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自主創新稅收交流材料

(二)與創新型國家相比,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仍顯薄弱

1.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核心技術與主要工業化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

有資料統計,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在49個國家中位居第28位,處於中等偏下水平。我國的關鍵技術自給率較低,對外技術依存度在50%以上,而已開發國家一般在30%以下,美國和日本則在5%左右。我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核心技術的企業只有萬分之三,絕大多數企業在國際競爭中始終處於劣勢。

以XX年發明專利申請數為例(見表1),中國為25292件,占世界總數的比重僅為2.8%;韓國為73378件,占世界總數的8.1%;日本則為388879件,占世界總數的42.8%.不論是發明專利的絕對數量還是其占世界總數的相對比重,中國的發明專利情況都不如這幾個工業化國家。還應看到,中國的發明專利中還有相當的“水分”。

*

資料來源:胡鞍鋼《關於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戰略研究的若干看法》,《中國科技產業》20*年第9期。

同時,中國發明專利授權的3/4為外國人所擁有,本國居民僅擁有1/4.自主智慧財產權核心技術的缺失,使中國不少行業存在產業技術空心化的危險。由於缺少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中國的生產廠商將賺取利潤的很大部分給了核心技術提供者,自身的利潤卻很低。中國是dvd雷射視盤機生產大國,但因不掌握核心技術,每出口一台價格40美元的dvd視盤機,就要向外國公司交納20美元專利使用費。

*

2.消化吸收、自主創新的能力薄弱。

20*年,中國大中型國有工業企業技術引進經費總額為56.7億元,而消化吸收經費僅為3.6億元,引進技術和消化吸收費用的比例為1∶0.*.然而,韓國、日本企業的引進技術和消化吸收費用比例分別為1∶5和1∶8.這表明我國在消化吸收基礎上自主開發和創新的能力十分薄弱,陷入“引進—落後—再引進—再落後”的惡性循環。

3.自主品牌缺失現象嚴重。

目前,中國自主品牌缺失現象嚴重。以汽車行業為例,近幾年中國汽車行業發展迅速,但90%是合資品牌,關鍵技術都掌握在對方手中。絕大部分合資企業沒有開發過像樣的新車型、新發動機,未能生產出一個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品牌。20年來,中國汽車製造業花費大量資金引進技術,結果反而形成了依賴技術引進的被動局面,從而將利潤的很大部分讓給了國外廠商。美國通用在本國的腳踏車淨利潤為145美元,而在中國可達到2300美元,美國通用在中國的汽車產量只占其全球總產量的3%,卻獲得了占其全球利潤25%的回報。同樣,20*年,德國大眾在中國合資生產的汽車產量,只占其全球產量的14%,但是其利潤80%來自中國。德國大眾的許多零部件長期都在歐洲價格的基礎上加價賣給中國國內合資廠商,加價30%是常事。①

世界品牌實驗室編制的《世界最具有影響力的100個品牌》中,中國內地只有海爾一家企業入圍,名列第95位,這與中國的國際地位很不相稱。

(三)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的制約因素分析

1.研發投入不足。

*

按照國際比較流行的觀點,研發投入低於1%的企業,通常難以生存;低於3%的企業,就失去了競爭力。在創新能力較強的國家,通常企業投入研發的費用相當於其市場銷售額的10%左右。而我國目前投入研發費用最高的如海爾集團等也只能達到8%~10%左右。在目前,中國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的地位還沒有得到充分的認識和加強。中國的企業研發投入只占它營業額的0.78%,在世界上是一個很低的水平,見圖1、表4.

*

下列數據從另一個重要側面反映了我國企業自主創新人才匱乏的現狀:在中科院688名院士中,沒有1名來自企業;在中國工程院656名院士中,來自企業界的也寥寥無幾,如XX年新增81名院士中只有4人來自企業,20*年新增58名院士中也只有6人來自企業。這表明,一方面,大量的科技人才都集中在“象牙塔”式的科研院所和大學校園內,並且由於工資與激勵機制的扭曲,科技人才把主要精力放在評職稱、發表論文、獲獎等方面,而不是放在研究發明上;另一方面,企業的研發人才奇缺,大多數企業沒有設定研發機構。

儘管我國每年畢業的工科博士上萬名,但從高級科技人員最密集的302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來看,仍有84家沒有一名博士;在中央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中,具有碩士以上學歷的只占總人數的2.1%,高級技師僅占工人隊伍的0.16%。 高級科技人員密集的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與中央企業的狀況尚且如此,其他企業的狀況就可想而知。還有不少的科技人員從企業流向國外或非企業單位。企業研發機構不健全,科技人才大量流失,必然極大地削弱企業自主創新能力。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