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考察報告範文

根據學校安排,我們於2024年7月3日至13日在南京、蘇州、上海等地進行參觀實習。這是一個讓我們了解建築的好機會,讓我更深一步的了解理論與實際的差別,更好的領略建築藝術的魅力。我們把藝術的享受摻和於日常生活之中,並在所有的用品、衣著乃至食品中引入了美工設計,然而,我們周圍的建築,建築的藝術的淵源卻很少為人所察覺。所以了解建築並發揚是我們必須做的。

這次實習的主要目的有了解一般商業與民用建築的設計協調;了解建築物的總平面布置、建築分類及功能作用等;了解建築物與城市文化相融合的設計手法;了解城市總體與建築單體之間的相互關係;了解建築設計與城市規劃領域的最新動態和發展方向。

逛游古董金陵,感受千年文化

——記南京建築調研

南京是中國著名的四大古都及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有“六朝古都”之稱。古老身後的文化內涵吸引著我們。7月3日晚,我們乘坐火車向南京古城進發,一路上的歡聲笑語掩飾不住我們激動的心情。

7月4日我們先去參觀了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它是為紀念1937年12月13日我國30萬同胞而設計修建的。該館注重以灰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築基調的體現,構成了一部由石頭壘成的史書,氣勢恢宏,莊嚴肅穆。在環境建設上,突出渲染了南京大屠殺的主題氛圍。

7月5日我們瞻仰了偉人陵墓—中山陵,中山陵依山而築,坐北朝南,崗巒前列,屏障後峙,氣勢磅礴,雄偉壯觀。其主要建築有:牌坊、墓道、陵門、石階、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墓地全局呈"警鐘"形圖案,我們在通往後花園的途中認真的研究了設計者的設計構思(展示圖)。

7月6日,來到南京城,我們仰慕他的千年文化,瞻仰烈士遺蹟,走進這莊嚴的聖地,我們不敢高聲語,恐驚聖賢魂,認真的拜讀雨花台的每一個展廳,展圖。在莊嚴的烈士陵園我們感受著千年文化的凝重,但在東南大學我們卻能看到千年文化的積澱,樹枝的龐大,建築的古老無不彰顯著南京城的過去,內涵。

7月7日,在南京的最後一天我們再次認真的領略南京夫子廟文化。入口的古牌坊,高掛的狀元樓,深深地烏衣巷……讓我想起了劉禹錫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熱鬧的秦淮河畔,繁華的夫子廟會,夾雜著現代的大都市氣息,顯得熱鬧非凡。

對於南京,我認為不僅雄偉的建築能代表它的巨大發展,古老的亭台樓榭也不能全部象徵它的千年文明,然而恰恰是因為那路旁的古老的法國泡桐,以平和卻堅定的姿態完美地嵌入了這個城市,仿佛也要為證明這是一座古老的文化名城而付出自己的一份努力。夜晚在路燈的照耀下,樹木投下斑駁的影子,將兩旁的院落烘托出一種深宅大院的幽深氛圍,會給我們一份走在歷史中的錯覺,仿佛幾千年的夕陽野草,槳聲燈影,都沉澱在身邊一片片暗夜裡的綠葉中。

追尋城市足跡,踏訪世界名園

——記蘇州建築調研

蘇州,古稱吳,現簡稱蘇,擁有姑蘇、吳都、吳中、東吳、吳門和平江等多個古稱和別稱。蘇州是全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始定名為蘇州,以城西南的姑蘇山得名,沿稱至今。這裡素來以山水秀麗、園林典雅而聞名天下,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的美稱。7月8日中午,我們乘坐大巴奔赴姑蘇城,經過兩個多小時的車程到達目的地。隊員們主要以實地考察、口頭調查、走訪當地民眾、遊客及相關名勝等形式展開對姑蘇城的城市發展足跡進行了調研。我們諮詢了當地的遊客,旅店的服務生等,他們向我們詳細介紹了蘇州城的發展歷史以及現存的世界名園,並根據我們提出的問題介紹了有關古城保護,發展問題舉出了許多實例。

7月8日我們便拜訪了寒山寺、楓橋、玄妙觀,城隍廟等地,看到了他們保留的建築形式、存在狀態及其周圍環境。並和我們的隊友做了認真的分析和討論。

7月9日隊員們趕往蘇州博物館,忠王府(太平天國),拙政園等地區,我們運用專業知識對這幾個現代建築與古建築,園林景區等不同風格建築的緊密結合行深入考察。我們認真而又細緻地對現場進行分析。現代設計與古建的相互融合,特色建築與拙政園的相互借景也正符合了中國園林的精髓。

接下來,從總體布局和單一園區的規劃布局進行詳細的了解和分析。

在整體布局上,蘇州博物館巧妙地藉助水面,與緊鄰的拙政園、忠王府融會貫通,成為其建築風格的延伸。博物館以中軸線對稱的東、中、西三路布局,和東側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襯,十分和諧。而博物館與原有拙政園的建築環境既渾然一體,相互借景、相互輝映,符合歷史建築環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獨立性,以中軸線及園林、庭園空間將兩者結合起來,無論空間布局和城市機理都恰到好處。

蘇州博物館是著名的建築設計大師貝聿銘設計的。為充分尊重所在街區的歷史風貌,博物館採用地下一層,地面也是以一層為主,主體建築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內;中央大廳和西部展廳安排了局部二層,高度16米。“修舊如舊”的忠王府古建築作為蘇州博物館新館的一個組成部分,與新館建築珠聯璧合,從而使蘇州博物館成為一座集現代化館舍建築、古建築與創新山水園林三位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

忠王府的主體即中路的官署,是按太平天國規制修建的。中軸線上自南而北依次有照牆、大門、儀門、正殿、後堂、後殿等,縱深約140米。忠王府大門面闊三間12.5米,進深10米,原為單檐歇山,後改硬山頂。前後檐柱上置闌額枋,架平板枋,施三參單昂斗拱,承檐桁,架抹角梁,置斗拱,托下金桁,承角梁。拙政園全園占地78畝(另有資料顯示為62畝),分為東、中、西和住宅四個部分。內部現有的建築,大多是清鹹豐十年所建。

拙政園的中部是主景區,其總體布局以水池為中心,亭台樓榭皆臨水而建,有的亭榭則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鄉的特色。池廣樹茂,景色自然,臨水布置了形體不一、高低錯落的建築,主次分明。西部原為“補園”,其水面迂迴,布局緊湊,依山傍水建以亭閣。東部原稱“歸田園居”,因歸園早已荒蕪,全部為新建,布局以平岡遠山、松林草坪、竹塢曲水為主。配以山池亭榭,仍保持疏朗明快的風格。

7月10日我們走進了蘇州市現代步行街觀前街,詳細了解現代城市的發展變化,同時也對蘇州絲綢進行了簡單的了解和詢問。

蘇州之行,讓我們受益匪淺,使得我們從根本上提高了對蘇州的認識,對城市的足跡有據可循,有據可依。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實踐,對自己的專業認識有了進一步的升華。

尋現代城市,覽世博名園

——記上海建築調研

21世紀的上海,繁榮與開放在這裡播種,東方明珠電視塔、金茂大廈、上海國際會議中心、浦東國際機場,無一不描繪著國際大都市的開闊前景,21世紀的上海,光榮與夢想在這裡匯合,上海世博會、上海博物館、上海大劇院、城市規劃館,無一不張揚著國際化大都市的廣博情懷。新世紀的上海已儼然成為現代化、國際化、時尚化的標本。7月11日上午,我們不辭勞苦,自姑蘇城經過兩個多小時的車程到達上海。當天下午我們就直接奔赴上海市南京路步行街,以及外灘,豫園等地對當地的建築形式、及其周圍環境做了詳細的查看和資訊。在這裡我們看到了香山飯店,東方明珠以及上海國際金融會議中心等建築。在黃浦江的兩岸建築形成鮮明的對比,一邊是歐式的保留建築,現在大多是大型的銀行。而對面則是高聳入雲的現代建築,體現了當代大城市的雄偉氣魄與雄厚的實力。晚上隊員們在一起討論並對當天的情況進行了總結。

7月12日,我們在早上六點就乘坐捷運到達世博園的五號門口的售票處,在這裡入口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中國國家館,它以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為主題,充分表現出了“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的中國文化精神與氣質。接著隊員們開始了又一天的探索之旅。

我們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專業特色,從整體上把握了世博園區的規劃布局情況,然後,再排隊等候進入部分展館內部參觀。其中我們的隊員在俄羅斯展館內部看到了俄羅斯的小朋友(城市未來的主人)對他們自己的未來城市的嚮往和憧憬的展現,美國館則以幾部不同的影片展現出他們參與世博的獨特方式,展館獨特的造型,展示了美國城市的未來……

接下來,我們乘坐渡輪到達浦西園區,首先探索了城市足跡館,在這裡,我們看到了世界城市的發展歷史,看到了中國城市的發展歷程。裡面的每一項布局都那么的形象逼真,其中把最原始的城市的形態是按照一定的比例縮放在館中,為了探索城市的起源和未來城市的發展情況,我們分別走訪了城市人館、城市生命館和城市未來館。在晚上十點時我們才拖著自己疲憊的身軀好不情願的離開了世博園區。

上海之行,不僅讓我們更進一步的看到了大城市的發展,同時通過世博會也讓我們對世界其他國家的建築形式及發展狀況有了進一步的理解。我們在課本中追尋到城市的足跡,從世博中感受到城市的發展。

此次參觀實習活動即將結束,同學們不辭勞苦,任勞任怨,輾轉從南京到蘇州再到上海的十天探索之旅,時間雖短,但達到了開闊眼界、補充知識、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多重目的。對我們的專業學習是一種很好的促進,對我們的設計觀念也是一種啟發。

這次建築參觀實習短短十天,但我所想所見所感比之前在學校學習的知識都要多的多。而且沿途不斷的跟同學討論,交換想法,收穫極大。

查看更多:
建築企業改革發展學習考察報告
無錫古建築考察總結報告
考察建築渣土管理考察報告
梅州客家民居建築考察報告
“徐匯區優秀歷史建築的保護、開發與利用”個人考察報告
建設部赴美國、加拿大建築市場監管考察報告
加拿大建築管理情況考察報告
建設部赴澳大利亞、紐西蘭建築市場準入制度和建造師執業資格制度考察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