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海關人文環境的創新

2、對關員實施激勵的需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除極少數困難群體成員外,大部分海關關員的基本生活問題已經或正在得到解決。按照馬斯洛(a.maslow,1954)的需要層次理論,生理、安全等較低層次的需要滿足以後,就轉向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等中、高層次的需要。關員的需要變了,組織所提供的大一統激勵方式也必須跟著改變。如何提供品種多樣、質量優良的物質和精神食糧,以滿足不同關員各種層次的需要,就自然地進入海關各級領導的重要議事日程。

3、造就現代海關人的需要。社會主義現代化,最重要的是人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首先是觀念的現代化。如果大多數人的主流觀念處於僵化、西化、封建化等狀態,或過多地保留舊的觀念殘餘,任何改革都容易面臨兩種結局:一是失敗,二是走樣(即另一種形式的失敗)。環境造就了人,人的行為也造就環境。從環境對人的反作用來說,構建和創新海關人文環境,實際上就是構建和創新海關人的觀念,就等於造就新的海關人。海關現代化尤其需要實現這種創新環境和造就新人之間的互動與良性循環。

4、實現海關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海關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一直以改革解決自身問題,適應形勢需要。九十年代以來,海關地位隨對外貿易重要性的提高而提高,海關改革的進程隨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而加快,越來越牽動著上級領導、地方政府、廣大企業和社會各界的神經。為了避免因改革成本加大帶來的風險,“精心設計、精心施工”是必要的,但更關鍵的,是通過人文環境建設潛移默化地調動關員的主觀能動性,把決策層的“要我改”,轉化為執行層的“我要改”,主動拾遺補闕,積極化解風險,保證海關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深圳海關人文生態環境現狀

人文生態環境是一定條件下各種環境因子綜合作用的結果。深圳海關的人文生態環境,具有突出的地域特點、鮮明的南派文化特色、強烈的海關行業特徵和百年歷史的烙印。

(一)工作環境——業務繁忙、工作枯燥

與政府部門和其他執法單位比,陸路口岸的廢氣、灰塵、噪音污染嚴重,旅檢口岸的旅客日通過量大,海上緝私艱苦、危險多數崗位工作簡單枯燥,操作重複單調。在業務量逐年增長的情況下,二線海關的一些崗位好似工廠流水線,一線海關通道關員每日加蓋銅質印章的重量,相當於奧運會舉重冠軍的總成績。長期在這種環境中工作總也不見根本好轉,新關員缺少新異刺激,情緒不穩;老關員失去耐心,疲倦厭倦。在一片繁忙的景象下,潛伏著工作效率低、態度作風差的誘因。此外,直屬海關、隸屬海關辦公大樓多是特區創建初期所建,樓齡老化,設施陳舊,空間狹窄,與日新月異的特區環境相比照,給關員以陳舊感、落伍感和壓抑感。

(二)物質條件——穩定有餘、激勵不足

海關大多住宅區較少綠化,缺乏運動、休閒設施。同等職級幹部,較市屬單位的住房面積通常要少20平方米左右。除少數長期患病、配偶下崗、家庭變故者外,關員收入與其他口岸單位、執法部門和市府機關相比明顯偏低。新幹部入關後,結婚、購房、育兒和養家接踵而至,經濟不堪重負。關員在單位身處較差的工作環境,回家面對著狹小的住房,出門與朋友聚會,收入也遜人一籌,心理上總感到矮人一截,缺乏職業自豪感。一旦出現強力誘惑,意志薄弱者很難不被擊倒。2001年7月底,監察室向關內發出1020份黨風廉政建設調查問卷,51.4%的人將行業不正之風存在的原因歸於薪金待遇偏低。物質激勵的不足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