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文化保護項目的相關工作報告

11月21日-22日,農曆十月初五、初六,阿爾最大的村寨巴奪組舉辦了震後第一個羌歷年。三位釋比朱金龍、余世榮、余正國於20日晚從北京趕了回來。21日一大早,釋比們就忙活開了,做太陽饃饃、月亮饃饃、準備旗幟、猴皮帽、羊皮鼓、請出“張三爺”等。一切準備就緒,村民們跟著釋比上廟、請神、敬神、敲鼓唱經、獻羊、殺羊、煮羊、分食等等,活動一直持續到第二天的中午。儘管大多數農戶遭受了雪災,儘管有很多人的新房沒有建好還住在過渡房裡,但這樣一個凝聚團結的氛圍足以給村里人帶來很多安慰。

至此,我們這一階段的任務基本完成。11月22日下午,我們離開了阿爾村。值得一提的是,在18日那天,我們志願者小組有四人先行離開阿爾。然而,大雪阻斷了山里與外界的聯繫,厚厚的積雪使車輛無法行使,四人只能冒雪在雪路上徒步行走3個多小時到達龍溪鄉。特別要感謝的是,三位村民肩背著重重的行李箱一直把四個志願者送上了到縣城的車,再步行回到村里。他們的熱情、純樸和善良深深打動著我們。

三、 成果

這一次我們主要是向阿爾村民全面詳細介紹這個項目的理念、方法和目標,推動村民保護羌文化的積極性,動員村民們加入到項目之中,為自己行動起來,為記錄、保護、宣傳本民族文化做出努力。通過此階段工作,我們主要取得以下成果:

第一,眾多村民積極報名參加到阿爾村羌文化保護的志願者隊伍。在核心志願者會議以及白家奪、巴奪和阿爾組召開的三次村民會議上,冒著大雪來現場報名的就有125人。這些志願者中,年紀最大的已經83歲,最小的只有11歲。我們在村寨中走訪的時候,還經常會有村民主動找到我們說希望成為志願者。所有志願者都在“志願者承諾書”上堅定地寫下了自己的名字。

第二,在當地構建起以當地項目負責人為首的志願者組織框架,村民志願者根據大綱內容推選了7名小組長以及技術負責突擊隊,並明確規定了小組長的職責。

第三,為了保護懸崖上被地震震裂已經搖搖欲墜的阿爾古羌碉,村民們向國家有關部門呼籲,寫了一份“關於修繕阿爾千年羌碉的籲請書”,在籲請書上籤名按手印,並委託我們將這份特殊而珍貴的“籲請書”送到相關領導的手上。

第四,我們對志願者進行了一定培訓。培訓內容包括:對項目的認識、對記錄大綱的確定、記錄體例、寫作方法等,同時對報名參加技術突擊隊的志願者就如何使用設備、如何分類、如何建立記錄檔案等內容進行技術培訓。

第五,在過羌歷年之前,村民們集體平整了位於巴奪寨廟基的誦經台。

第六,促進村民對羌族傳統文化保護的自覺意識,比如巴奪組和白家奪組村民都在保護羌文化志願者精神的感召下,主動要求舉辦震後的第一個羌歷年。

四、 經驗與反思

通過這次的工作,我們就如何開展項目獲得了一些經驗,在此也與大家分享:

第一,團隊成員的積極配合與互相信任。這一次的七人志願者團隊,在三個月前,大家彼此互不認識,卻抱著“想要為羌族做點什麼”的想法而聚集在一起。團隊成員有著多學科(法學、民族學、藝術、導演等)的專業背景,有著多民族(羌、漢、藏、回)的身份。在工作中,大家會有不同的視角、方法和重點,有時候也會有爭論,但理想和目標是一致的,有效溝通、積極配合與互相信任正是我們這個團隊即使在面臨困難感受艱辛時依然能再走一步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