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周年心得:體會讓每個人都成為解放思想的先行者

一般來說,激活思想原子的大撞擊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大勢所趨,即瞬息萬變的形勢對思想的衝擊;二是社會相互對立觀念的交鋒,或者說新舊思想的碰撞。

形勢的急劇變化對思想觀念的衝擊波也是十分之大的。因為人們的行為總是根據自己對形勢的變化而形成的新觀念,對發展形勢的新判斷,最後也會轉化為思想的衝撞與交鋒,即新判斷與舊判斷的衝撞與交鋒。

倡導解放思想,就是給各種思想觀念提供一個相互撞擊的機會。改革開放就提供了這樣的機會。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一條創新的道路,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搞市場經濟也是一個全新的嘗試,這與過去的許多做法不同。在鄧小平“摸著石頭過河”、“大膽試,大膽闖”的激勵下,關於發展模式有了百家爭鳴與百花齊放。解放思想,就是通過各種思想的撞擊,使傳統觀念得到儘快更新,同時,也通過各種思想的撞擊,使新思想像核子彈那樣發生巨大的裂變。

現實中,當社會上一出現一些思想論戰,有人就馬上緊張起來,甚至把一些與己相悖的觀點視為洪水猛獸,這其實大可不必。有一句話說得好,真理越辯越明。一些看似針鋒相對的觀點也總是從相反的方面啟迪與補充正確思想;一些思想的火花、一些真知灼見,往往就是在大論戰中產生的;一些創新的觀點往往就是通過思想論戰而噴涌而出的。讓思想在學習中解放,讓觀念在碰撞中更新——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思想大論戰給我們的一個寶貴啟示。

當然,解放思想過程中所需要的觀念碰撞,是一種積極的碰撞,既不是懷著私心,也不是像“文革”時期那樣動輒“戴帽子”、“打棍子”,靠相互攻擊甚至辱罵致勝。毛澤東有句名言佳句,讓人說話,天不會塌下來的,不讓人說話,天遲早會塌下來。搞改革開放,我們不要害怕有與自己相左的觀點,更不要因為有某個與自己相悖的觀點而緊張兮兮。要想讓對方心悅誠服,就必須與之據理力爭。如果一味想掩蓋分歧,讓反對的觀點處於長久的壓抑中,則會積攢更猛烈的反對的力量。

很慶幸,我們遇到了一個政治民主的新時代。在當今,允許社會就某些重大問題進行大討論,讓大家各陳己見,被視為民主政治之常態,這是對領導者民主、開明的最好證明。正如《學習時報》上一位學者所說,“各陳己見,不僅是不同群體利益關切和訴求爭相表達的生動寫照,也是當代中國社會矛盾日益複雜、利益訴求日趨多元化的具象縮影……一個有活力的制度,是不同聲音都能夠在公共機構中得到充分表達的制度。民主,意味著對差異的包容。‘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只有在討論過程中各種觀點充分交流,有暢通的制度出口,才能真正體現民主的內在要求”。在這樣寬鬆的民主氛圍中,我們沒有理由不解放思想,沒有理由不產生創新理論。也正是在這種寬鬆的民主氛圍中,才會不斷產生里程碑式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創新理論,才會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新實踐。

解放思想,要有披荊斬棘的勇氣

不過,有一點必須使每個堅持改革的志士們明確,即解放思想並不是在清風朗月下漫步低吟,更不是在春和景明中聽鶯歌燕語。解放思想是一場不見硝煙的激烈鬥爭,必須要作好披荊斬棘的準備。

我們說,“解放思想”是改革開放的先導工程。何謂先導,就是披荊斬棘打衝鋒,可能要經歷一場場新舊思想的較量。縱覽歷史上古今中外所進行的改革,無一例外地都付出過沉重的代價,甚至流血犧牲。清朝維新變法的先鋒譚嗣同因堅持改革而遭厄難,臨刑時曾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古往今來,環視中外,凡是那些載入史冊、彪炳千秋的解放思想運動,有哪次是在如同繪畫繡花、飲酒喝茶般的溫文爾雅中落下帷幕的?哥白尼、商鞅、王安石、譚嗣同、李大釗等,都為追求真理和倡導新的思想觀念作出了巨大犧牲,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如果我們能夠認識到解放思想的艱難性,就不難想像,當年朱鎔基總理為什麼會說出那樣的話來——“不管前面是地雷陣,還是萬丈深淵,我將勇往直前,義無反顧,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就不難想像,溫家寶為什麼在連任總理之際,強調王安石的“三不足”——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國際歌》里對“解放思想”的表述,是用“衝破牢籠”來比喻的,以之說明舊思想、舊觀念的桎梏是何等嚴重,要衝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在解放思想過程中,既要跟自己的舊思想作鬥爭,又要跟別人的舊思想作鬥爭。尤其是跟自己的舊思想作鬥爭,要克服舊思想形成的習慣勢力,對自我進行否定,就像破繭化蝶那樣,是個最為痛苦的過程。有的人,為了維護自己的思想,甚至可以置生命於不顧。過去人們常講“思想改造是一輩子的事情”,這是對一個人而言,對整個社會亦是如此。在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中,我們固然享受了思想大解放的“紅利”,但在前行的道路上,新的束縛和禁錮也在生成,新的問題和矛盾也在變化,這樣的“紅利”我們還能享用多久?當一個個思想的新“牢籠”,成為我們繼續前進、“又好又快”發展的絆腳石,只有新的思想解放,才能推動繼續發展,只有再一次砸碎“牢籠”,才能放飛思想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