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語文備課研討會經驗介紹

2、涵養,把課堂教學作為涵養個性的主陣地。

文學作品是涵養學生個性的最佳食糧。我們緊緊圍繞開展文學作品個性化閱讀教學這一核心,堅持學為主體,教為主導,抓住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積極實施了“自讀交流課、品讀鑑賞課、聯讀擴展課”三種教學模式的研究。

品讀鑑賞課是三課型的主打課型。其教學模式為:“創設情境,初讀感知—自主學習,合作釋疑—點撥鑑賞,研讀領悟—師生互動,品讀升華”1、創設情境,初讀感知。通過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習興趣,誘導學生產生疑問並提出問題,明確學習目標。然後初讀課文,初步感知,從巨觀上通曉課文大意,弄清文章寫作思路。2、自主學習,合作釋疑。留給學生獨立學習的時間,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水平、個性特點,自主的、能動的、有目的的進行獨立思考,自主嘗試解決問題,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此為基礎,小組間討論,大家各抒己見,互相補充,互相啟發,加深對當前問題的理解。3、點撥鑑賞,研讀領悟。精讀主要語句或段落,揣摩語言,評價鑑賞,對遇到的疑難進行思考和相互討論,教師可把這些問題寫在了黑板上,組織學生通過討論來領悟,最終在教師的點撥下突破難點重點,加深對文學文本的理解,這是師生共同探究的過程。4、師生互動,品讀升華。各小組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達到釋疑解惑,共同進步的效果。教師要適時升華、巧妙評價,引領學生開闢新的認識。最後,學生在反覆的朗讀品味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受到美的教育。

自讀交流課是以學生自學為主,小組交流和教師引導為輔的課型。主要有以下幾個階段:1、導學。教師運用2——3分鐘的時間巧妙導入。2、自讀。學生根據老師或自己設定的學習目標獨立閱讀課文,探究問題。實際上是學生深入課文內部,感知材料、訓練語感的過程,是自讀交流課的核心環節。3、質疑。學生充分感知教材之後對文本生疑、質疑,提出自己獨立思考的問題。4、交流。通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小組的作用,使學生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小組之間、小組和小組之間合作交流解決問題,排除疑難。5、評點。學生在自學、交流後,思路貧乏或進入“死胡同”的時候,教師予以點撥、評價、疏通思路,排除疑難,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理解文本。聯讀擴展課是從某篇課文擴展開去,把具有一定相同因素的課內或課外的詩文聯接起來進行閱讀的一種課型。按擴讀內容不同可分為幾類:1、學習節選,擴讀全文。如學習了《美猴王》,擴讀《西遊記》,把課本“節選”作為打開長篇的“鑰匙”。2、針對同一主題的擴讀。如《鄧稼先》是一篇突出人物典型品質的傳記,我們擴讀了《語文經典讀本》上的《中國的居里夫人—物理學家吳健雄》、《我的病歷》。3、擴讀用來比較的文章。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可以進行岑參詩聯讀、詠雪詩聯讀、送別詩聯讀等。

三種課型既是協調統一的整體,又可根據教學實際單獨實施,既有利於發揮學生個性化學的主動性,又有利於發揮教師個性化教學的主導性,既讓學生在文本閱讀中收到感悟,又通過文本涵養個性、塑造氣質。

在利用好課本中文學文本的同時,我們還創造地開展了課題配套教材《語文經典讀本》的使用。以九年級上《語文經典讀本》為例,我們重新編排,形成了“走進自然”、“親情如燈”、“生活剪影”、“操守永恆”等七個單元,每篇文章教師都精心設計閱讀導引。每篇教學課文都可與《語文經典讀本》中1—2篇形成聯讀擴展,如課文《囚綠記》與《蟬聲》、《大自然的啟示》形成聯讀。按照“精讀一批、略讀一批、自讀一批”的方針指導學生使用教材,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巧能去獨立自學,進行比較性的閱讀。指導學生採用圈、點、勾劃、評、摘錄等多種方法閱讀教材。定期開展《經典讀本》閱讀交流會,暢談讀書心得。

合理的學習形式有助於學習效果的提高。我們充分利用了學習小組這一有效載體。按優中差組建學習小組,一般以6至8人為宜,小組成員明確分工。目前,我校已全部搬走了教室的講桌,讓教師深入到學生中去,與學生平等對話。教師四周全部設定小黑板,實行“桌對桌,面對面”的課桌擺放方式。合作小組的建立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成為主人,或分析、朗誦、講解、表演、辯論,或歌唱,小組展示,不拘一格,個人展示,獨具特色,勾勒、組合、演示、即興表演應有盡有。學生是學習主體的口號,演化為學生實實在在的行動。

3、升華,助推閱讀塑造個性、化育氣質。

“久入芝蘭之室,而不聞其香”。廣泛而長期地夯築學生文學之基,涵養學生個性,不知覺中帶來的是學生氣質的銳變與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