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教育工作會議講話》心得體會

最近我們學習了《袁貴仁在xx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其中“落實到政策制度中。廣大教育工作者要按照總書記關於‘好乾部五條標準’和‘四有教師’要求,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把道德教化和法律規範結合起來,制定完善教育行業規範守則,使廣大師生內心有尺度,行為有準則。要健全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引導廣大教師學為人師、行為世范。”讓我深受啟迪。

道德教化有以下功能:一是轉化人的心靈,形成健全的人格;二是轉化人的行為,使人的行為規範化、道德化、文明化;三是轉化社會風氣,使社會風氣積極向上,充滿真、善、美。

在道德教育內容的設定上,我們要避免以下不良傾向:

第一種傾向是推行所謂的生活教育。這種教育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道德,感悟道德,但問題是,現實生活是複雜的、多面的,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將人放在現實生活中去學習,可以學到好的一面,也可以學到不好的一面。如果生活實踐缺乏優秀的道德文化的指引,實踐出來的結果,是培養出一個充滿世俗觀念和功利心的小人,而決不能培養出有崇高道德精神的君子。用什麼來取代生活教育,只能用經典教育。因為,經典記錄的都是由歷代聖賢實踐並經過千百年的歷史檢驗的道德箴言。

第二種不良傾向是單純的道德知識教育。單純的道德知識的教育,使人們掌握一些道德的辭彙、概念、要求,人們可以用這些東西去考試,去要求別人,去指責別人,也可以用這些東西寫成文章、說成漂亮話偽裝自己,但自己卻不去做。全方位的道德教育必須將道德知識、道德踐行、行為指導、道德體驗、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融為一體。不能只強調道德知識的灌輸,不重視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良知的培養。因為教育的成績,只能通過分數來表達,許多教育者就將道德簡化為道德知識,然後又將道德知識切割成考試的要點。真正的人品道德的提高,無法以量化的形態表達出來,所以許多教育者對於道德品格的提高漠不關心。許多所謂的專家,不知其道德水平如何,也從來不認真學習經典,而憑藉自己的所謂專業知識,編寫出來的教育孩子的教材,顯得空泛、無力、含糊、浮淺,甚至可笑。

第三種不良傾向是輕視傳統道德。其實,道德根本沒有新舊之分,任何時代的人的道德觀,都是在傳統道德的基礎上,適應時代的需要而稍加調整而形成的。單純強調對某些道德榜樣的模仿,讓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沒有將道德教育放在優良的傳統文化中展開,人們很難形成對道德榜樣的真正認同和理解。拋棄傳統道德,道德教育就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道德教化要擺脫“高標準,嚴要求”的模式,而採用“重基礎,多層次”的模式,採用“由近及遠,由下而上”的循序漸進的模式,才能將道德教化落到實處。讓學生從《君子規》做起,從“灑掃應對”做起,從行孝做起,從禮儀做起。首先達到孝敬、友愛、誠實、守信、禮貌、正直、謙虛、勤勞、敬業等基本的做人要求,在此基礎上再引導進入更高境界。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建設道德教化的陣地呢?

一是家庭。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經典教育的薰陶下,來自經典的優美語句和道德箴言,進入到民間,進入到千家萬戶。在“文革”以前,許多家庭的家長,即使沒有直接接受過經典教育,但他們從社會日常生活中,從前輩那裡得到道德箴言,並用這些道德箴言教導孩子。而長期經歷政治運動和全盤西化的衝擊之後,特別是拋棄了經典教育長達一個世紀之後,來自經典的道德箴言大量消失。現在許多家庭,已經不再使用來自經典的道德箴言教導孩子,而是用來自於社會的各種世俗、功利、勢利的言語來教導孩子。改變的辦法是在家庭中恢復中華經典教育,家長和孩子共同接受經典教育,家長將自己的感悟與心得告知孩子,自己按經典的要求樹立榜樣,並用經典的道德原則時時規勸孩子。

二是學校。在學校中,道德教育的根本辦法是恢復中華義理經典教育。讓孩子生活在經典的理想世界裡,生活在歷代聖賢的光輝下,從經典中汲取智慧和道德教導,然後,當他們面對社會時,他們就會用經典語句作為評價和判斷是非的標準,抗拒來自社會的不良影響。“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較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有王者起,必來取法,是為王者師也。”(《孟子·滕文公上》)。

三是社會。法治德治並舉,淨化社會環境,建設良好的民俗民風,建設良好的道德輿論環境,建立道德獎懲機制,淨化網路環境,提升口頭語言的品位,文學藝術、大眾傳播媒體發揮“文以載道”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