給,忽略了對父母精神上的噓寒問暖。留下的是踽踽獨行的老人每日不斷地守望家門,盼星星盼月亮,盼著自己孩子早日回來。這讓我想起之前我們走訪的那些老人,每一個都是蹣跚而行,有的由於年老身體不適還要照看自己的孫子。兒女離開,孫子尚小,為了整個家,不得不自給自足。一輩子就這么辛勞度過,沒有享受過一天的福,這真是做兒女的悲哀!

如今,留守老人問題還未引起廣泛的重視。但無論如何,他們是為我們的成長付出辛勞的功臣。先在他們已是日薄西山,他們缺乏社會的關愛,承受骨肉兩地分離的痛苦。在物質文明逐步走向發達的今天,留守老人的大量出現是社會發展尤其是農村經濟社會轉型時期的必然現象。我們應該理智看到留守老人是社會群體中的弱勢者:他們年老力衰,他們動作遲緩,他們招人嫌棄,他們是經濟上的低收入者,他們是生活上的低層次者。正是由於這些的特殊性,就決定了他們很難依靠自己安度晚年。因此,這需要社會的廣泛關注,更需要家庭子女的理解與關心。總而言之,在外打工的農民工子女們,掙錢只是一個生存目的,老人則是自己的至上親人。當有一天老人已不在人世,那時候想著盡孝早己為時已晚!所以,留守老人的問題一方面需要政府的關心與社會的關注,另一方面也需要子女常回家看看。只有這樣,他們才會快樂地安度晚年。在中央政策的扶持下,很多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得以保護,農民基本能夠解決溫飽問題,但農民普遍抱怨種子、農藥、化肥、管理等導致種植成本居高不下,中央惠農政策不到位等問題,同時靠天吃飯、種糧不賺錢等狀況還是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在走訪中,他們還注意到,一個村子的領導的水平就直接決定了整個村子的發展狀況,“三農”問題的解決首先需要一批眼界開闊,踏實為民的村幹部。見到了農村醫療資源的缺乏、農民生活的困苦、農民居住環境的差亂,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農民文化水平的低下.

首先,解決“三農”問題必須增加農民的收入,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中外的歷史經驗都表明,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途徑就是將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工業和第三產業轉移。只有實現農村勞動力不斷的、大量的從農業轉移到非農產業,才能有效的提高農民收入。要實現農村人口的轉移,一方面城市要有足夠的勞動密集型的就業機會,另一方面,轉移出來的農村人口必須有足夠的勞動力素質,來適應城市裡面的工作,農村勞動力素質則關鍵取決於農村教育水平。農民的素質決定了他們在城市只能從事最底層的工作,本來背井離鄉與親人分離就是很悲哀的事,再加上在城市身份地位的低下,給農民工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農民工在城市的工資也是最低的,除去生活開支以及兩次農忙和過年三次回家的路費,使微薄的收入所剩無幾。由於文化水平低,農民工沒有法律上的自我保護意識,在外出務工時不會意識到要與用人單位簽訂契約,即使簽契約也不了解契約中的內容,以至於很多農民工勞累了一年,到年底卻拿不到工資。從心理和經濟方面考慮,農民都不願意外出務工,用濉溪縣一位領導的話說就是“農民在有飯吃的情況下都不會外出打工”,這主要是由農村低下的教育水平引起的。農村居民受教育年限低阻礙了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很難提高。

其次,由於農民文化水平低,農業技術很難在農村推廣,推廣速度慢。農村田地產量低、種植的作物品種單一,再加上安徽省農村居民人均耕地較少,大多數農民只是把農業種植作為一年口糧的來源。在調研中,濉溪的一位四十多歲的農民說他們多年來都是冬季種小麥,夏季種大豆,種植方法也從沒改變過。他給我們算了一筆帳:小麥一畝地最多產900斤,價格是7角/斤,大豆一畝地最好能收入400元,一畝地一年的毛收入一千元左右,扣除化肥、農藥等,一畝地一年的淨收入為500—600元,除去家人的口糧剩的就更少了。當問到是否需要農業技術時,他立即作了肯定的回答,但又說“書上關於種植、養殖的都看不懂,要政府派人‘手把手’的教是不可能的,農民太多了”。第一產業作為農民增收的來源之一,所起的作用太小,他們不能把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套用到生產中。

再次,以農民現在的文化水平很難了解和理解國家的經濟政策。農民受教育的程度決定了他們的娛樂活動主要是打牌、看電視和聊天,但看電視又很少看新聞,所以他們幾乎沒有了解國家經濟政策的途徑。在調研過程中,像“社會治安”、“最低生活保障”、“環境保護”等最常用的詞語,都要給他們解釋很多,他們才能理解,更談不上理解國家經濟政策的條款了。因此也不知道國家經濟政策的引導方向,抓不住致富的機會。由於知識水平有限,農民參與管理及創新的積極性較低,大多數人都是隨大流,不願意積極的尋求致富之路。

農村教育的現狀是由很多原因引起的。一是國家的教育管理體制,建國至1986年以前,在中央集中統一的財政管理體制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都是直接或間接的由中央財政負責,但這段時間,農民和各級政府沒有注意農村教育的重要性,農村的辦學水平較低,教育經費數額也不大。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教育越來越重要,1987年之後,中央把義務教育的責任交給了地方,實行地方負責、分級管理這給鄉鎮財政以及農民增加了負擔,以至於學校教育負債嚴重、拖欠教師工資的現象普遍,即使後來教育體制由“分級負責,以鄉為主”改成“以縣為主”,這些後果仍沒有太大改善。教學水平高的老師留不住,農村學校中的老師或者是知識老化、教學方法陳舊的老教師,或者是本身知識水平就不高的年輕教師。很多學校的美術、音樂、體育、電腦等提高素質的課程無法開課,這樣的教學水平也很難要求農村學生能有較高的學習興趣和文化素質水平。

二是農民比較看重眼前利益,在多數農民的觀念中,如果沒有考上大學,上了高中與只上國中或國小沒什麼區別,還是要回家務農。因此,很多農村父母在孩子上國中時看到孩子成績不好,想到將來不一定能考上大學,不如現在就外出打工掙錢,解決家庭貧困問題。即使考上了也不一定有錢去上大學,每年聯考後都有媒體報導許多考上大學而又沒錢上學的學生,這也影響了農村孩子學習的積極性,造成農村學校較高的輟學率。

現在越來越多的農村父母也開始明白讓孩子受教育的重要性,很多父母將孩子送進城市的學校學習,雖然這樣會造成農村教育資源的流失,也會給農村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但是在現階段農村教育水平低下的情況下,能讓農村孩子享受與城市孩子同樣的教育未必不是一件好事。雖然目前中國農村的教育狀況還不盡如人意,從問卷中可以看出農村教育已經在改善,年齡在30歲以下的人群受教育程度相比年齡在40歲以上的較高,在兩個縣189份問卷中,40歲之上的有119份其中國中以上水平的有9人,占7.5%,30歲以下的有21份其中國中以上水平的有8份占38%。從XX年春季學期開始,安徽省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將不用再交雜費,從而可以享受真正意義上的義務教育。中國政府已經在採取強有力的措施解決這個問題,相信中國農村教育狀況在不遠的將來會有較大的改善。

新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調研報告
農村社會調研報告(2) | 返回目錄

步加強農村社會化服務工作、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對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意義重大而且緊迫重要。按照省委黨建辦的部署和要求,我們及時組建調研專班,採取座談了解、實地走訪、查閱資料等方式,詳細調查了解我市新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情況。在此基礎上,就調研中所反映出來的全市新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基本狀況、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思考,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新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發展現狀

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是深化農村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是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促進農村生產發展的一項戰略措施。近年來,我市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不斷發展壯大,服務功能逐步完善,服務領域逐步拓寬,表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廣泛的活躍性。

1、政府主導作用日益凸現。在充分認識構建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重要作用的基礎上,積極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大力營造良好環境,引導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健康發展。一是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堅持以政策引導為核心,鼓勵和引導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特別是在稅費收取、信貸支持、資金扶持等方面對各類服務組織實行優惠政策,將支農資金增量部分主要用於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和服務組織發展。如採取“銀行+協會+農戶”捆綁式信貸模式,為鎮40多戶養雞戶貸款320萬元,有力推動了該鎮養雞業的快速發展。二是營造了良好的輿論環境。通過開闢專欄、專題等方式,大力營造關心、支持“三農”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輿論氛圍。同時,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及經紀人典型進行表彰獎勵,發揮導向和激勵作用。三是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服務環境。按照市有行政服務中心、鎮有便民服務中心、村有便民代辦點的目標,構建了三級便民利民服務網路。各鎮辦場園統一將計生、民政、勞動和社會保障、農村合作醫療等社會服務類部門,農技、水利、財政等農業服務類部門,城建、國土、規劃、房產等村鎮建管類部門,紀委、司法等綜合調解類部門集中到便民服務中心辦公,實行一個視窗審批辦證、受理舉報、矛盾調處和諮詢服務。各村建立村(居)便民代辦點,由村幹部擔任代辦員,為民眾代辦有關事項,提供諮詢服務。全市已建立市級行政服務中心1個,鎮辦便民服務中心15個,村便民服務點116個。

2、民間農村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方興未艾。按照“民辦、民營、民受益”的原則,圍繞畜禽、水產、蔬菜三大特色農業產業,大力發展農村各類專業合作組織。截至底,全市共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61家,帶動農戶12萬戶,年行銷額達13.6億元。一是組織形式逐步規範。自《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正式頒布實施以來,我市廣大農產品生產經營者走正規化發展道路,爭取市場地位、爭取國家政策扶持的意識逐步提升,農業產業化發展在形式上不斷取得新突破。先後有市盛世佳人綠色果蔬專業合作社、楊林尾裕波興隆棉花專業合作社、彭場禾豐水產專業合作社等26家專業合作社經工商部門註冊成功。此外還有昌灣養殖協會、大武牧業協會等一大批農業協會,也在積極籌備註冊專業合作社相關工作。二是服務內容不斷拓寬。不再局限於以前的種植、養殖行銷服務,而是逐步擴展到種子、農藥、化肥、農機等方文秘範文面,為農民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務。鎮今年新成立的金匯農機合作社,共有8個農技大戶入社,從購種、育秧、耕整到施肥、病蟲害防治、收割,為農戶提供一條龍式全機械化服務,既解決了農機散戶各自為陣、小打小鬧的問題,又降低了農機服務價格,還大大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三是服務主體實現多樣化。在尊重農民意願、堅持以農民為主體的前提下,服務組織參與主體進一步多樣化。如盛世佳人綠色果蔬合作社不僅有種植戶的參與,也有運輸、銷售大戶的參與;金匯農機合作社既有農機大戶的參與,也有鄉鎮農技服務中心人員參與,還有全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金匯化工有限公司的參與。服務主體的多樣化,進一步完善了企業與基地、農戶的利益連線機制,擴大了生產基地的規模,實現了農企雙贏。

3、農業支撐與保護體系得到加強。一是農業政策保護體系不斷強化。始終以農業為基礎,視“三農”工作為重中之重,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針,落實惠農政策,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我市從徹底取消了農業稅,現在農民負擔只剩下灌溉水費一項,去年全市負擔總額1900萬元,畝平僅14元。在嚴格控管農民負擔的基礎上,認真落實中央惠農補貼政策,去年全市共發放農村各項惠農補貼23項,總計2.62億元。其中發放水稻良種補貼1369萬元、油菜良種補貼696萬元、農機補貼440萬元、糧食直補1529萬元、農資增支補貼6002萬元。從減輕負擔不讓農民“掏腰包”,到發放補貼政府給農民“送紅包”,農民切身感受到黨的政策越來越好,種田的積極性越來越高。二是農業投入不斷增加。過去是一個水患比較突出的地方。這幾年,在中央和省委重農惠農政策的支持下,我市籌資8億多元,綜合整治東荊河、漢

江,更新改造排湖泵站、沙湖泵站等大中型排灌設施,同時採取“林水結合、以林養渠”的模式疏浚農村中小溝渠,徹底改變了過去“沙湖沔陽州,十年九不收”的局面;籌資3.1億元,全面改造農村電網,做到了通村通組通戶,實現了城鄉同網同價;籌資3.4億元,新建高產農田11.8萬畝,新增耕地8000多畝,土地產出能力大幅提升;籌資4億多元,完成通村公路建設1680公里,全市通村公路通達率達98%,有效解決了長期困擾農民出行難、農產品運輸難的問題。三是新農村建設力度不斷加大。積極搶抓省委省政府在仙洪線開展跨區域新農村建設試點的機遇,堅持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社會參與,整合項目、整合力量,加快推進仙洪試驗區片產業發展、交通建設、村莊整治、集鎮改造以及改水改電等各項工程建設,目前已投入各類建設資金3.5億元,試驗區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在仙洪試驗區的示範帶動下,全市新農村建設整體推進,已累計完成農村安全飲水工程311個村,惠及50.8萬人;開通有線電視677個村(居),實現了村村通目標;建成戶用沼氣池7.5萬口,衛生改廁2.4萬座;建成甲級村衛生室440個;建成農家書屋115個,農村文化中心戶721戶;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參合率達96%;全市3萬名農村特困對象整體過渡納入農村低保範疇;血吸蟲疫情發病人數由的4.1萬人下降到1.7萬人。

4、基層黨組織社會化服務能力逐步提高。以專業合作社為主要載體,通過多種方式引導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幹部領辦、創辦社會化服務組織。一是由黨支部牽頭引辦。採取“支部+合作社+農戶”的運行模式,其特點是發揮支部黨員雙帶作用,利用“雙建雙帶”基地的輻射功能,引導黨員幹部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實現統一生產、統一服務、統一行銷。張溝鎮先鋒村網箱養鱔協會,就是在網箱養鱔產業做大做強的基礎上,通過張溝鎮黨委的引導,由先鋒村黨支部牽頭,依託網箱養鱔“雙建雙帶”基地建立的。二是由農民黨員能人創辦。由農民黨員能人牽頭髮起,採取“合作社+種植、養殖戶”的運行模式,其特點是依託種植、養殖大戶的管理經驗及資金、技術、銷售等優勢,帶動農戶抱團發展,共同致富。鎮天利養雞合作社由共產黨員致富能手印家斌牽頭創辦,短短3年的時間內,發展為集飼料、疫苗、種雞、藥品、服務於一體的專業合作社,年產種雞500萬隻、年銷售額8000萬元、帶動農戶220多戶。三是依託核心企業聯辦。積極依託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利用企業的資金、信息、技術、管理優勢,聯合建立產業合作社,做大做強相關產業。鄭場鎮引進的北京挑戰飼料有限公司,在帶動全鎮玉米、小麥等農作物種植大面積增加的同時,也推動該鎮養豬業的迅速發展。該鎮黨員程遠虎依託該公司,成立了鄭場養豬專業協會,專業從事牲豬生產及流通,年銷售額達萬元。

二、我市新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與發展現代農業、建設和諧新農村的新形勢相比,與現階段農民需要的社會化服務是全方位、多層次的新要求相比,我市現行的服務體系還有諸多不相適應的地方,仍然存在一定的現實反差。

1、當前的社會化服務與農民的客觀需求存在現實反差。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的分工分業越來越突出,現行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已經很難滿足廣大農民的新需求,主要表現為:服務內容比較單一,絕大多數服務仍停留在生產經營階段,難以滿足農民對項目資金、市場信息、風險防範、司法維權、精神文化等多層次的需求;服務缺乏針對性,有些部門或組織提供的服務脫離“三農”實際和缺乏操作性,難以滿足農民在生產、生活和社會保障等多領域的需求;服務力量薄弱,導致服務體系斷層,服務數量有限,服務時間滯後,服務效果總體上欠佳;服務管理不夠規範,缺乏有力的長效監管措施,特別是少數服務組織過於傾向商業化,在經濟利益衝突時,有犧牲農民利益的現象發生,不利於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

2、農村綜合改革目標與公共服務職能的發揮存在現實反差。長期以來,涉農部門的社會化服務是以縱向領導體制為主的網路,主要職能是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的綜合服務,且側重於技術服務。儘管近年來我市大力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但在實際運行中,由於種種原因,尚未形成有效工作合力和發揮整體公共服務職能,也很難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緊密結合起來。

3、各類組織服務願望高漲與服務手段不足存在現實反差。與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相同步,以專業協會、龍頭企業為主體的各類組織服務“三農”的熱情空前高漲。而“三農”社會化服務涵蓋的範圍廣、內容豐、環節多、時效強,必須通過運用市場經濟規律並輔以必要的政策、資金等扶持手段,否則就會心有餘而力不足。但由於長期的、歷史的原因,當前對“三農”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投入仍顯不足,特別是投向農民專業協會、農業龍頭企業的政策和資金顯得嚴重不足,導致各類服務組織規模偏小、條件落後、發展緩慢、服務功能較弱,陷入了想做事情卻又沒有手段的兩難境地。

4、農業市場化進程加快與服務主體發育緩慢存在現實反差。發展現代農業和農業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客觀上需要比較健全發達的“三農”社會化服務體系。在現有的農村服務體系中,綜合配套的服務少,服務主體的功能與農民的需要相差甚遠。各類服務主體之間缺乏統一組織和協調,除各級農業技術推广部門外,其它大部分民間服務組織特別是各行業協會尚處於起步階段,開展服務工作也是各自為政,缺乏同其他組織聯手服務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三、完善我市新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對策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立足現有經濟基礎、資源條件和新農村建設實際,積極探索構建行政性、公益性、商業性和互助性等“四大”服務體系,著力提高基層黨組織社會化服務水平,加快“三農”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進程。

1、以轉變職能、便民服務為重點,加快構建行政性服務體系。建立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要求,離不開政府的引導與推動,離不開政策的支持與保障。一是提高思想認識水平。始終把解放思想置於萬事之先,充分認識加強“三農”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意義,將其作為發展現代農業、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一項戰略性舉措,堅持以創新的思維超前探索、尋求突破,推動“三農”社會化服務由服務傳統農業為主向服務現代農業拓展和延伸,形成以政府公共服務為主導,以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為主體,以農業龍頭企業服務為骨幹、以其它公益組織服務為補充的新型“三農”社會化服務體系。二是推進部門資源整合。加大農業、科技、商業、交通、財稅、金融等有關涉農部門資源的整合力度,引導其自覺參與服務體系建設“大合唱”,同心協力把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好。具體來講,就是要把單項服務拓展為綜合性、系列性服務,把產前生產資料、生產資金供應、產後銷售、加工、貯藏、運輸等環節有機地聯結起來,並在稅費收取、信貸支持、資金扶持等方面,對各類服務組織實行優惠政策,切實為“三農”服務。三是加快信息網路建設。以農業農村工作網為載體,圍繞農村信息需求多樣化的實際,加強資料庫建設,重點建設農業批發市場行情、農業科技成果、農村綜合信息、科技人才、農業資源、農業企業、農業政策、項目開發、招商引資,以及氣象、水文、抗旱防汛等資料庫,及時發布符合農民需求的信息資源。

2、以服務均等、成果共享為目標,加快構建公益性服務體系。“三農”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急不得,也慢不得,等不得。應從民眾最急迫、受益最直接而又力所能及的事情抓起,從投資少見效快、看得見摸得著的事情做起,積小變為大變,積小勝為大勝。一是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牢固樹立農業基礎設施先行意識,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作為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發揮仙洪試驗區的示範效應,重點建好百里網箱養鱔經濟圈、4萬畝優質稻和1萬畝噸糧田三大特色板塊,以特色板塊促進農民增收。圍繞三大板塊建設,抓好高產農田土地整理、現代農業綜合開發、小型農田水利建設以及水產基地建設,力爭形成比較完善的產業配套體系,把產業板塊的現代格局做出來。加強產業通道建設,把仙洪線打造成對外大連通、對內大循環的經濟大動脈。二是公共事業向農村覆蓋。堅持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進一步完善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鼓勵和支持農民自主創業,通過提供創業培訓、放寬市場準入和經營場所限制、提供小額擔保貸款,以創業帶動就業。大力實施“陽光工程”、“溫暖工程”、“雨露計畫”和“技能就業計畫”等轉移培訓項目,做好市內缺工企業與返鄉農民工崗位對接和就業服務工作。開展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做好農民工工傷保險工作。同時千方百計爭取國家政策和項目,大力發展教育、文化、衛生等農村社會事業,讓農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三是加強生態環境專項治理。把農村污染問題提到重要議事日程上來。一方面,大力推廣農業新科技和標準化生產,解決農業面源污染問題。我市、張溝等地的水產生產就做到了“養殖過程有記錄,投入品有規定,養殖程式有規範,銷售產品可追溯”,產品免檢進入韓國市場,成為出口備案基地。另一方面,加大小城鎮污染處理設施建設力度,嚴格控制城鎮污染向農村排放和擴散,積極探索多元化籌資渠道,扶持全市各個鄉鎮逐步建設污水處理廠。

3、以市場動作、活躍流通為手段,加快構建商業性服務體系。大力加強農村現代商業性服務體系建設,改善廣大農村流通不暢的現狀,讓現代商業走進農村。一是發展農產品流通服務。在改造現有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基礎上,加快建設一批設施先進、功能完善、交易規範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同時切實落實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改善農民進城銷售農產品的市場環境。依託富迪、豐聯等農村流通龍頭企業,加快建設“萬村千鄉”、“雙百市場”等工程,形成布局合理、設施先進、功能完備、運行規範、競爭有序的現代農產品流通網路。大力支持供銷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服務公司、專業技術協會、農民經紀人、龍頭企業等提供多種形式的生產經營服務,構建農戶、生產基地、批發市場、配送中心、連鎖超市緊密聯結的流通鏈條。二是創新農村金融服務。金融是經濟的血液。當前,國家加快擴大內需的方針已經確定,金融信貸政策已經放寬,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新的機遇。積極支持商業金融機構在農村布局設點,大力發展村鎮銀行,創新農村金融貸款擔保抵押方式,為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和農業產業化結構調整提供多渠道的資金支持。三是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加快建立全社會參與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激勵機制,充分發揮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的作用,鼓勵各種社會力量參與服務體系建設,實現多元投入。

4、以互助合作、利益聯結為紐帶,加快構建互助性服務體系。積極培植多層面、多功能的專業合作組織。一是扶強龍頭企業牽頭組建的專合組織。培育壯大一批以龍頭企業為主導的專合組織,以“協會+實體”、“公司+基地+農戶”等模式,實行訂單作業,既為農民提供培訓、標準化種養等經費保證,又通過公司做好產品精深加工、包裝、行銷,拉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組織化程度不高、利益聯結機制不緊密的問題。二是最佳化由專業大戶和農村黨支部帶頭領辦的專合組織。對由種、養、經銷大戶聯合舉辦或由農村黨支部牽頭創辦的專合組織,通過業務指導、人才培訓、利益協調、資金扶持等措施,促使其向健康持續的方向發展。三是擴展適應新時期農村需要的專合組織。對市場或農民生產生活需要的專業組織,加大支持力度,如社區綜合服務社、留守老人幫扶組織、農村法律援助中心等。

5、以改革創新、強基固本為核心,不斷提高基層黨組織社會化服務水平。以農民專業合作社黨建工作為抓手,強化措施,加強引導,穩步推進,不斷提高農村基層黨組織社會化服務水平。一是建立組織,延伸黨的觸角。以市委名義出台推進合作社黨建工作的相關意見或政策,用政策手段激勵農村黨組織引辦領辦合作社,通過黨建工作引領合作社健康科學發展。如在對鄉鎮黨委黨建工作進行考核時,將農村基層黨組織扶持合作社發展情況及合作社黨建工作情況納入考核重要內容,實行硬帳硬結。二是加強指導,激發組織活力。切實加強對合作社黨建工作的指導力度,為每個合作社選派1名機關幹部作為合作社黨建工作聯絡員,指導合作社黨支部按照上級黨組織要求,有計畫地開展黨建工作,激發黨支部活力,實現黨建工作和經濟工作的有效結合。同時,嚴格按照《合作社法》指導合作社合理設定內部組織機構,理順合作社黨組織和合作社理事會之間的關係,共同圍繞合作社的生產經營、技術指導、產品銷售等各個關鍵環節,明確內部分工,讓合作社黨員能力在崗位上提高、作用在崗位上發揮、形象在崗位上體現,充分發揮合作社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三是強化教育,提高能力素質。大力實施“黨員素質”工程,圍繞產業發展需要,採取遠程教育站點培訓、聘請專家授課指導、社員能人現場指導、示範基地實踐等方式對合作社黨員進行教育培訓,讓合作社黨員通過不同形式的學習,樹立帶頭攻克技術難關、帶頭開拓市場的先鋒意識,提高帶頭致富的本領。

農村社會管理調研報告
農村社會調研報告(3) | 返回目錄

為推進新形勢下的農村社會管理工作,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按照縣委、縣政府要求,我鄉組織開展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管理調研活動,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當前農村社會管理的現狀和成效

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當前農村基層社會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呈現主體多元化、內容複雜化、形式多樣化的特點。當前農村社會管理狀況和成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因發展與民眾訴求矛盾變化。隨著經濟的發展、改革的推進和法制的完善,人民民眾的利益訴求在不斷變化。農村新政策的執行中產生的新型社會矛盾逐步表現出來,成為影響農村基層社會穩定的熱點、難點問題,且呈逐年增長之勢。在試點農村宅基地頒證過程中,各種矛盾表現比較突出。政府各種惠民政策理應得到民眾的理解和支持。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民眾對政府為民辦實事的要求和期望越來越高,自我保護意識也越來越強,盲目的曲解法律法規,矛盾突出。我鄉移民安臵點,部分移民對土地問題、房屋問題訴求多,鄉黨委、政府嚴格按照檔案精神落實安臵政策,多次做工作,但移民上訪、鬧訪問題仍無法徹底控制。

二是農村綜治維穩、治安管控、特殊人群管理。農村社會安全形勢相對穩定。鄉、村兩級定期開展各種不穩定因素大排查,將排查結果及時上報、落實措施解決。特殊人群的管理控制工作日益完善,對社區矯正人員一人一檔管理;對服刑人員、刑釋解教人員建檔管理;對重點上戶等重點人員定期上門溝通疏導、掌握動態;對流動人口管理仍未規範,由於流動人口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收入不穩定,生活不安定,居住不固定,管理困難;對精神病人高度關注的特殊人群,農村精神病人由於家庭困難絕大多數得不到治療,流散在社會給社會,給社會治安帶來隱患。

三是農村文、教、衛、公益性事業的發展。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物質生活及精神生活的要求提高。近年來,各項惠民政策的落實,民眾反映很好。農村垃圾池、農家書屋、村健身場所等各項基礎設施的完善,民眾積極性高。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有待進一步的落實完善。農村網路信息管理問題日益突出,民眾對農村網路信息的要求較高,有待進一步普及落實。

二、農村社會管理中存在問題與困難

一是基層組織者法律知識欠缺、工作方法簡單。村、社基層工作者自身法律知識欠缺,對於一些政策規定自身未吃透,解釋工作開展困難,容易造成新的矛盾。一些基層組織工作浮於表面,對可預見的矛盾沒有做過深、過細、過實的工作,不能與民眾進行心貼心的交流與溝通,容易導致矛盾激化。

二是民眾基礎比較薄弱。在當前經濟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化 、利益格局發生巨大變化、民眾訴求日益多元化、複雜化和利益化的形勢下,農村基層組織忽視社會管理,缺少與民眾的溝通交流,對民眾關心不夠,發現矛盾、化解矛盾的行動遲緩、水平不高,組織力和號召力不強,民眾有了矛盾直接找鄉、縣解決,甚至採取上訪、鬧訪等方式,從而影響社會治安。

三是基層綜治工作有待加強。對特殊重點人群的管控工作有待進一步落實、完善,其中流動人口管理、重點人口管控等方面仍然存在薄弱環節。農村基層力量薄弱,對重點人群的管控仍存在空檔問題,鄉鎮基層力量嚴重不足,有待加強完善。

三、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管理對策

要減少影響農村安全穩定的因素,提高農村基層社會管理水平,要適應新形勢的發展,有針對性地改進和創新工作方法。

一要加強農村組織建設。基層各級黨委、政府要進一步提高依法辦事,依法管理,依法處理各種矛盾糾紛的能力和水平,努力提升基層組織做民眾工作的水平,提高基層組織的號召力和控制力。

二要完善矛盾化解機制。針對影響農村基層社會穩定的主要是面廣量大的各類矛盾這一特點,要建強基層調解組織。完善人民調解隊伍結構,吸收具有一定學識、一定基層工作經驗、熟悉法律知識、會做民眾工作的人員擔任調解員,加強調解人員的業務培訓,提高調解隊伍的素質。

三要加強普法宣傳教育。廣大民眾、村社幹部缺乏法律知識是影響農村基層社會管理的一個重要原因,為此要廣泛開展法律進農村、法律進社區活動,加大法制宣傳力度,教育民眾要誠信守約,尊老愛幼,鄰里和睦,正確處理婚姻家庭和鄰里糾紛;加大對民眾的心理疏導,引導民眾通過協商、調解等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解決矛盾糾紛,避免非理性的衝動。

四要加強綜合治理工作。基層綜合治理工作關係到農村基層社會穩定,要進一步加強基層綜合治理工作,要健全黨委政府統一領導、政法綜治部門牽頭協調、司法行政部門為主、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廣大人民民眾自覺參與的齊抓共管機制,順利開展農村基層綜治工作。

農村社會現狀調研報告
農村社會調研報告(4) | 返回目錄

農村社會現狀調研報告

通過調研,同學們加深了對農民和農村的認識,他們在思考,農業是中國的根本問題,農民是中國最廣大的群體,卻還在承受著最大的辛苦和勞累,同學們也希望能再有機會與農民的充分交流,了解了農民的疾苦,切實地了解、反映“三農問題”,為問題的解決儘自己的微薄之力。

此次調研,對於村落和被調查人完全採取了隨機取樣調查,保證了數據採集的客觀性和科學性。調研團雖然結束了在xx的調研活動,但為了保證調研的可比性和普遍性,調研團的成員又決定加印問卷返回各自的家鄉,展開追加調研,為此次調研能真實地反映問題增加素材和數據。近年來,我國的“三農”問題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黨的“xx大報告”用了很大的篇幅討論了“三農”問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更是將“三農”問題的解決提到了很高的位置,認為:“農村工作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全國的現代化;沒有農村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就沒有全國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65歲以上的農村留守老人有近XX萬,這是一個多么驚人的數啊!子女闖天下,老人守 “空巢”。生活孤獨,缺乏照顧,卻時刻掛念兒女,這就是農村留守老人的縮影啊。然而,在外務工的子女普遍地只把贍養義務理解為源源不斷的物質供給,忽略了對父母精神上的噓寒問暖。留下的是踽踽獨行的老人每日不斷地守望家門,盼星星盼月亮,盼著自己孩子早日回來。這讓我想起之前我們走訪的那些老人,每一個都是蹣跚而行,有的由於年老身體不適還要照看自己的孫子。兒女離開,孫子尚小,為了整個家,不得不自給自足。一輩子就這么辛勞度過,沒有享受過一天的福,這真是做兒女的悲哀!

如今,留守老人問題還未引起廣泛的重視。但無論如何,他們是為我們的成長付出辛勞的功臣。先在他們已是日薄西山,他們缺乏社會的關愛,承受骨肉兩地分離的痛苦。在物質文明逐步走向發達的今天,留守老人的大量出現是社會發展尤其是農村經濟社會轉型時期的必然現象。我們應該理智看到留守老人是社會群體中的弱勢者:他們年老力衰,他們動作遲緩,他們招人嫌棄,他們是經濟上的低收入者,他們是生活上的低層次者。正是由於這些的特殊性,就決定了他們很難依靠自己安度晚年。因此,這需要社會的廣泛關注,更需要家庭子女的理解與關心。總而言之,在外打工的農民工子女們,掙錢只是一個生存目的,老人則是自己的至上親人。當有一天老人已不在人世,那時候想著盡孝早己為時已晚!所以,留守老人的問題一方面需要政府的關心與社會的關注,另一方面也需要子女常回家看看。只有這樣,他們才會快樂地安度晚年。在中央政策的扶持下,很多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得以保護,農民基本能夠解決溫飽問題,但農民普遍抱怨種子、農藥、化肥、管理等導致種植成本居高不下,中央惠農政策不到位等問題,同時靠天吃飯、種糧不賺錢等狀況還是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在走訪中,他們還注意到,一個村子的領導的水平就直接決定了整個村子的發展狀況,“三農”問題的解決首先需要一批眼界開闊,踏實為民的村幹部。見到了農村醫療資源的缺乏、農民生活的困苦、農民居住環境的差亂,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農民文化水平的低下.

首先,解決“三農”問題必須增加農民的收入,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中外的歷史經驗都表明,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途徑就是將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工業和第三產業轉移。只有實現農村勞動力不斷的、大量的從農業轉移到非農產業,才能有效的提高農民收入。要實現農村人口的轉移,一方面城市要有足夠的勞動密集型的就業機會,另一方面,轉移出來的農村人口必須有足夠的勞動力素質,來適應城市裡面的工作,農村勞動力素質則關鍵取決於農村教育水平。農民的素質決定了他們在城市只能從事最底層的工作,本來背井離鄉與親人分離就是很悲哀的事,再加上在城市身份地位的低下,給農民工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農民工在城市的工資也是最低的,除去生活開支以及兩次農忙和過年三次回家的路費,使微薄的收入所剩無幾。由於文化水平低,農民工沒有法律上的自我保護意識,在外出務工時不會意識到要與用人單位簽訂契約,即使簽契約也不了解契約中的內容,以至於很多農民工勞累了一年,到年底卻拿不到工資。從心理和經濟方面考慮,農民都不願意外出務工,用濉溪縣一位領導的話說就是“農民在有飯吃的情況下都不會外出打工”,這主要是由農村低下的教育水平引起的。農村居民受教育年限低阻礙了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很難提高。

其次,由於農民文化水平低,農業技術很難在農村推廣,推廣速度慢。農村田地產量低、種植的作物品種單一,再加上安徽省農村居民人均耕地較少,大多數農民只是把農業種植作為一年口糧的來源。在調研中,濉溪的一位四十多歲的農民說他們多年來都是冬季種小麥,夏季種大豆,種植方法也從沒改變過。他給我們算了一筆帳:小麥一畝地最多產900斤,價格是7角/斤,大豆一畝地最好能收入400元,一畝地一年的毛收入一千元左右,扣除化肥、農藥等,一畝地一年的淨收入為500—600元,除去家人的口糧剩的就更少了。當問到是否需要農業技術時,他立即作了肯定的回答,但又說“書上關於種植、養殖的都看不懂,要政府派人‘手把手’的教是不可能的,農民太多了”。第一產業作為農民增收的來源之一,所起的作用太小,他們不能把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套用到生產中。

再次,以農民現在的文化水平很難了解和理解國家的經濟政策。農民受教育的程度決定了他們的娛樂活動主要是打牌、看電視和聊天,但看電視又很少看新聞,所以他們幾乎沒有了解國家經濟政策的途徑。在調研過程中,像“社會治安”、“最低生活保障”、“環境保護”等最常用的詞語,都要給他們解釋很多,他們才能理解,更談不上理解國家經濟政策的條款了。因此也不知道國家經濟政策的引導方向,抓不住致富的機會。由於知識水平有限,農民參與管理及創新的積極性較低,大多數人都是隨大流,不願意積極的尋求致富之路。

農村教育的現狀是由很多原因引起的。一是國家的教育管理體制,建國至1986年以前,在中央集中統一的財政管理體制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都是直接或間接的由中央財政負責,但這段時間,農民和各級政府沒有注意農村教育的重要性,農村的辦學水平較低,教育經費數額也不大。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教育越來越重要,1987年之後,中央把義務教育的責任交給了地方,實行地方負責、分級管理這給鄉鎮財政以及農民增加了負擔,以至於學校教育負債嚴重、拖欠教師工資的現象普遍,即使後來教育體制由“分級負責,以鄉為主”改成“以縣為主”,這些後果仍沒有太大改善。教學水平高的老師留不住,農村學校中的老師或者是知識老化、教學方法陳舊的老教師,或者是本身知識水平就不高的年輕教師。很多學校的美術、音樂、體育、電腦等提高素質的課程無法開課,這樣的教學水平也很難要求農村學生能有較高的學習興趣和文化素質水平。

二是農民比較看重眼前利益,在多數農民的觀念中,如果沒有考上大學,上了高中與只上國中或國小沒什麼區別,還是要回家務農。因此,很多農村父母在孩子上國中時看到孩子成績不好,想到將來不一定能考上大學,不如現在就外出打工掙錢,解決家庭貧困問題。即使考上了也不一定有錢去上大學,每年聯考後都有媒體報導許多考上大學而又沒錢上學的學生,這也影響了農村孩子學習的積極性,造成農村學校較高的輟學率。

現在越來越多的農村父母也開始明白讓孩子受教育的重要性,很多父母將孩子送進城市的學校學習,雖然這樣會造成農村教育資源的流失,也會給農村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但是在現階段農村教育水平低下的情況下,能讓農村孩子享受與城市孩子同樣的教育未必不是一件好事。雖然目前中國農村的教育狀況還不盡如人意,從問卷中可以看出農村教育已經在改善,年齡在30歲以下的人群受教育程度相比年齡在40歲以上的較高,在兩個縣189份問卷中,40歲之上的有119份其中國中以上水平的有9人,占7.5%,30歲以下的有21份其中國中以上水平的有8份占38%。從XX年春季學期開始,安徽省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將不用再交雜費,從而可以享受真正意義上的義務教育。中國政府已經在採取強有力的措施解決這個問題,相信中國農村教育狀況在不遠的將來會有較大的改善。

更多文章
農村社會管理調研報告
農村社會現狀調研報告
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社會保障情況調研報告
農業大學大學生農村社會實踐報告
關於鄉鎮維護農村社會穩定工作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