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探討

3、教師對“提問”教學的動機偏差

少數教師在學生聽課注意力不集中或做小動作時,把課堂提問當作處罰學生的一種手段和方法,通過一些難題來難倒學生,造成學生當眾難堪,以此來達到教育學生改正錯誤的目的。但頻繁使用這種方法,會大大削弱提問的原有功能,也使學生產生了一種怕被問到的心理。

4、教師對“提問”教學的行為偏差

一些教師喜歡採用“直接告訴式”教學法,把語言現象作為一種結果直接告訴學生,而不是通過有效的課堂提問讓學生自己去思考、體會、分析和解決。學生只是無奈被動的接受,這樣容易產生教師反覆講、學生反覆忘的後果,課堂的有效性隨之下降。這與新教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是背道而馳的。

三、提高國中英語課堂“提問”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課堂上師生之間語言交流最主要的表現方法是“提問-回答”,其可分為師問生答,生問師答和生問生答三種形式。不管哪種形式,根據英語課堂教學的特點,都必須在創設的情景中提出問題,回答問題和評價反饋。為了切實提高“提問”教學的有效性,使教師以儘可能少的時間、精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好、儘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務必在課堂教學中明確“提問”的目標性,注重“提問”的藝術性,突出“提問”的主體性。

1、明確“提問”教學的目標性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它支配、控制和調節著整個教學過程。任何教學活動都要圍繞某個教學目標展開,“提問”教學的目標,我想主要是能啟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生興趣和促進學生髮展。

一是能啟發學生思維。教師的提問,應富有啟發性。因為課堂提問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啟發學生思維的手段。教師要善於提一些學生在課文中找不到現成答案,而又與課文關係十分密切的問題,讓學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以利於激發學生的思考和求知慾,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引起學生的探索活動,並在探索活動中培養創造力。如在講授《go for it》九年級(上)unit 3.section a 3a時,在課文學習之後,巧妙的通過二個開放式的提問:

1.what will you do if somebody doesn’t understand you? 

2. you have different ways to deal with your problems.  but which one do you think is the best?  why?

讓學生在討論中各抒其見,分析比較得出結論。

二是能激發學生興趣。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教師的提問要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有了學習的原動力,就能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國中英語教師必須牢牢把握這一規律。為此,教師必須從教材和學生心理特點出發,引人入勝地、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啟發性的問題,用科學的、藝術的、生動的語言,吸引學生去積極思維。如在講到《go for it 》九年級unit 6.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 . 導入第一課時,採用先讓學生聽一首學生非常熟悉的音樂,來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問:do you like this piece of music? 然後陳述自己的觀點,i like music that is gentle. 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 讓學生暢所欲言談論,在很濃的學習興趣中轉入正題。

三是能促進學生髮展。教學活動的最終目標是有效地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要由傳統的知識灌輸者變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指導者,要按照學生“學”的規律進行教學,讓“提問”時機適合,難度適中,內容適宜,使全體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都能有所收穫。如在教授《go for it》九年級unit 15  section b時,通過問“can you tell me how we humans are harming the earth?這個問題,來讓學生討論,然後教師闡述現在環境受到了種種危害。再通過“what can we do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來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讓大家從小做起,從日常生活做起,保護環境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