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國小參觀考察匯報範文2篇

3、隊伍建設。教師隊伍建設是農村學校發展最頭疼的問題,首先是教師年齡結構老化,目前農村國小教師平均年齡偏大,且沒有流動機制,職業倦怠感嚴重。再是教育教學思想陳舊落後,大部分農村教師前身是民辦教師,他們往往固守陳規,很難面對新課改,新教育,不願突破,不想創新。有些老師想改革、想發展,但由於文化底子薄,理論知識少,常常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大大阻礙了學校教育的發展。怎么辦?是等?還是靠?我想我們既不能等,也不能靠,如果沒有新生力量補充進來,我們就不改革了,就不發展了?我們應該借用行知國小的賞識教育理念,激發教師的活力,喚起教師的自信,發掘教師的潛能,發揮教師的特長,發展教師的專業。用青年教師的朝氣和活力影響老教師,用老教師的敬業和嚴謹感染青年教師。實現青年教師和老教師的資源最優配置。

4、全面發展。即學校要全面發展,教師要全面發展,學生要全面發展。學校全面發展,首先要實現由外延發展向外延和內涵共同發展的轉變。目前,農村學校的硬體建設發生了很大變化,高樓拔地而起,窗明几淨,現代化的教學裝備基本齊全,如何發掘當地的人文資源,創設有地方特色的校園文化環境和育人環境,提高辦學的品位應當是我們今後一段時期重要

的工作。教師要全面發展,不僅僅是教育教學專業的發展,更應該注重道德修養、文學修養和藝術修養,要學會學習,學會讀書,學會工作,學會生活。學生要全面發展,這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學生終身發展的需求。學生不能再是灌輸的對象、考試的工具,要全面發展,發揮特長,張揚個性,要特別重視養成教育,重視學生的人格培育,要讓每一位學生快樂地學習,健康地成長,讓學校成為學生最喜歡的地方。

5、凸顯特色。名校之所以成為名校,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特色,因此,農村學校要實現由公共型向特色型的轉變。行知國小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學習並實踐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把“賞識教育”和社會生活實踐,作為學校發展的特色,遵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我們要發展地方特色,發揮學校優勢,挖掘自己個性的東西,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我們不反對借鑑,不反對移植,但借鑑要有取捨,移植要有創新,要把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理念、自己獨特的東西融進去。大的方面可以成為特色,小的方面也可以成為特色。我們沒有能力搞“某某教育”,可以搞“某某實踐”“某某閱讀”“某某運動”,只要搞起來,搞活它,搞深它,堅持搞下去,搞出成果,搞出效能,同樣也是特色,也可以帶動學校全面發展,成為名校。

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把我們農村學校辦成有思想、有質量、有文化品位的學校,有特色、有效能、得到社會認可的學校,最終成為充滿濃郁田園特色的文化名校。

2010年×××月,我有幸參加了×××組織的特色名校學習考察活動,現在靜下心來回顧,這幾日之行真是受益非淺,尤其是在如何創建名校方面感觸頗深。雖然各校的文化底蘊不一樣,校園布局不一樣,學校的管理辦學理念不一樣,但它們在打造學校“名氣”方面,卻有著共同點:即一流的設施,一流的師資,一流的辦學理念,一流的教育質量。

一、直觀感受

生活教育的踐行者——行知國小

行知國小是一所農村國小,20多年來,行知國小始終堅定地走“行知之路”,發揚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奉獻、創造精神,實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使昔日落後的村辦國小成為傳承陶行知教育思想、實踐現代教育理念的重要陣地,成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教育發展的生動縮影,成為中國農村教育對外交流的重要視窗。

在學校的宣傳牌上有陶行知先生的這樣一條名言佳句:不運用社會的力量,便是無能的教育;不了解社會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行知國小從這裡得到了啟示,他們敞開門辦學,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辦學,建立了行知實踐基地,形成了富有活力的“鄉村大教育”辦學模式。近幾年,行知實踐基地每年要接待上萬名學生,香港、日本、美國、澳大利亞也有學生來此體驗生活。在行知實踐基地,學生們可以觀察到大田作物、蔬菜水果、苗木花卉、野生植物、家禽家畜、能源氣象 …… 可以了解到結構調整、土地流轉、醫療衛生、文化教育、勞動就業、鄉風民俗、環境保護 …… 可以體驗到粗茶淡飯、集體住宿、簡單洗浴、田間漫步、營火晚會、煙花爆竹、輪流幫廚、野外生存。農民向學生介紹農村生產生活情況,指導學生乾農活,安排學生食宿,學生給農民講述城市裡的變化,輔導農民孩子的功課。農民成了城市學生農事輔導員,又成了城市文明的受益者。行知國小真正做好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這篇大文章。

走在改革前沿的浦東國小

浦東國小是一個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