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

三、算法多樣化的最佳化。

由於學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學段教學建議中指出:“教學中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徵,允許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採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是因材施教,促進每個學生充分發展的有效途徑。”由此可知算法多樣化是此次課改的一個新理念。

算法多樣化為不同學生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提供有效途徑,有助於學生個性發展,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上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現自我的價值,但數學中有些教師為了追求算法多樣化,卻不深究有些方法有沒有價值,也沒有引導學生對算法進行分析、辨別,讓學生在充分討論,相互交流和反思過程中找到最佳的解法,學會多中選優,最佳化而用的”最佳化“思想。例如教學筆算“除法42/2”,學生嘗試解答,匯報時生1:用擺圖的方法知道10根1捆,共4捆多2根,平均分成2份即2捆1根就是21。生2:我估算等於20 。生3:把42分成40與2;40平均分2份,每份是20;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20+1=21。生4:我用你1個,我1個一直分的辦法,也得21。教師想讓學生說出用豎式的計算,就追問:還有別的辦法計算?於是生5就模仿生4說:我用你分5個,我分5個,分4次,剩2個再分,每人也是分得21。生6:我用你2個,我2個的分;......像這樣時候,教師要有最佳化意識,選擇適當時機,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交流、比較體驗與感悟的過程。這個案例出現生4情況時本人認為教師就不能一味問:“還有什麼方法?”這樣容易把學生引入鑽牛角尖和亂用算法的誤區。而應該換成說:“這1個1個數比較麻煩,你能想出些更簡單的算法?”突出了簡單,避免那些費時毫無意義的算法上,這樣引導,相信有些學生會結合以往的加減乘除法的豎式計算很簡單,也就是達到教師預設的教學目的。

四、 小組合作的探究。

新課程倡導有效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億,動手實踐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的重要方式。把合作學習提升為一種數學思想和學習方式,同時以小組合作為代表的合作學習被廣大教師所採用,那種人人參與,生生互動生本互動師生互動的合作探究的數學課堂,經常會有亮彩,有思維碰撞的火花。但是公開課中我們也不難看到一些小組合作活動,只是教師片面追求的一種形式,根本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小組合作學習等同於小組討論,能做的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組,用幾分鐘時間湊在一起說幾句,看上去熱熱鬧鬧,但形同虛設。例如《長方體的認識》,師讓學生小組觀察長方體,討論一下有什麼發現,但小組匯報時稀稀拉拉幾個孩子舉手,回答的內容也不理想。這案例教師對小組合作的目的時機及過程沒有進行認真的設計,忽視教學內容教學任務和學生的需要,過分強調討論這種表面形式,其實更多的是放任和隨意,缺乏有效的指導。而下面這個案例的教師能在適當時機進行小組活動,活動的目的明確,對整個活動的過程有著預設。如:人教版第5冊的《擲一擲》活動三的教學片段是在學生對活動二的“5、6、7、8、9、這5個一組比2、3、4、10、11、12這6個一組投中的可能性更大”的疑問的基礎上組織的實驗活動,學生正處於認知上衝突和思維上的“亢奮”狀態,是進行小組實驗探究的有利時機。教者出示小組合作提示:(1)輪流擲骰子(2)一起計算投出的兩顆骰子上的數字和。(3)組長塗統計圖(5)塗完圖後觀察統計圖並說說。這樣小組活動學生分工明確,有擲骰子的、有計算的、報數的、有塗統計圖的。學生學習的任務很明確,為了解決活動二中的疑問,結合剛完成的統計圖進行分析。這樣讓學生在小組實驗中真正學會動手操作、學會觀察、學會討論、學會思考、學會表達,使每位學生有事做,積極參與,真正起到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