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道德讀書筆記4篇

作為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用不多的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雖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詩體的語言,有些晦澀難懂,但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它絲毫也不過分。

我對《道德經》的理解主要是講求“無為”,“尊重規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說作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語言來形容的,但並不是永恆的。“名可名,非常名。”說的是可以稱呼的名不是恆常的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是說天地剛剛呈現時是沒有名的,萬事萬物逐漸出現時才有了各自的名(但並不永恆)。“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經常在沒有欲求時來探究它的奧妙,有的時候探究它的倪端。“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是說有和無這兩方面都同出於道卻有不同的名稱。“同謂之玄”都同樣可以被認為深遠微妙,難以把握。“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裡指的是這種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奧妙的門徑。

這一段作為《道德經》的起始,詳細闡述了老此文來源於公務員測試網--文秘頻道對規律的理解。在《道德經》里,道指的就是規律。而道家思想對規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對待規律的根本態度是“充分尊重規律,然後才是利用規律。”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畫、有科學根據的,它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範圍。

老此文來源於公務員測試網--文秘頻道認為堅持按規律辦事,一切都會順利,而違背規律會得到大自然的懲罰。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這樣闡述的:“昔之得一者”古來大凡按規律辦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這句話承接上句舉了很多例此文來源於公務員測試網--文秘頻道證明尊重規律的好處。上天尊重規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規律可以安寧,神靈尊重規律可以帶來安寧,河流尊重規律可以水滿,自然界萬事萬物尊重規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規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說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會爆裂,大地不安寧就可能會塌陷,神明不顯靈就可能會消失,河流沒有水就可能枯竭,萬事萬物不能生長就可能滅亡,君王不能統治天下就可能顛覆。“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所以富貴以窮賤作為根本,高貴以低下作為基礎。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x,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這局是舉例說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說侯王都用孤、寡、不x這類貶義詞自稱。這難道不是以賤為根本嗎?難道不是嗎?“故致數輿與輿。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這是對上面的申論與例證的總結,說的是所以最高的榮譽就是沒有榮譽,於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樣美麗,像石頭那樣堅硬。

由此可見,以老此文來源於公務員測試網--文秘頻道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學派對規律是十分尊重的,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種辯證法雖然很不健全,但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性,這對現在我們的唯物論十分有幫助,為後來人們對唯物論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個十分堅實且廣泛的基礎。而且,從這一段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老此文來源於公務員測試網--文秘頻道對無為的崇拜。

在現實和一些文藝作品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雲遊四方的道人,他們虛幻而飄渺,空靈且高傲。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飄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種無為。

老此文來源於公務員測試網--文秘頻道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智。”所以說聖人的治理方法是讓人謙虛,讓人博學,減弱人的志向,增強人的體魄,讓百姓沒有知識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為,以自然無為的態度治理天下便沒有做不好的事。

關於無為老此文來源於公務員測試網--文秘頻道在《道德經》第七篇里舉了一個例此文來源於公務員測試網--文秘頻道。“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聖人把自己置於後,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於聖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站在老此文來源於公務員測試網--文秘頻道的角度,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於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於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於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此文來源於公務員測試網--文秘頻道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於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於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

《道德經》是一部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啟蒙巨著,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律進行探索的序幕。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人生的指導是大有裨益的。

《道德情操論》讀書筆記
2018道德讀書筆記(2) | 返回目錄

這本書中,斯密對人類豐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簡明扼要的理路說明。首先,他認為同情、同情心是人類天賦的本性之一,換句話說,情感互動構成社會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接著,他引出一個類似公理的常識,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樂也能減輕痛苦。最後,在第一卷第三、四、五章引出關於情感適宜性的原理:通過別人的感情同我們自己的感情是否一致來判斷它們是否合宜。因為相互同情的愉快,為了產生一致的情感,如同天性教導旁觀者去構想當事人的各種情況一樣,天性也教導後者在一定程度上去構想旁觀者的各種情況。正是在這兩種努力,即旁觀者的努力、當事人的努力,確立了兩種類型的美德;旁觀者的努力中建立起和藹、公正、寬容等美德類型,當事人的努力中則建立起崇高、莊重、自製等美德類型。當然,與美德相對負性的冷漠、鄙俗、下流品行等則確立於對上述“適宜性”努力的失敗、甚至反動。

“同情”概念的界定(兩層含義):

1、 我們看到或想像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時產生的感情(第5頁)。

2、 用來表示我們對任何一種激情的同感也未嘗不可(第7頁)。

“品德”與“美德”

1、品德(當事人)--- 普通程度的情感或自我控制(當事人)--- 贊同(旁觀者)

2、美德(當事人)--- 卓越、不尋常(當事人)--------------------- 欽佩、讚頌(旁觀者)

第一卷

關於激情的“適宜性”——從內心情感同激起它的原因(或對象)之間的關係來研究——適宜(莊重有理)與不適宜(粗野鄙俗)

1、 每一種激情的適宜性,即旁觀者能夠贊同的強度,必定存在於某種適中程度之內。

2、 激情的類別及各自的適宜度

(1) 從肉體產生的激情

對於因肉體的某種處境或意向而產生的各種激情,作任何強烈的表示,都是不適當的,因為同伴們(旁觀者)並不具有相同的意向,不能指望他們對這些激情表示同情(第29頁)。

肉體的激情(當事人)----- 激起的同情為零或劇烈程度不成比例(旁觀者)

控制欲望(當事人)--------- 節制、堅韌等美德(旁觀者的評價)

(2) 由於想像的某種特殊傾向或習慣而產生的那些激情

從想像產生的各種激情,即產生於某種特殊傾向或習慣的激情,雖然可以被認為是完全自然的,但幾乎得不到同情,人類的想像,不具備特殊的傾向,是不可能體諒它們的;這種激情,雖然在一部分生活中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但總有幾分是可笑的(第34頁)。

譬如,對旁觀者談論自己的愛情、朋友、學習、職業等,都不激起旁觀者的同情;倒是隨同愛情產生的大量人道、寬容、仁慈、友誼、尊敬等,旁觀者都抱有強烈的同情。

(3) 不友好的激情:同情,但有反向的力量。

有一類激情,雖然來自想像,但在我們能夠體諒它們之前,或者認為它們是通情達理或合適的之前,總是一定把它們大大降低到未開化的人性可能產生它們的程度。這就是各種不同形式的憎惡和憤恨之情。我們對所有這類激情的同情,為感覺到這些激情的人和成為這些激情的客觀對象的人所分享(第38頁)。

(4) 友好的激情:同情,並且是雙倍的。

寬宏、人道、善良、憐憫、相互之間的友誼和尊敬,所有友好的和仁慈的感情,當它們在面容或行為中表現出來,甚至向那些同我們沒有特殊關係的人表現出來時,幾乎所有的場合都會博得中立的旁觀者的好感。旁觀者者對感到那些激情的人的同情,同他對這些激情對象的人的關心完全一致(第44、45頁)。

(5) 自私(自我)的激情:無反向力量,無雙倍同情。同情輕度的高興和沉重的悲哀。

除了兩種相反的激情——友好的和不友好的激情之外,還存在一種介乎兩者之間的處於某種中間地位的激情;這種激情有時不象前者那樣優雅合度,也不象後者那樣另人討厭。人們由於個人交好運或運氣不好而抱有的高興和悲傷情緒,構成了這第三種激情(第47頁)。

a. 在不存在嫉妒的情況下,我們對快樂表示同情的傾向比我們對悲傷表示同情的傾向更為強烈;同想像中產生的對痛苦情緒的同情相比,我們對令人愉快的情緒的同情更接近於當事人自然感到的愉快(第54頁)。

b. 因為人們傾向於同情我們的快樂而不是悲傷,我們誇耀自己的財富而隱瞞自己的貧窮(第60頁)。等級差別和社會秩序的基礎,便是人們同富者、強者的一切激情發生共鳴的傾向(第63頁)。

c. 欽佩或近於崇拜富人和大人物,輕視或至少是怠慢窮人和小人物的這種傾向,雖然為建立和維持等級差別和社會秩序所必須,但同時也是我們道德情操敗壞的一個重要而又普遍的原因。財富和地位經常得到應該只是智慧和美德才能引起的那種尊敬和欽佩;而那種只宜對罪惡和愚蠢表示的輕視,卻經常極不適當的落到貧困和軟弱頭上(第72頁)。

第二卷

對優點和缺點的感覺——確定無疑的贊同或反對的對象——從內心情感同它意欲產生的或往往產生的結果之間的關係來研究——優點(受賞)與缺點(受罰)

1、對優點和缺點的感覺的分析——混合的情感

優點:對行為者情感的直接同情

對從他的行為中受益的那些人所表示的感激的間接同情

缺點:對行為者感情或動機的直接反感

對受難者的憤恨表示間接同情

2、正義與仁慈

只有具有某種仁慈傾向、出自正當動機的行為才是公認的感激對象,或者說僅僅是這種行為才激起旁觀者表示同情的感激之心,所以似乎只有這種行為需要得到某種報答。

因為只有具有某種有害傾向、出自不正當動機的行為才是公認的憤恨對象,或者說僅僅是這種行為才激起旁觀者表示同情的憤恨之心,所以似乎只有這種行為需要得到某種懲罰。

仁慈總是不受約束的,它不能以力相逼。

憤恨之情似乎是由自衛的天性賦予我們的,而且僅僅是為了自衛而賦予我們的。這是正義和清白的保證(第96、97頁)

造物主利用人們想得到報答這一令人愉快的意識,勸誡人們多行善事,但是她並不以為在這種善舉被忽略的情況下,有必要利用人們害怕受到懲罰的心理來保障和強制人們行善。行善猶如美化建築物的裝飾品,而不是支撐建築物的地基,因此做出足夠的勸誡已經足夠,沒有必要強加於人。相反,正義猶如支撐整個大廈的主要支柱。如果這根柱子鬆動的話,那么人類社會這個雄偉而巨大的建築必然會在頃刻之間土崩瓦解,在這個世界上,如果我可以這么說的話,建造和維護這一大廈似乎受到造物主特別而寶貴的關注。所以,為了強迫人們尊奉正義,造物主在人們心中培植起那種惡有惡報的意識以及害怕違反正義就會受到懲罰的心理,它們就象人類聯合的偉大衛士一樣,保護弱者,抑制強暴和懲罰罪犯。雖然人天生是富有同情心的,但是同自己相比,他們對同自己沒有特殊關係的人幾乎不抱有同情;一個只是作為其同胞的不幸同他們自己的、哪怕是微小的便利相比,也竟不重要;他們很想持強傷害一個人,並且也許有很多東西誘惑他們這樣做,因而,如果在被害者自衛的過程中沒有在他們中間確立這一正義的原則,並且沒有使他們懾服從而對被害者的清白無辜感到某種敬畏的話,他們就會像野獸一樣隨時準備向他發起攻擊;一個人參加人們的集會猶如進入獅子的洞穴(第106、107頁)。

公正的神還是需要的,今後他會為受到傷害的寡婦和喪失父親的人復仇,在這個世界上,他們經常受到侮辱而無人對此加以懲罰。因此,在每一種宗教和世人見過的每一種迷信中,都有一個地獄和一個天堂,前者是為懲罰邪惡者而提供的地方,後者是為報答正義者而提供的地方(第113頁)。

3、 就行為的優點或缺點,論命運對人類情感所產生的影響

構成一行為的全部性質和狀況的三個不同的方面:

(1) 產生行為的內心意圖或感情

(2) 這種感情所引起的身體外部的行為或動作

(3) 這個行為實際產生的或好或壞的後果

抽象的概括:後兩種情況不能作為任何讚揚或責備的根據。因為在最清白的行為和最可責備的行為中,身體外部的行為或動作往往是相同的。其次,後果並不取決於行為者而是取決於命運。

具體情況下:我們的情感很少完全是受這種法則控制的——儘管我們都承認情感應該完全受它的控制。

原因分析:

(1) 無論痛苦和快樂的原因是什麼,或者它們是怎樣產生的,它們會在所有的動物身上立刻激起感激和憤恨這兩種激情(第116頁)。

(2) 如果由最值得稱讚或最可責備的意願引起的那些行為沒有產生預期的效果,就會減弱我們對其優點或缺點的感覺。

(3) 如果那些行為偶然引起了極度的快樂或痛苦,就會增強我們對其優點和缺點的感覺,從而超過這些行為由以產生的動機和情感所應有的感覺(第120頁)。

(4) 情感變化無常的最終原因:造物主的安排(在此基礎上產生了有關正義的必要法則;最有利於一切人的幸福;)(第130-134頁)

第三卷

我們評判自己的情感和行為的基礎,兼論責任感

1、 自我贊同和不贊同的原則

當我努力考察自己的行為時,當我努力對自己的行為作出判斷並對此表示讚許或譴責時,在一切此類的場合,我仿佛把自己分成兩個人:一個我是審察者和評判者,扮演和另一個我不同的角色;另一個我是被審察和被評判的行為者(第140頁)。評判者,即旁觀者根據能否充分理解和同情影響行為者行為的情感和動機來決定是否贊同這種行為(第137頁)。

2、 論對讚揚和值得讚揚的喜愛;兼論對責備和該受責備的畏懼

人生來如此:希望被人熱愛,希望成為可愛的人;害怕被人憎恨,害怕成為可恨的人(第141頁)。

造物主,當她為社會造人時,就賦予人以某種使其同胞愉快和某種厭於觸犯其同胞的原始情感。她教導人在被同胞們讚揚時感到愉快而在被同胞們反對時感到痛苦。但是,單憑這種對於同胞們的讚揚所抱的願望和對他們的不贊同所感到的厭惡,並不會使人適應他所處的社會。於是,造物主不僅賦予他某種被人贊同的願望,而且賦予他某種應該成為被人贊同對象的願望(第144、145頁)。

(1) 被人熱愛或憎恨——非我旁觀者的贊同或不贊同——表面上適合社會——假仁假意、隱藏罪惡

(2) 值得熱愛或該被憎恨——自我旁觀者的贊同或不贊同——真正適合社會——熱愛美德、痛恨罪惡

(1)和(2)雖然彼此相似,互有聯繫並且常常混同一體,但是,在許多方面,又有區別和各自獨立。

3、 良心的影響和權威

在所有的場合,良心的影響和權威都是非常大的;只有在請教內心這個法官後,我們才能真正看清楚與自己有關的事情,才能對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作出合宜的比較(第163頁)。

自己的眼光(人性中的自私而原始的激情總是放大自我)—— 第三者的眼光(公正)

是什麼促使人為了他人更大的利益而犧牲自己的利益呢?這不是人性溫和的力量,不是造物主在人類內心點燃的仁慈的微弱之火,即能夠抑制最強烈的自愛欲望之火。它是一種在這種場合自我發揮作用的一種更為強大的力量,一種更有力的動機。它是理性、道義、良心、心中的那個居民、內心的那個人、判斷我們行為的偉大的法官和仲裁人。每當我們將要採取的行動會影響到他人的幸福時,是他,用一種足以震懾我們心中最衝動的激情的聲音向我們高呼:我們只是芸芸眾生之一,絲毫不必任何人更為重要;並且高呼:如果我們如此可恥和盲目的看重自己,就會成為憤恨、憎恨和咒罵的合宜對象。只有從他那裡我們才知道自己以及與己有關的事確是微不足道的,而且只有藉助於公正的旁觀者的眼力才能糾正自愛之心的天然曲解。是他向我們指出慷慨行為的合宜性和不義行為的醜惡;指出他人較大的利益而放棄自己最大利益的合宜性;指出為了獲得自己最大的利益而使他人受到最小傷害的醜惡。在許多場合促使我們去實踐神一般美德的,不是對鄰人的愛,也不是對人類的愛。它通常是在這樣的場合產生的一種更強烈的愛,一種更有力的情感;一種對光榮有崇高的東西的愛,一種對偉大和尊嚴的愛,一種對自己品質中的優點的愛(第165、167頁)。

4、 自我欺騙的天性,兼論一般準則的起源和效用

我們在兩種不同的場合考察自己的行為,並且盡力用公正的旁觀者會用的眼光來看待它:一是,我們打算行動的時候;二是,我們行動之後。在這兩種場合,我們的看法往往是很不公正的;而且,當我們的看法最應該公正的時候,它們往往最不公正(第190頁)。

這種自我欺騙是人類的致命弱點,也是人類生活一部分混亂的根源。我們對他人行為不斷的觀察會不知不覺的引導(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我們為自己訂立關於什麼事情適宜或應該做,和什麼事不適宜或不應該做的某些一般準則(第192、193頁)。

5、 道德一般準則的影響和權威,以及它們被公正的看作造物主的法則

對一般行為準則的尊重,被恰當的稱作責任感。這是人類生活中最重要的一條原則,並且是唯一的一條大部分人能用來指導他們行為的原則(第197頁)。 對一般準則的神聖尊重構成了有節操的正直的人和卑鄙者之間最本質的區別。人類社會的存在依賴人們較好的遵守這些責任,否則人類社會就會崩潰。上述尊重還由於人們的如下看法——她起初是出於本性的一種模糊觀念,其後為推理和哲學所證實——而進一步加強,那就是:這些重要的道德準則是造物主的指令和戒律,造物主最終會報償那些順從的人,而懲罰那些違反本分的人。宗教,即使還處於非常原始的狀態,就已對各種道德準則表示認可。宗教所引起的恐懼心理可以強迫人們按天然的責任感行事。這對人類的幸福來說太重要了,因而人的天性沒有將人類的幸福寄託於緩慢而含糊的哲學研究(第199、200頁)。

是非之心具有極為明顯的權威特性。凡是我們的是非之心贊成的事是恰當的、正確的,並且是應該做的;凡是與此相反的,就是錯誤的、不恰當的,並且是不應該做的。是非之心贊成的情感是優雅的和合適的;與此相反就是粗野的和不恰當的。既然上述是非之心顯然是充當人類天性中起支配作用的本性的,所以,它們所規定的準則就應該認為是神的指令或戒律,由神安置在我們內心的那些代理人頒布(第201、202頁)。於是,判斷行為功過的那些準則就這樣逐漸被看成某個無所不在的神的規則,這個神在觀察我們的行為,並在來世報答遵守這些規則的人和懲罰違反它們的人。這種考慮必然使上述規則具有新的神聖的意義(第207頁)。

6、 在什麼情況下,責任感應該成為我們行為的唯一原則;而且在什麼情況下,她應該同其它動機一起發生作用

正義準則可以比作語法規則;有關其他美德的準則可以比作批評家們衡量文學作品是否達到傑出和優秀水平而訂立的準則。前者是一絲不苟的,準確的,不可或缺的。後者是不嚴格的、含糊的、不明確的,而且告訴我們的與其說是如何臻於完美的確實無疑的指示,還不如說是有關我們應該指望臻於完美的一般構想(第216頁)。

第四卷

效用對贊同情感的作用

1、效用的表現賦予一切藝術品的美,兼論這種美所具有的廣泛影響

任何物體的效用,通過不斷給主人帶來它所宜於增進的愉快或便利之中;這一物體就以這樣的方式成為不斷給他帶來滿足和歡喜的源泉。旁觀者由於同情而理解那個主人的情感,並且必然用同樣愉快的眼光觀察這一物體(第223頁)。但是,任何藝術品所具有的這種適宜性,這種巧妙的設計,常常比人們指望它達到的目的更受重視;採取和變化方法來獲得便利或愉快,常常比便利或愉快本身更為人們看重,似乎想辦法獲得便利或愉快的過程才是全部價值所在(第224頁)。

在肉體的舒適和心靈的平靜上,所有不同階層的人幾乎處於同一水平,一個在大路旁曬太陽的乞丐也享有國王們正在為之戰鬥的那種安全。但是,天性欺騙我們追逐財富和地位所帶來的,想像中重要的、美麗的和高尚的愉快。正是這種矇騙不斷喚起和保持人類勤勞的動機(第229、230頁)

人類相同的本性,對秩序的相同熱愛,對條理美、藝術美和創造美的相同重視,常足以使人們喜歡那些有助於促進社會福利的制度(第230頁)

2、 效用的表現賦予人的品質和行為的美,以及關於這種美的概念可能在何種程度上被看成一種原始的贊同原則

各種品質似乎從它們的益處或不便之處得到的美與醜。對我們自己最有用的品質,首先是較高的理智和理解力,其次是自我控制。這兩種品質的結合構成了謹慎的美德,對個人來說,這是所有美德中最有用的一種(第235頁)。人道、公正、慷慨大方和熱心公益都是對別人最有用的品質(第237頁)。

第五卷

習慣和風氣對有關道德贊同和不贊同情感的影響

1、 習慣和風氣對我們有關美和醜的看法的影響

如果人們經常同時見到兩個對象,其想像就會形成從一個對象很快聯想到另一對象的習慣。如果習慣已經把兩者聯在一起,我們對兩者的分離就會感到不合宜(第245頁)。風氣則是種特殊的習慣。

2、習慣和風氣對道德情感的影響

我們的美感賴以產生的那些想像的原則,是非常美好而又脆弱的,很容易因習慣和教育而發生變化;但是,道德上的贊同與不贊同的情感,是以人類天性中最強烈和最充沛的感情為基礎的;雖然它們有時可能發生一些偏差,但不可能完全被扭曲(第253頁)。

(1) 風氣有時會給一定程度的混亂帶來聲譽,相反,有時會使應當受到尊敬的品質受到冷遇(第254頁)。

(2) 在不同的職業和生活狀況中,人們熟悉的對象非常不同,使他們習慣於非常不同的激情,自然而然在他們之中形成了非常不同的品質和行為方式(第255頁)。

(3) 一般說來,在任何民族中產生的行為風格,常常在整體上被認為是最適合於那個民族的處境的(第265頁)。

第六卷

有關美德的品質

當我們考慮任何個人的品質時,我們當然要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考察它:第一,它對那個人自己幸福所能產生的影響;第二,它對其他人的幸福所能產生的影響(第271頁)。

1、 論個人品質,就它對自己幸福的影響而言;或論謹慎

謹慎這種美德,在僅僅用來指導關心個人的健康、財富、地位和名聲時,雖然被視作最值得尊重、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是可愛的和受歡迎的一種品質,但是,它從來不被認為是最令人喜愛或者最高貴的美德。它受到某種輕微的尊敬,而似乎沒有資格得到任何非常熱烈的愛戴或讚美(第277頁)。

2、 論個人的品質,就它可能對別人的幸福發生影響而言

(1) 論天性致使個人成為我們關心和注意的對象所依據的次序

自己——自己家庭的成員——親屬關係逐漸疏遠,感情也就逐漸淡薄

被稱作感情的東西,實際上只是一種習慣性的同情(第284頁)。我擔心血緣關係的力量除了在悲劇和戀愛故事中存在外,並不存在於其它任何地方(第287頁)。

畜牧業國家(家族)——商業國家(法律,遠地親屬疏遠)

什麼情況下,友情應當讓位於感激,或者感激應當讓位於友情;在什麼情況下,所有天生感情中最強烈的一種,應當讓位於對那些優越者的安全——全社會的安定仰賴於他們的安全——的重視;在什麼情況下,天生感情可以正當地勝過這種重視,都必須留待內心的這個人——這個構想出來的公正的旁觀者,這個我們行為的偉大的法官和裁決者來決定(第293頁)。

(2)天性致使社會團體成為我們慈善對象的次序

國家——階層和社會團體

(3)論普施萬物的善行

3、 論自我控制

按照完美的謹慎、嚴格的正義和合宜的仁慈這些準則去行事的人,可以說是具有完善的美德的人。但是,人自己的激情非常容易把他引入歧途——這些激情有時促使他、有時引誘他去違反他在清醒和冷靜時贊成的一切準則。對這些準則的最充分的了解,如果得不到最完善的自我控制的支持,總是不能使他盡到自己的職責(第308頁)。

(1) 第一種類型:恐懼與憤怒

(2) 第二種類型:對舒適、享樂、讚揚和其它許多只是個人得到滿足的事情的喜愛

不同激情的合宜程度的一般準則:

旁觀者最樂於表示同情的激情——因此,其所達到的合宜程度可以說是較高的——是其即時的感受或感覺或多或少合乎當事人心意的一種激情;相反,旁觀者最不想表示同情的激情——因此,其所達到的合宜程度可以說是較低的——是一種其即時的感受或感覺或多或少不合當事人心意的、甚或使他厭煩的激情(第315頁)。

第七卷

論道德哲學體系

1、 論應當在道德情感理論中加以考察的問題

(1) 美德存在於什麼地方?

(2) 內心的什麼力量和功能,使我們認識這種品質——不管它是值得尊重的、尊敬的還是值得贊同的?

2、 論已對美德的本質作出的各種說明

(1) 認為美德存在於合宜性之中的那些體系

柏拉圖的體系

亞里士多底的看法

斯多葛學派創始人芝諾的看法

(2) 認為美德存在於謹慎之中的那些體系

伊壁鳩魯的說法

(3) 認為美德存在於仁慈之中的那些體系

奧古斯都時代以及其後的大部分哲學家的體系。他們以晚期柏拉圖主義的稱號聞名

(4) 論放蕩不羈的體系

孟德維爾博士的學說體系

3、 論已經形成的有關贊同本能的各種體系

(1) 論自愛推斷出贊同本能的那些體系

(2) 論把理性視為贊同本能的根源的那些體系

(3) 論把情感視為贊同本能的根源的那些體系

4、 論不同的作者據以論述道德實踐準則的方式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讀書筆記
2018道德讀書筆記(3) | 返回目錄

這幾天,我看了一本《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這本書讓我知道了:要完善自己、孝敬長輩、在校園裡要尊敬家長……特別是《小鬼當家》這一篇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因為這個小女孩卓佳的爸爸媽媽沒有能力讓這個家變得更加幸福。但卓佳為父母做出了許許多多的貢獻,這使她自己也很快樂,其實,我也做過這樣的事。

記得有一次,爸爸的腳被石頭劃破了,走路一瘸一拐的,還“哎呀,哎呀”地叫個不停,看到爸爸這個痛苦的樣子,我和媽媽的心也疼痛起來。我想:爸爸的傷口這么深,肯定需要藥,我還是趕快去給他買藥吧!我趁著爸爸媽媽沒注意,就拿著自己的零花錢,走出家門,來到藥店,買了幾種藥水。回家後,我對爸爸說:“爸爸,我來給您當一次‘小醫生’吧!”我拿了一個棉花棒,在爸爸的腳上又塗又擦。突然,爸爸大叫了一聲,我趕緊停了下來,一邊輕輕地揉,一邊對爸爸說:“爸爸,疼嗎?我會幫您擦得輕一點的。”就這樣,我天天幫爸爸當“小醫生”,爸爸腳上的傷也慢慢好了。這時候,爸爸和媽媽都誇我長大了,懂事了。

從此以後,我懂得了孝敬父母,從一點一滴。無論是給父母倒了杯水,敲敲背,就能讓父母開心。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講了許多關於美好品質的人的故事。我最喜歡的是第一章“自強”中的《成長之路》這個故事。

故事發生在著名音樂製作人吳宗憲的音樂製片公司。有一個從小愛好音樂的人,在小時候表現出驚人的音樂天賦,望子成龍的媽媽東拼西湊,為他買了架鋼琴,這個年輕人便邊“玩”鋼琴,邊挖掘自己的音樂潛力。高中畢業後,他不僅考不上大學,在打工時還被餐店老闆趕出過店門。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被音樂伯樂吳宗憲挑中,進了吳宗憲的公司,當了吳宗憲的音樂製片助理。雖然他寫的歌吳宗憲並不喜歡,大牌歌星也覺得他寫的歌太稀奇古怪,他卻依然堅持……後來,吳宗憲給了他一個機會,讓他10天之內寫出50首歌,再挑10首自己唱……終於,他的第一張專輯問世了,頓時引起歌壇的一陣轟動,很快,他的第二張專輯也風靡全國。從此,他成了被無數歌迷狂熱崇拜的當紅明星--周杰倫。

周杰倫,這位原本默默無聞地寫歌,並熱愛音樂的人,由於自己的音樂天賦與自強不息的精神,使自己成了歌壇紅星。在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也擁有像周杰倫一樣的音樂天賦,為什麼許多人都在做著與音樂完全無關的工作,甚至有些還在撿破爛呢?那是因為他們沒有人類最重要的品質之一-自強,堅持不懈。周杰倫之所以能紅遍全國,風靡全國,不僅因為他擁有驚人的音樂天賦,更因為他擁有自強不息、不服輸、失敗了不氣餒的精神品質。如果每個人都能擁有像周杰倫那樣美好的品質,自強不息的精神,我相信,社會將更清廉,科技將更發達,生活將更美好!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這本書,寫了幾十個有關美好品德、有道德的人的故事,不僅闡述了社會上的美好品質,也包含了許多不良行為,這些不良行為應引起我們的注意,我們不能忽視那些不良行為帶來的後果,也不能讓美好的品德在這個發達的科技社會中消失。讓我們行動起來,爭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以擁有美好品質的人作榜樣,讓那些行為、舉止不文明的人改掉陋習,不要做不文明的公民了!

《道德情操論》讀書筆記
2018道德讀書筆記(4) | 返回目錄

xx總理多次推薦《道德情操論》,其用心之良苦,應能夠促使人們對市場經濟的發展進行反思,從對亞當斯密的片面、庸俗的理解中解放出來,科學全面地理解真正的亞當?斯密,進而深入全面地從理論發源處理解市場經濟理念。《道德情操論》告訴我們市場經濟應該是一個講道德的經濟。沒有誠信、同情心這些最基本的道德觀念,市場經濟就會引發災難。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應當按照《道德情操論》的要求,建設社會主義道德的市場經濟。我們要特別重視社會公平與正義,把社會的經濟發展成果真正分流到大眾手中,在道義上贏得人心,促進社會經濟持續穩定和諧地發展。

《道德情操論》這本書,對人類豐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簡明扼要的理路說明。本書指出,情感互動構成社會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樂也能減輕痛苦。人的習慣和風氣對有關道德贊同和不贊同情感有直接影響。個人的品質,我們要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考察它:一是它對那個人自己幸福所能產生的影響;二是它對其他人的幸福所能產生的影響。看完這本書給我的感觸很深,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樣規範著大家的日常行為,而且弘揚道德美德是中國的優良傳統。在我們國家土地督察部門,一樣處處都能體現出人與人之間、社會與人之間、社會與社會之間的情感。國家土地督察辦公室推薦這本書給我們看自然有其作用,能夠讓我們的心靈得到啟發,讓我們以後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讓我們學會互相幫助、互相體諒,讓我們學會面帶微笑的去對待每天工作,面對每天的生活。

我們中華民族歷來崇尚道德。無論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還是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無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為他們的至高境界。宋代文人蘇轍就曾寫道:“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至。”這就說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準則。怎樣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三國諸葛亮文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句話講的是做人的道理,只要是“惡”,即使是小惡也不做;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從身邊小事做起,嚴於律己,做好每做一件事情,我們的道德水平就會得到一次升華。我們要善於由大及小,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決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細小而不足為。

共產黨員要有"先人後己,先公後私"的思想覺悟,始終把黨的利益、集體利益、他人利益置於自己利益之上,好事、喜事首先想著民眾,不搞近水樓台先得月。要做到艱巨任務搶在先,危難之際沖在先,改革創新闖在先。

查看更多:
道德情操論讀書筆記
老子《道德經》讀書筆記
《道德經》讀書筆記800字
《學雷鋒做有道德的人》讀書筆記
關於學習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的文章
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學習筆記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學習筆記
《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學習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