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匯區優秀歷史建築的保護、開發與利用”個人考察報告

“徐匯區優秀歷史建築的保護、開發與利用”個人考察報告

徐匯中學高一(6)班 夏瑀

建築是營造空間形體的藝術,由於建築形體在空間中的組合變化帶有很強的韻律感和節奏感,又常被稱為凝固的音樂。欣賞經典建築能給我們無窮的想像和創意,在欣賞建築的空間形體設計和構造中,感受建築形式的韻律美、節奏美。

——摘自高一上冊《藝術》

在區政協的組織下,我們分別於7月22號和8月10號參觀了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和上海音樂學院及其附中。

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位於汾陽路79號,“隱蔽”於一片小樹林之後(真可謂不顯山露水),為三層混合結構,由於此地原為法租界,所以建築是法國後期文藝復興式住宅,建造於1905年。該建築占地總面積5862平方米,建築面積1496平方米,正南設左右雙抱露天大樓梯,整體外觀為白色,難怪被稱為“小白宮”。

汾陽路79號原為法租界公董局某公董住宅,抗戰勝利後,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曾在此辦公。1960年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遷入。1989年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上海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在市文管委指導下對建築進行復原修繕,設立博物館及專業創作室。展品和藏品補充上海博物館收藏品以外的近現代工藝美術精品,成為上海較有特色的行業博物館。

工藝美術博物館周圍沒有林立的大廈,沒有先進的寫字樓,相反是各種近代的歐式建築,在上海市區內可算的上難得的“鬧中取靜”之處了。四面八方通來的窄窄的街道更可謂曲徑通幽,便也因此,很難讓人想像到在這樣的地方會有一個向人們展示中國傳統民族工藝美術品的博物館。也許正是周圍環境十分安靜,展館內的展品並未顯得特別珠光寶氣、耀眼奪目,相反,仿佛和諧地融入了這樣一所洋樓,這樣的“中西結合”也沒有使得某一方的文化顯得更突兀。於此之中,也能讓人感受到上海這海派文化的包容性與多樣性。

而館方對於建築的保護還是令人敬佩的,曾經的翻修都在不損壞建築原來風貌的基礎上進行的,可見館方的煞費苦心,這同樣也是一種對文化的尊敬與保護。據館長所說,三樓浴室的淋浴器至今還保持著它原來的“風貌”,未曾改動過。博物館同樣為人們做出了榜樣,告訴人們如何提高對優秀歷史建築保護的意識。然而,對優秀歷史建築的保護不僅需要人們的道德意識,也少不了法律意識的約束,《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築保護條例》已由上海市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十一次會議於2002年7月25日通過,自2003年1月1日起施行,通過《條例》的頒布,相信人們對優秀歷史建築的保護意識也會不斷提高。

通過參觀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我們所看到及收穫的不僅僅是中國傳統工藝藝術的博大精深,我們更能體會到這樣一所優秀建築,所體現給人們的不僅僅是它華麗的外表,更從中滲透著一種建築的靈魂與智慧,更加體會到保護這類優秀歷史建築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8月10號我們來到了位於汾陽路20號的上海音樂學院及位於東平路上的上音附中。了解到上海音樂學院一直是一所十分了不起的院校,它曾為祖國培育出不少音樂界的棟樑。

上海音樂學院是享譽國內外的著名音樂學府。它的前身是偉大的民主革命家、傑出的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先生和音樂教育家蕭友梅博士於1927年11月27日共同創辦的國立音樂院。自1949年至1984年,著名作曲家、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賀綠汀長期擔任院長(後為名譽院長),為學校的建設及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1984年後桑桐、江明惇教授先後任院長。七十多年來,學院培養的人才遍布全國及世界各地,被譽為“音樂家的搖籃”。

由於在上音學院並未做更多的了解,我們便來到了上音附中。

上音附中則是位於東平路9號的一所老居,曾是蔣介石住過的地方,為西班牙式建築,據說磚瓦均由銅絲連線,建築難度可見一斑。外牆上的爬山虎也好像栽植多年,都牢牢地吸附在牆上。校園內有花園、水潭、假山。假山上有蔣介石的親筆題字。走進樓內,便會被一種藝術氣息深深地感染,無論是樓梯上精緻的扶手,還是頂上奢華的吊燈,都顯示著一種歐式的華麗與氣派。樓內每間琴房都設有兩架鋼琴,這也充分體現出校方對學生教育培養的重視。透過三樓的陽台便可看到在房頂上嬉戲的鴿子。

從上音附中到上海音樂學院的路程不過五六分鐘,然而在上音學院出來的路上,所經過的地方大部分都是琴行、音樂書店等和音樂有關的店鋪,這又給整條街道添加了幾分藝術氣息。

從建築的外觀上看,建築被保護的很好,建築內部也多次進行過重新修整。聽說校長還為此購進了一批同9號樓相同的瓦片。

每一座城市和城市中的建築,都是文化與歷史的結晶,歷史建築更是城市精神和人類文明的象徵。歷史建築在某種意義上說代表了一座城市,一個國家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上海這座有著700多年建城歷史的城市不但凝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同時又汲取了世界的優秀文化遺產,成為東西方文化以及中國廣泛的地域文化交融的場所。

曾經的那一段歷史我們不應忘記,上海所經歷的風風雨雨也為上海留下了一批寶貴的“遺產”。經過這次活動,使我們了解的不僅僅是上海的一批優秀近代歷史建築,更讓我們懂得要保護這些優秀的歷史建築,不僅僅是我們的文化需要它們,更因為上海這座城市離不開這些歷史的見證。我想,經歷過這次活動之後,還會有更多的人會加入到保護優秀歷史建築的行列,不僅為了銘記上海的昨天,也為了建設上海璀璨的明天而努力。

參考網站:上海市政府網站、名城肇慶網、中國環保網

徐匯中學高一(6)班 姜辰齡

暑假已經進入了尾聲,在這個有史以來高溫天最多的暑假,我有幸參加了由市政協、華東師範大學以及南洋中學和我們徐匯中學參與的有關徐匯區優秀歷史建築的考察活動。

在一些專業問題上,比我們優秀的多得專家已經研究過了,我想我再說也沒有什麼意義,所以我就說說我在這一系列活動後的一些體會和感想。

我是我們學校第一個知道這個活動的,也是我們學校的大組長,說實話,剛開始第一次老師打電話讓我去參加那個座談會還真有點不樂意,要知道那天是38度又是下午,可想而知冒著高溫出門是一件多么讓人感到無奈的事,到了座談會現場終於對我們這次的活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了解到我們徐匯區的優秀歷史建築一共有90處,我們的任務是去實地進行拍攝,並且收集這些建築的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最後上傳到網站上。而且巧合的是南洋中學的大組長正是我的國中同學,而且與我們共同協作的是華東師範大學的碩士、博士,雖然作為女生我對建築這方面的東西沒什麼很大的興趣,但是也充滿了期待。<

我們第一次正式的活動是7月中旬,前去位於汾陽路上的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參觀考察,由於對那一帶不是太熟,於是就打車去,本認為像這樣的優秀建築又是博物館應該是很出名的,可是沒想到司機也不認識,於是我們只能根據門牌號碼找,幸好在遠處就看見了同學,不然肯定不會注意到這幢建築,從外面根本看不出建築的主體,白色圍牆裡種滿了綠色,把整幢建築全部包圍,給這幢歷史建築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整撞建築是白色的,顯得非常大氣,漂亮大方<

我們首先參觀了整個博物館,館內有微雕、玉器、刺繡等,非常不錯。讓我們大開眼界,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在館內還有一些手藝人在製作。

其中一部分展品是出售的,在館長給我們講話時也談到了博物館的生存問題,也是迫不得已才把博物館弄得有點商業化的。在參觀中我更多的還是關注建築上的一些特色,特別是立體淋浴裝置和彩色鑲嵌玻璃窗,在實用和美觀上,90年代就到達了這樣的水平,的確讓人驚嘆!

在交談中,館長和政協的領導都提到對保護建築的修繕按照“修舊如舊”的宗旨,可是由於年代的問題,很多材料都沒法再找到,於是只能在不損壞大體風格上進行修繕,在內部裝飾上,也只有一盞燈時保留了原貌。

整個參觀過程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讓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歷史建築的魅力所在,讓我對於為什麼要保護這些建築有了認識,因為這些建築都是獨一無二的,而且經過了時間的洗禮和歷史的沉澱,這些建築擁有了更深的內涵,它的價值是無法估計的,這些建築是歷史留給我們的禮物,讓我們能更好的去了解歷史,了解過去,這樣才會有未來!

接下來的一次大型活動是前往同樣是位於汾陽路上的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院得到了較好的維護,院長也介紹說他們花費了很大的費用和精力在維護這些建築上,隨後,我們參觀了東平路9號蔣介石、宋美玲故居,可以說那是一棟很經典的建築。四壁已爬滿爬山虎,顯示它悠久的歷史。室內的裝潢非常精美,不論是門上的花邊、把手,或者天花板上的吊燈,樓梯的扶手,各有各的特色,卻也形成了整體的統一。房子有許多的壁爐,可是每個都不同,每個都很精緻。

同樣我們也得到了院長的接見。在院長的介紹中,我們了解了這幢建築的歷史,它的一些故事,特別是有關在保護改造這撞建築是遇到的一些趣事,這幢建築也得到了很好的維護,我想它是幸運的,可是有多少建築能那么幸運呢?我想我們就是要讓更多的建築“幸運”,讓更多的人深入了解到這些歷史建築的現狀,從而呼籲更多的人加入保護建築的行列中!

另外,我們小組也進行了我們組的拍攝工作,我們主要拍攝的是淮海路上的一些建築,整個拍攝過程非常的順利,我們很方便找到了拍攝的目標,可是在拍攝過程中,我們都感到許多的建築現在還有人在居住,在保護上都不加注意,外表就顯得骯髒不堪,何況淮海路還是上海比較著名的馬路之一,有很多的外國遊客,這樣對於我們上海的整體形象都是與一定的影響的。

除了,這些活動我們還參觀了我們學校的保護建築崇思樓。聽了馬校長的介紹,讓我們對我們學校保護建築的特點和現狀有了更大深入的了解。

總體來說,通過這個暑假的一系列活動,我從一個原本根本不了解建築的學生的角度看到了我們現在居住的城市所有的保護建築的現狀,通過我的眼睛,我深刻的了解到對於保護建築我們應該放上更過的關注,因為,首先這些建築是很好的向我們展現了歷史上的上海,這些建築中大都是歐式風格的,它們見證了當年上海被侵略的歷史,中國的文化受到侵蝕,至少建築是這樣的。它們警告人們,只要文化還在,民族就會屹立不倒,文化收到侵蝕,民族就危在旦夕了。其次上海事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是中西方文化的集合,而西方文化中建築就是一個很直接的體現,各方的遊客來到上海最先有的對於上海的印象就是通過建築,他們從建築中線認識了上海,了解了上海,看到了上海的面貌,而如果我們不保護這些一去不復返的歷史建築,那么如果這些建築將來不復存在,那么人類再也看不到一格融合東西方文化的上海,上海也就是去了她最大的特色,最大的魅力!

所以,對我來說參加這次的活動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我想以後我一定會更加的關注保護建築。因為它們是獨一無二的,是我們寶貴的財富!

徐匯中學高一(6)班 陳誠

學校要我們進行社會考察,研究優秀歷史建築。據說我還是頂替我班另一個同學的。

要研究歷史建築,首先就要先找到建築。還好輔導老師給了一張建築的地址,那天我們組三人決定一同去淮海路找優秀建築。

到淮海路,按門牌找,而眼前的樓房和民宅沒什麼兩樣,很難讓人相信這竟然是優秀歷史建築。可門牌旁的金色大牌子上明明寫著“優秀歷史建築”幾個大字,怎么會這樣?我們雖然不大相信,但還是按下了快門,拍下了照片。沿著淮海路繼續前進,一路上和民房差不多的建築盡收眼底,偶爾有幾棟建築旁邊也掛著金色大牌子:優秀歷史建築。大家全都看傻了眼,但還是硬著頭皮,舉起相機,來了張特寫,繼續尋找,我們都覺得別人是星探,我們是房探……

其間我們還有幸找到了法國領事館和它對面的美國領事館。法國領事館大門緊閉,門口也沒有中國軍人,我們從門縫中窺探,這棟樓還馬馬虎虎稱得上歷史建築,但也算不上優秀,它看上去沒怎么修護過。我們想拍張照,可……好高的圍牆。組長想:到對面拍個屋頂也不錯。就一個人過去了,沒想到對面美國領事館門前的中國軍人卻管起我們來:不要拍!他不好好給人家看門反而教訓起我們來了!任憑組長怎么解釋,他仍舊聽不進去。算了,不就少拍一幢建築嘛,沒什麼。

拍攝工作接近尾聲了,我們草草吃完了午飯,立刻趕到了位於汾陽路上的音樂學院,有講座聽。

滿心歡喜地以為他們會熱烈歡迎我們,沒想到一個人影也沒有,還要讓我們歡迎他們,呆等了四十分鐘後,人們陸陸續續地來了。我們走進音樂學院的一個房間,音樂學院的副院長給我們作了演講。

他給我們講了音樂學院的過去,講了這些歷史建築的來歷,講了這些歷史建築優秀在哪,還講了許許多多個小插曲小故事。雖然我們對歷史建築不太了解,但聽了他的演講我們也感覺我們應該向他們一樣來保護優秀歷史建築,把這美麗的瑰寶來傳下去。

副院長講的小插曲中有一個小故事格外能讓人銘記在心。他講到許多優秀歷史建築年久失修,要重新整修一下,可屋頂的瓦片碎了不少,這是一種特殊的瓦片,國內一般沒有。據說是不知哪國人來上海建房子時從他們國家運來的。沒有瓦片,那可怎么整修,難道用國內一般瓦片頂替?那可不行!整修一定保質保量,決不可以馬虎!正犯愁時,有訊息說附近施工隊正拆房子,從房頂運下來的瓦片和這種瓦片一模一樣,他們片刻也不耽誤,直奔工地。看見瓦片完好地堆在一起,他們就想向施工隊買走這些瓦片,但施工隊獅子大開口要價很高,經過討價還價,定在八元一片,副院長他們買走了三千片瓦片,完成了對優秀歷史建築的重新整修。

聽副院長講了許多,他也帶我們參觀了許多地方。我們在他的帶領下來到蔣介石曾住過的九號樓,這樓是有些年齡了,牆壁上已經爬滿了爬山虎,連窗子也不放過。走進這幢歷史樓房,感覺好象進了快要倒的危樓,走在樓梯上都“吱嘎吱嘎”地響。這裡現在是音樂學院附中的教學樓,每間房間裡都放了兩架鋼琴,一架老師用,一架學生用,條件在上海算是好的。在這幢樓里也可以看出整修的痕跡:粉刷一新的牆壁,重新上漆的扶手,連地板,也都油光上亮的!相信副院長及其他愛護優秀歷史建築的人士也一定在這維護上下足了功夫,才有這如此另人驕傲的成績!

前不久,又有活動,這次是在我們學校。對呀!我們學校也是有一百五十年的歷史,也算是歷史建築了。在校長室,馬校長為大家講了關於我們學校的歷史,我們徐匯學子聽了,自豪之心油然而升。校長在講解中也道出了維護歷史建築的苦處:雖然校長有心想把優秀歷史建築維護得更好,但學校微薄的資金和龐大的維護費用相比,仍舊是杯水車薪!市區領導也關心這項舉措,不過所給的活動經費也是少得可憐,因此目前學校也只有儘自己所能,走一步是一步了。

之後,在校長等人的帶領下,我們跟著前進的步伐,把這平時很少有的機會進入的崇思樓走了個遍。正如校長所說,以目前的狀況,只能把崇思樓的外觀修整一新,內部一些無關緊要的地方已經顧不上了,到處是天花板和牆上掉下的裝潢粉,更有幾處還出現大窟窿呢!

此次研究優秀歷史建築活動很快就要結束了,通過這次活動,我們看到了以前忽略在一邊的歷史建築,發現了這些優秀歷史建築的獨特的魅力:它們美觀、典雅、還具有深厚的歷史意義,實在是先人留給我們的最無價的寶物!

這次活動使我們了解歷史建築,使我們覺得也應該盡力保護這些歷史建築,雖然我們的力量微不足道,但這也是我們的一份心,我們身為炎黃子孫,應該為保護先人留下的遺產而盡責!

徐匯中學高一(6)班 陳佳

在2個月的漫長假期里,身為徐匯中學的學生,我們很榮幸和華東師範大學的大學生們一起投入到“面向公眾的優秀歷史建築保護、開發與利用”的活動中。儘管夏日炎炎,但依舊認為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畢竟在空閒時更細緻地了解這個城市是平日緊張忙碌的學習生活中所沒有的機會。現在假期也即將接近尾聲,對此次考察活動也頗有感觸。下面就來談談建築的人與事和活動中的感受。

記得我們徐匯中學第一次活動是來到了武康路,在指導老師王美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那條路上的黃興故居等幾棟名人故居。那天下著小雨,我們陸續地找到了指定處並進行拍照、參觀,老式的房屋、樓梯似乎把我們領到了舊上海,那一磚一瓦更突顯著真實,看慣了高樓大廈的我們像剖析房子一樣看到了本質,而在繁榮的城市裡我更想用樸素來形容這兒。這一路並不是非常順利,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我第一次體驗到了非正式考察團的難處——參觀無門。其實本來看門的老伯和我們“介紹”的挺好——“本來是演戲的地方現在好象要用於政府開會……”可不知哪來的負責人用婉言把我們拒之門外,我們無奈離開。當然這也讓我們看到了一項稱得上對歷史建築的保護措施:不得隨意參觀。至於連拍照也不允許的理由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坐落在汾陽路79號的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和汾陽路20號的上海音樂學院都是我們全體活動的地點。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建於1905年,原為法租界公董局總董官邸,現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號稱“滬上小白宮”,面積約1500平方米,分雕刻館、織繡館和民間工藝館三大館,以及與之匹配的富有地方特色和優秀傳統工藝的顧繡、絨繡、漆器、玉雕、木刻以及燈彩、麵塑等十餘個工作室,陳列著近300件作品。上海民間最優秀的工藝美術家曾相繼在此工作和傳藝。目前,工藝美術研究所已發展成為具有收藏、展示、普及、交流、旅遊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化場所。美國前總統里根、英國首相希思、拳王阿里、埃及總統夫人都曾來此參觀。很榮幸瞿館長能為我們熱心地講解,幫助我們對上海工藝美術學院有個初步的了解。而在參觀過程中我們也是收益多多。看到了精美的工藝美術珍品、看到了藝術家的精湛技術,賞心悅目之餘更是驚嘆不已。2004年5月22日是上海優秀歷史建築面向公眾的第一個開放日,館前等待進門參觀的市民排成長龍,這座充滿藝術氣息的殿堂的魅力可見一斑。我們不也正被深深吸引著嗎?這座“滬上小白宮”不僅是美的建築,裡面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上海音樂學院領導的座談中,我們了解到上海音樂學院前身為國立音樂院,是中國最早建立的高等音樂院校,成立於1927年11月27日,由偉大的民主革命家、著名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和音樂教育家蕭友梅博士創辦。著名作曲家、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賀綠汀曾長期擔任院長,現任院長為楊立青教授。70年來,學院培養了大批優秀音樂人才。80年代以來,更是人才輩出,在教學水平不斷提高的基礎上,已有300餘人次在國際國內各種重大音樂比賽中獲獎。其中國際比賽獲獎者50餘人次,為祖國贏得了榮譽。

而更讓我開眼的是東平路9號上海音樂學院附中。7號樓是校長辦公室,9號樓用的是西班牙瓦片,11號樓是宋子文房,更顯赫的是圍牆裡靜默著的那幢典型的西歐花園洋房。那是宋美齡的陪嫁。一進門就看到繞著牆面的蔓藤,又多又長,幾乎快要覆蓋了一側牆。一樓有客廳,據介紹原來的布置是非常風雅的。我們沿著寬敞的樓梯上到二樓,來到了蔣宋夫婦的臥室,兩台大鋼琴占據了大部分空間,但陳舊的擺設和保持原樣的牆仍然讓我們感覺到滄桑。一條秘密通道把我們心裡的新鮮感再度提升,像看電影一樣,據說應該是通向樓外的,不過由於時間太久和未得正式批准,還沒人進去一探究竟。在二樓我們看到牆頂出現的一些脫落、發霉的痕跡。站在陽台上仿佛把很多風景盡收眼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南面那塊小花園,我們順著小花園往前走有一汪池水,池水旁有一前一後、一大一小兩座假山,在一塊突兀的假山石上,鐫刻著蔣介石親筆題寫的“愛廬”兩個大字,今天依然非常清晰。再加上廬山的“美廬”、杭州的“澄廬”鼎足而三,可見蔣介石對上海這所住宅的喜愛。而今“愛廬”已歸為學校所有,穿梭飄蕩於這幢樓里的身影和聲音也改成了學生和琴聲,雖然現在已看不到“愛廬”昔日的華貴,但卻為今日的師生們締造了更典雅的環境,而他們深邃的眼神里預示著未來更美妙的生活。

在回家的路上,我看到了東平路上有很多不同風格的建築,有的是餐廳,有的是酒吧,有的是家具店,而從這所住宅沿陝西北路朝南走不過百米左右,就是繁華的商業大街——南京西路。當人們經過時,也許只會陶醉於商店的精品或是在餐廳里奢華,很少會想到身邊就是蔣介石宋美齡的舊宅。也難怪,紅磚頭白瓦片早已引不起人們駐足,但在繁華後是否能反樸歸真,去欣賞一下歷史建築的另一番風味。更何況他們是一對歷史上著名的夫婦,只作為談資是否可惜了呢?

從這次活動中我發覺原來上海有這么多的優秀歷史建築,而且名副其實。從名人故居里我看到了舊上海的痕跡,洋房裡顯露著主人的身份高貴,普通住宅里透著一些名人的作風樸素,有對名人顯赫一時的羨慕,有對名人平易近人的崇尚,從工藝美術館裡我更看到了藝術的高貴莊重。我們應該多關注建築,也許建築有瑕疵、有脫落,但這些不美麗不正強烈地重申它們的真實嗎?在攝影師的眼裡,這些建築優雅、嫵媚,在我們眼裡這些建築見證了、講述著迥然不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