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瑞合作管理培訓項目出國考察報告

出國考察報告

高潔

2005年9月2日至9月22日,我作為中瑞合作管理培訓項目四川子項目第一期培訓班成員,前往瑞士、法國、德國參加了為期20天的學習考察。此次培訓聽取了三國政府機構、國際組織、大學、科研機構的20餘次講座。重點考察了生態旅遊和環境保護。現結合所從事的環保工作將考察中的主要心得體會報告如下:

幾個理念

瑞士及德國、法國美麗的自然風光世界聞名,被稱為“歐洲的公園”。但是做到這一點不僅靠“天生麗質”,而是他們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逐漸領悟到保護自己的天然家園的重要性,採取相關措施,經過幾個世紀的努力,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績。學習考察中感受到了許多先進的環保理念,至今仍記憶猶新。

1、“我們不會砍掉長蘋果的樹。”

這個形象的比喻揭示了可持續發展的道理。可持續發展是一個涉及經濟、社會、文化及自然環境的綜合概念,特彆強調環境承載能力和資源永續利用對發展進程的重要性。在瑞士、德國和法國,節約資源和能源,轉變消費模式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核心。可持續發展戰略已成為建立在現行的各項合理的經濟、社會、生態環境政策及計畫的基礎之上的一個具體行動過程。學習考察時,無論在政府、在企業、在研究機構還是在普通市民的生活中無處不感受到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人心,並從一種理念轉化為政府、企業和個人的自覺行動。

我國環境問題的根源是我們扭曲的發展觀。我們一直有一個思想上的誤區,認為單純的經濟成長就等於發展,只要經濟發展了,就有足夠的物質手段來解決現在與未來的各種政治、社會和環境問題。然而現實是,如果沒有可持續發展理念,如果政治文明不跟進、社會發展不協調,環境保護不落實,經濟發展將會受到更大制約,因為經濟發展取得的大部分效益是在為所欠的生態債而付賬,為滯後的體制而付賬,為加重的社會矛盾而付賬。因此當前中國直面現實,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不斷提升可持續發展綜合國力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2、“順其自然,使自然按照自身的規律去發展。”

這是瑞士及歐洲各國自然保護工作者的理念。他們認為各種自然現象都是自然規律的客觀反映。“不要規劃自然”是其國家公園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自然保護的定位不是使自然按照我們的主觀意願去改變,而是認真去做一些研究和恢復工作。

德國在19世紀曾因航行、灌溉和防洪的需要在萊茵河上修建了各類工程,如河流兩岸的水泥護坡、引水工程以及對河道進行裁彎取直,使萊茵河河道縮減了80多公里,導致水流加快、沖刷加劇,加大了下游城市的洪水威脅,並且使河道的蓄水能力與生物量大大降低。後來德國認識到了恢復天然河道的重要性,認識到河道人工化後不利於生物多樣性保護,因此陸續開始逐步拆除一些河岸的水泥護坡、磚石護坡,還原於灌木、草本等植物。並且對曾經裁彎取直的人工河段,恢復自然彎曲的原貌,讓我們在考察中看到了今天充滿天然生機與活力的美麗的萊茵河。

在德國巴法利亞州,國家公園的保護目標是使森林逐步自然化,努力恢復森林的歷史特徵。國家公園內,培育森林的經濟目的已經消失,狩獵絕對禁止,樹木的生長和死亡完全按照自我的規律運行。國家公園將6000公頃最有科學價值的森林劃為核心區,置於嚴格保護之下,杜絕了一切人為的干擾。另外一些遭受過破壞的森林地區,就採取謹慎的措施使其向半自然化轉化。1983年一場雷暴,在幾分鐘內摧毀了數以千計的大樹。如果以通常的價值觀念來衡量,這是一個巨大的災難,但是德國人從生態學的觀點來看,認為這是森林自然化的一個契機。

巴伐利亞州環保局官員在講課中談到,在他們國家公園內,枯枝、枯樹和落葉掉落在河中,不會去人為清除,即使是一棵巨大的樹木橫倒在道路上或河流中央,也要順其自然,因為那些擁有枯枝、枯樹和落葉等眾多自然之物的河流,正是各種生物生存的最好棲息環境。這些都值得我們重新思考當前我國的自然生態保護工作的定位,如何定位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如何把保護的主觀願望變為大自然所能接受的客觀效果。

3、“企業的目的是贏利,不能指望企業主動增加環保投入,也不能僅靠強制手段,而要讓企業自身從環保中受益,感受到環保與企業興衰息息相關。”

瑞士、法國、德國各級政府均制定了全面的環保法律和法規,並且建立了有利於環境生態的市場經濟體系。政府強調企業要在環境污染治理、環境保護中發揮作用。

實際上嚴格的環保立法並沒有給企業帶來巨大的成本負擔,因為嚴格的環保立法使工業企業在早期就被迫適應總的環保潮流,使之在後來的競爭中處於優勢,並著力採取了富有生態效益的解決辦法,最終加強了企業的競爭力。從短期看成本較重,但從中長期看,則是對未來競爭力的投資。競爭力是基於對資源更有效的使用,和在全球市場上對質量的分辨。因此在歐洲這些人工成本很高的國家,產品的競爭力在於質量而不全在於價格。

瑞士及法國、德國政府非常重視通過經濟手段來促進環境保護的發展。經濟手段包括增加能源消費稅、頒發消費許可證和補貼等方式。引入經濟手段體現了“誰污染,誰治理”,“污染大,花錢多”的原則,使企業在制定發展戰略時將環境保護置於其成本中,從而達到自願減少污染的目的。在法國聖戈班企業的考察中,管理人員告訴我們環保是企業的生存之道,企業的環保政策直接影響其股票價格。他們不斷研究和採用有效的污染防治技術,最近為工人降低噪聲的防護項目投入就達每人1000歐元。聖戈班的經驗告訴我們,嚴格的環保措施並沒有給企業帶來成本負擔,反而能促進企業在競爭中處於優勢。

考察中我深切體會到各國政府在環境保護中發揮的主導作用。環境保護是對公共資源的管理和對公共利益的維護,不能只靠部門、企業和民眾在環境和經濟利益之間去權衡、去取捨。政府應當充分發揮公共管理部門的職責,有效運用法律手段、政策手段、經濟手段進行主導和調控,使得工商企業和民眾積極投身環保並從中受益,進而成為環保的鼓吹者和積極參加者。

一點體會

我在整個學習考察過程感受到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瑞士項目組的孟德先生也在授課中向我們對照列舉了許多東西方人截然不同的思想和行為方式。我認為我們要承認這種差異性的存在,但不能固執地各自站在差異的兩端。我們應該從中去思考、去感悟。有些差異不是絕對的,有些差異我們可以取長補短。我想如果我們適度地調整自己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將在東西方文化差異中找到一個實現個人和社會價值的最佳結合點。這也算是這次學習考察的一點意外收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