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自主創新稅收交流材料

可享受固定資產加速折舊的範圍包括:促進科技進步、環境保護和國家鼓勵投資項目的關鍵設備;積體電路生產企業的生產設備。

(3)在國務院批准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的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新辦的高新技術企業,自投產年度起免徵企業所得稅。

3.鼓勵科研成果轉化的稅收優惠政策。

(1)企業從事技術開發、轉讓和服務取得的收入,經有關部門認定,可免徵營業稅、城建稅及教育費附加。

(2)企業事業單位進行技術轉讓,以及在技術轉讓過程中發生的與技術轉讓有關的技術諮詢、技術服務、技術培訓的所得,年收入在30萬元以下的,暫免徵收所得稅。

(二)現行自主創新稅收政策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上述一系列促進科技體制改革、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對於吸引全社會科技投入,鼓勵企業自主創新、增強核心競爭力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但是,與創新型國家相比,我國現行鼓勵自主創新的稅收優惠措施尚存在許多不足:

1.優惠政策總體目標和配合關係不明確。

(1)現行各項稅收優惠政策目標缺乏科學、統一、系統設計,系統性和規範性較差,優惠政策總體目標和配合關係不明確。在政策設計上,長期以來我國稅收優惠側重於產業鏈下游,對研發環節給予支持的稅收激勵政策只占很小的比例。現行稅收政策對生產設備投入、技術引進給予的優惠幅度、限制條件、獲取優惠的成本各方面都優於創新性研發,企業自行研發或生產設備享受不到同等的優惠條件。

(2)稅收優惠範圍偏小、帶有較多地區性色彩。現行稅收優惠局限於國務院批准的高新技術企業開發區、特色工業園區內企業、軟體企業以及實行技術改造國產設備投資項目的企業。這些企業在我國所有有科研開發項目的企業和其他經濟實體中,只是極其微小的一部分,因此現行政策對自主創新的支持也只能是微不足道。

2.在稅收優惠對象確定方面存在“三多三少”現象。

目前我國對高新技術企業的稅收優惠主要集中在成果轉化期,鼓勵的重點傾向於科技成果,對研究開發前期、中期的稅收優惠力度較小。導致“三多三少”現象:套用技術研究的優惠政策較多,基礎理論研究方面的稅收優惠政策較少;引進先進技術的優惠政策較多,吸收消化特別是鼓勵自主創新和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方面優惠政策較少;對企業、科研成果的稅收優惠較多,對科技開發項目、科技開發(r&d)環節的優惠較少。

現行有關稅收優惠政策的重點雖然也對促進高新技術產業規模的擴大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在這樣的政策激勵作用下,企業就把重點放在引進技術和生產高新技術產品上,而對建立科技創新體系和研究開發新產品投入不足,同時也造成生產線的重複引進和最終產品生產能力強大,而中間產品、配套產品及一些重要原材料開發能力不足等問題。現行有關稅收優惠政策的重點集中在高新技術產業的生產、銷售兩個環節,實際上是針對結果的優惠,而對創新的過程並不給予優惠。

3.稅收政策的制度性缺陷,抵消了稅收政策優惠的力度。

(1) 生產型增值稅導致高新技術產業的稅負重。由於生產型增值稅不允許對固定資產中所含的增值稅進行扣除,實際上形成了對企業進行的固定資產投資活動的雙重徵稅,因此在客觀上起到限制企業投資的效應。對企業的技術進步、創新性的投資產生抑制作用。與此同時,在實行生產型增值稅條件下,資本有機構成較高的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如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業、醫藥製造、設備製造等重化工業)稅負明顯高於其他勞動密集型產業(如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等),客觀上限制了企業在高新技術開發方面的積極性。

(2)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稅負不公平,影響內資企業自主創新積極性。目前內資企業所得稅稅負重於外資企業。權威調查顯示,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實際負擔相差約10個百分點。綜合考慮稅收各種優惠後,內資企業實際所得稅稅負約為24%左右,而外資企業實際所得稅稅負僅為14%左右。這在發展的特定階段雖然有其積極作用,但如果任這種不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長期存在,將導致內資企業無力投資技術創新,而逐漸喪失自主創新的積極性。對高技術產業,內外資企業也存在著不平等現象,如生產型外資企業自開始獲利年度起,2年免徵企業所得稅,後3年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購買國產設備投資,還可以抵免企業所得稅。但對新辦內資高科技企業,自投產之日起,2年內減免企業所得稅。事實上,很多高科技企業很難真正享受到這一優惠,因為高科技項目從研究開發到批量生產,再到開闢市場,獲取利潤,其周期一般較長,大多要超過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