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畜牧業發展情況的調查與思考

我國加入wto,給畜牧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如何抓住這一發展機遇,擴大畜牧業生產規模,提高畜牧業產值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在畜產品生產制度和質量管理體制上與國際接軌,實現畜牧業的二次創業?帶著這一問題,我對全縣畜牧業發展情況進行了深入調查。

一、**縣畜牧業生產狀況

近年來,**縣始終把發展畜牧業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緊緊圍繞市場變化,通過政策驅動,龍頭帶動,科技推動,市場拉動,大力發展牛、羊、豬、雞四大支柱產業,全縣畜牧業生產呈現出穩中有增的趨勢。肉、蛋產量年遞增率超過10%,人均占有量逐漸提高,人民膳食結構和營養狀況得到了較大改善,畜牧業總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穩步上升。全縣從事畜牧業生產的勞動力約有7萬人,畜牧業收入占農民純收入的30%左右,畜牧業已經從農村家庭副業一躍成為農業中最有活力的支柱產業,成為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門路之一。2003年,全縣大牲畜存欄22萬頭,出欄9.5萬頭;豬存欄50萬頭,出欄65萬頭;羊存欄38萬隻,出欄50萬隻;雞存欄362萬隻,出欄410萬隻,肉類總產7.6萬噸,蛋類總產2萬噸,畜牧業總產值9.5億元。

在畜牧業生產上,呈現出了以下特點:一是飼養量大。全縣25.3萬戶農民,牛、豬、羊年出存欄達198萬頭,戶均7.8頭;雞年出存欄量730萬隻,戶均29隻。二是區域性強。全縣初步形成了特色不同的四大養殖區,即以太清、城郊、觀堂、王皮溜等鄉鎮為主的養牛區域;以棗集、賈灘、穆店等鄉鎮為主的養羊區域;以鄭集、高集、城郊、唐集等鄉鎮為主的養豬區域;以馬鋪、張店、城郊、任集等鄉鎮為主的養禽區域。三是地方特色突出。在畜牧業生產上,突出地方特色,依託皮革加工、肉食加工、尾毛加工、飼料加工等畜牧相關企業,拉長了畜牧業生產鏈條,帶動了畜牧養殖業的發展,形成了以牛、豬、羊、雞四大產業為主,其它養殖競相發展的特色格局。四是規模養殖發展迅速。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規模養殖發展迅速,目前,全縣共有規模較大的養牛專業戶45戶,養豬專業戶146戶,養雞專業戶194戶,養羊專業戶34戶,湧現出了像棗集養波爾山羊、渦北五門養豬、馬鋪三路口養雞等養殖小區和專業村,畜禽飼養量逐年遞增。五是科技含量逐步提高。科學飼養等技術已在畜牧生產中廣泛套用,縮短了飼養周期,降低了飼養成本,提高了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特別是對畜產品的精深加工,進一步使其轉化增值,提高了市場競爭力。六是對農民增收作用增強。一部分“能人”已經靠發展養殖致了富,過上了小康生活。養殖業已從家庭副業逐步發展成為農民致富奔小康的主導產業,在農民增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2002年,我縣農村人均畜牧業收入達600元。

二、畜牧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縣畜牧業的發展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發展環境不夠寬鬆。一是部分鄉鎮領導重視不夠,多數鄉鎮沒有出台相應的優惠措施,有的即使制定了一些優惠措施,也流於形式,沒有真正去很好地落實;二是資金缺乏,政府和金融部門不能及時對困難戶進行扶持,總愛“結富親”,出現了“有錢的不願乾,想乾的沒有錢”的現象;三是治安條件差,牲畜被盜現象時有發生,農民缺乏安全感。2、產業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不高。目前全縣的畜牧養殖業仍是以農村散養為主,規模化養殖比重偏低,沒有形成完善的科學飼養管理體制,飼養、管理、防疫、治療水平低,對防疫工作重視不夠,疫病時有發生,挫傷了農民養殖的積極性,給畜牧業發展帶來隱患。產業化程度和科技含量偏低,缺乏對畜禽產品的進一步精深加工,產業鏈條不長,多限於自產自銷,抗風險能力差。3、畜產品質量不過硬。多數養殖戶仍採用傳統的飼養方式,難以適應市場要求。個別養殖戶濫用違禁藥物或飼料添加劑(如“瘦肉精”等),也不堅持休藥期制度,難以避免藥物殘留和一些有毒有害物質的含量超標,嚴重影響畜禽產品的質量。對此,**縣的畜產品生產和加工企業都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在收購時常不注意查驗產地檢疫、運輸檢疫、免疫標識、消毒等證明,對貨源質量把關不嚴。4、防治體系不完善。由於機構改革,21個鄉鎮獸醫服務站均交給鄉鎮政府管理,防疫經費不到位,防疫網路不健全,不能及時對大的疫病和畜產品質量監測預報,一些重大疫病,如口蹄疫、新城疫、豬瘟等還時有發生。2004年1月5日我國所有疫病將向全世界解密,全縣一旦出現疫情,疫區畜產品將會限制外調,甚至被銷毀,這將是**縣畜牧業發展的重大隱患。5、畜牧執法力度不夠。對畜產品生產和加工企業的管理沒有嚴格按照《動物防疫法》的標準執行,一些不法商販為牟取暴利,非法銷售假種畜禽,假冒偽劣獸藥飼料、添加劑,病死病害畜禽肉,嚴重擾亂了畜牧業經營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