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籍制度改革調查報告

改革農村市場體系。一是改革資本融通體系,市政府出台措施,推動各大銀行特別是重慶本土“三大銀行”先行,在全市開展農村三大產權的抵押貸款,為農村發展輸血。二是改革農村流通體系,發展龍頭企業,建立產加銷一體化的協作體制,發展連鎖商店,建立生豬期貨交易所,培育專業交易市場,讓農產品賣得好、銷得遠,使農民增加收入。三是改革財政資金補助機制,財政三年投入90億元,用於對農民進行直補,完善流通體系,補助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要素市場,為農村發展、農民增收提供充裕的資本支持。

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統籌城鄉發展,城鄉基礎設施必須實現一體化發展。重慶投入300多億元,今年實現鄉鄉通水泥路村村通公路,投入420億元發展水利,全部解決城鄉居民飲水安全,不斷改善城鄉居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在戶籍制度改革中,對退出土地復墾整治本身也是改善農村設施的舉措。復墾整治形成“地票”交易所得,既增加農民土地權益的收入,又為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提供資金支持,加快推進鄉村道路、公共服務中心、巴渝民居建設,推進城鄉統籌發展。

(六)破解改革成本難題

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確需付出巨額成本。對此,重慶進行了審慎的測算和評估,按今明兩年集中轉戶338萬人,全部整戶轉移、全部退出土地測算,總資金需求約XX億元,其中取得城鎮居民身份1200多億元,解除農村居民身份近800億元。經認真分析,完全可以通過政府有效引導,藉助市場力量,撬動社會各方面分攤改革成本,讓巨額改革成本“化整為零”。一是養老和醫療保險。轉戶前農民工參加農民工養老保險,轉戶後參加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企業繳費比例由12%提高到20%,平均每人每年需多繳1000多元;同樣,轉戶前農民工參加農民工醫療保險,轉戶後參加城鎮職工醫療保險,企業平均每人每年需多繳1000多元,兩項合計需多繳XX元。如果有200萬人就是40億元,繳費十年就是400億元,這筆支出應該由企業承擔。一方面,全市企業每年增加支出40億元,占萬億元工業銷售值的比例不到1%,對企業成本的影響甚微。另一方面,農民工轉為城市居民,成為企業職工後,會極大增強農民工的主人翁意識,為企業創造出遠超過40億元的財富。這個過程中,政府通過制定規則,讓企業合理分攤成本,讓所有的企業、同一企業的所有人共同遵循。二是住房保障。重慶到2024年,全市建成公租房3000萬平方米,需要投入700多億元。重慶地產集團劃撥3萬畝土地相當於注入200億元,每年商品房土地出讓金的5%加上今後將開徵的特別房產稅注入100億元左右,通過銀行貸款、信託等方式融資可形成400多億元的資金量。融資400億元一年利息大約20億元,3000萬平方米公租房約60萬套,按每套每年租金6000元計算,每年大約有36億元租金的現金流,不但可對衝掉銀行利息,還可將剩餘部分用作維護等費用,可以實現動態平衡。三是教育。農民工轉戶進城後,對其子女上學不再收取擇校費。教育成本增加主要是教育設施生均經費支出,約需20億元,屬於基本公共服務,由政府支出。四是就業保障。農民工轉為城市居民後,納入城鎮就業服務和保障體系,分類開展教育和就業培訓,給予創業扶持,需要政府投入10億元左右。經仔細算賬,這次戶籍制度改革XX億元成本中,需要政府直接支出100多億元,包括解決40多萬已用地未轉非等歷史遺留問題以及為隨青壯年農民工入遷的老年人支付養老保險待遇等。因此,預計這次戶籍制度改革需財政啟動資金100億元左右,對財政收入已達1000多億元的重慶而言,通過努力有把握實現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