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籍制度改革調查報告

強化就業指導。重慶市建立“勞務電子商務平台”,幫助企業與農民工實現信息互通,找到工作。對就業困難人員進行就業援助,開展一對一的幫扶,開發城市管理等等一系列公益性的崗位進行托底安置。

著力就業培訓。轉戶居民可以享受免費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重慶籌資25億元在全國率先對中職五類學生實行“學費全額資助、生活費包乾補助”政策。為讓農民工有一技之長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產業工人,重慶市還加強對在崗農民工的培訓,年均培訓約30萬人。

(四)破解社保難題

重慶在農民轉戶進城的同時,將“新市民”同步納入城市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教育統籌的保障範圍,杜絕發生無地、無業、無保障的“三無”現象,努力防範改革風險。

落實養老保障。農民轉戶進城後,有3種保險可選擇:一是轉戶後在城鎮用人單位工作的,由用人單位為其參加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用工企業繳納部分由基本工資的12%上調為與城鎮職工一樣的20%;無用人單位的,可以個人身份參加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或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二是整戶轉戶退出宅基地且年滿16周歲以上的人員參加被征地農轉非人員基本養老保險,並按照退地時的不同年齡確定繳費標準和繳費年限,退地補償金優先用於繳納保險。三是重慶還投入36.7億元建立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目前在南川等30個區縣啟動試點,參保比例達到96%以上,明年將覆蓋全市。重慶率先構建起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為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提供了一個核心保障。

落實醫療保障。XX年,重慶在南川等5個區縣啟動了城鄉居民醫療保險試點,目前已將中國小階段的學生,職業高中、中專、技校學生和少年兒童,以及其他非從業城鎮居民納入保障範圍,實現了城鄉醫療保險同平台、全覆蓋。農民轉戶進城後,在企業就業的,由所在單位按規定為轉戶居民按城鎮職工標準繳納醫療保險。若沒有用人單位,可以個人身份參加城鎮職工醫療保險。若沒有條件參加城鎮職工醫療保險的轉戶居民,也可自願參加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個人可自願選擇繳費30元或120元,對符合條件的困難居民不用繳費而由政府承擔,當年最高可以報銷9萬元或15萬元的醫藥費。

強化低保救助。農民轉戶進城後,因貧、困病、因災致貧的,可按規定申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同時可享受與普通市民同等的貧困醫療救助,所有費用由政府買單。以南川區為例,農民若轉戶進城享受城市低保240元/月,比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每月高124元,全部由政府承擔。

(五)破解農業農村發展難題

統籌城鄉發展的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農民如何實現增收致富。重慶市以戶籍制度改革為推動,以“農戶萬元增收工程”為載體,努力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推動城鄉統籌發展。

推動農戶萬元增收。重慶在“兩翼”實施使有勞動能力的農戶三年“戶戶”增收萬元的“農戶萬元增收工程”,鼓勵依託資源大力發展林業和林下經濟。第一,加大資金投入,今年財力投入20億元,銀行貸款30億元,明後年財力投入60億元左右,整合農業、扶貧、林業、國土、移民等資金,集中投入增收工程。第二,推進產加銷、農工商一體化。到2024年,培育200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實現銷售值600億元以上;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3500個,入社率40%以上;建成100個農產品交易市場,1000個輻射全國的林下產品銷售網點,將林下產品銷往全國各地。第三,實行優惠政策扶持,包括稅收減免政策、資金補助政策和繼續執行現有農業補貼政策,實現興林致富奔小康。農民轉戶進城,農村人均耕地會增加,其承包地通過土地流轉撬動民間資本進入農村,帶動規模經營,推動農林業與加工業、旅遊業等聯動發展,也會促進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農民收入。目前,重慶市土地規模集中度達25%,重慶南川生態大觀園規模經營度超過了50%。南川區以發展鄉村旅遊、盤活林業資源、發展規模農業多措並舉助農增收,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增長18%。南川區南平鎮永安村村民緊緊抓住神龍峽景區開園的機遇,大力發展農家樂為旅遊配套,今年實現戶均增收萬元以上。我們在南川區大觀鎮調研時,觀溪村的周中文高興地對我們說:“我把土地流轉給澳美集團搞農業開發,不僅每年獲得每畝600元的土地流轉金,在自家門口還可打工掙錢,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