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村村通”工程建設經驗介紹

市委、市政府經過充分研究後確立了用一年左右的時間,使全市85%以上的行政村實現通水泥(油)路的目標。在2002年年初的市委八屆二次全體(擴大)會議上,我們把這項工程列為全市2002年的“五場硬仗”之一,在市十一屆人大一次會議上,又確定為為人民民眾辦的10件實事之一。同時,通過組織到黎城參觀,就地召開現場會、動員會以及在全市大造輿論,廣泛宣傳等措施,有效克服了一些幹部民眾的畏難情緒,使幹部民眾充分認識到,集中一年時間實施村村通,不僅是客觀需要,而且積極可行,對農村乃至全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並形成了以下五點共識:

第一,村通水泥(油)路是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進程從交通這一角度看,可分為江河經濟、海洋經濟和路橋經濟三大階段。江河經濟屬於封建社會以前,當時由於生產力水平較低,人們征服自然的能力不強,經濟發展與自然地理條件的關係十分密切,在這一時期,一些大江大河沿岸地區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經濟中心往往集中在江河兩岸。海洋經濟屬於資本主義時代,這一時期生產力有了一定的發展,資本輸出在經濟發展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資本輸出地和資本輸入地都集中在交通方便、信息靈通的海陸集合處,由此促進了沿海地區經濟發展。路橋經濟屬於資本主義後期和後資本主義包括社會主義時代,在生產力迅速發展的基礎上,信息技術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不沿江河、不靠海洋的內陸地區迫切要求加快發展,內陸地區往往交通不便,經濟發展首先需要架橋修路、改善交通,路修到哪裡,資金、人才、技術就會流向那裡。路橋經濟是促進經濟均衡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舉。可以說,二十一世紀就是路橋經濟時代,共產黨人要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就必須順應世界經濟潮流,大力發展路橋經濟。

第二,村通水泥(油)路是調整經濟結構的需要。調整經濟結構是經濟發展的動力,公路結構調整也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題中應有之義。公路基礎設施由低級路面向高級路面調整,會帶來運輸車輛結構的調整,會帶來物流、人流、資金流、信息流的調整。把土路改造成為水泥路或油路,與高速公路、國省道主幹線形成網路,就會使農村形成一個開放的市場,有利於擴大對內對外開放,促進流通業的發展,有利於培育優勢產業、優勢產品和新的經濟成長點,有利於把產品優勢轉化為商品優勢和經濟優勢,從而促進全市產業結構的最佳化升級和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

第三,村通水泥(油)路是實施交通發展戰略的需要。交通部《公路水路“十五”發展計畫》確定今後公路建設的重點為國道主幹線系統、區域幹線公路和縣鄉公路網路。按照這一發展規劃,結合我市經濟發展形勢和公路建設實際,我們提出了構建“三大路網”的戰略構想,一是“大十字”高速公路網。以長治為中心,太原一長治一晉城為南北通道,邯鄲一長治一臨汾為東西走向,全長233公里。二是“四縱四橫”高等級公路網。總里程1118公里,覆蓋了全市主要通道和出口。三是農村公路網。對全市農村公路進行技術改造和延伸通達深度。我們將這三級路網結構分別比做人體的“主動脈”、“次動脈”和“毛細血管”。村村通水泥(油)路就是讓“毛細血管”充分發揮作用,只有“血管”通暢,“肌體”才能強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