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澳大利亞考察報告4篇

赴澳大利亞旱作節水和保護性耕作考察報告 

根據中澳農業科技交流協定,中國農業部旱作節水及保護性耕作農業考察團一行5人,於1999年6月19日至7月3日赴澳進行了專題考察。在澳大利亞農林漁業部工作人員的精心安排和陪同下,先後考察了維多利亞州、南澳大利亞州、新南威爾斯州、昆士蘭州的水資源管理機構、可持續農業灌溉研究院、農業生產系統研究中心、氣象與套用研究中心、農業大學、農機生產企業、農場,與有關管理、科研人員和農場主、企業家等進行了廣泛的座談和交流,考察活動取得了圓滿成功。現將有關考察情況報告如下:

一、 農業生產的基本情況

澳大利亞是一個以農牧業、採礦業和製造業為主的國家,盛產羊、牛、小麥和蔗糖等農產品。發展農業生產有其自身的優勢:一是地域遼闊,人均耕地面積多。全國總面積768萬平方公里,1998年統計1800萬人,每平方公里平均2.3人;全國農牧業用地約4.8億公頃,占國土面積的63%,農業人口人均農牧業用地27公頃,人均耕地面積近3公頃。二是適宜耕種的土地條件較好。澳大利亞有三分之一的地區適宜發展畜牧業,三分之一的地區適宜發展農業。適宜於發展農牧業的地區土地條件均較好,土地平坦、肥沃,有一定的降雨量,適宜生產小麥、水稻、大麥、甘蔗、棉花等。三是農業機械化程度較高。主要農產品生產全過程實現了機械化。四是政府高度重視農牧業發展。從機構設定上就可以看出,過去農業由初級產業與能源部管理,為了加強農業,澳大利亞政府於近年專門成立了農林漁業部,管理全國的農業、林業、漁業生產和對外貿易。由於有這些優勢和條件,加上政府不斷地調整政策,澳大利亞農牧業近幾年來穩步發展。在農業領域,我們所到的政府管理部門、研究機構和大學,都迫切希望與我們開展科技、推廣、貿易等多方面的合作。

二、 提高農業用水利用率的政策措施

澳大利亞是一個水資源比較貧乏的國家。全國沙漠和半沙漠占國土面積的35%。東南部的墨累河(Murray)及其支流是澳大利亞最主要的河流,但蓄水量較少。澳大利亞的自然降雨量也不均衡,60%以上的地區年均降雨量不足500mm,30%以上的地區年降雨量不足375mm,在西部沿海地區雖然雨量比較充沛,但分布極不均勻,年蒸發量遠大於降雨量。總的來講,缺雨乾旱是制約澳大利亞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為了加強對水資源的管理,澳大利亞政府自從九十年代以來,相繼對管理水的機構進行了企業化改革,對水資源進行控制使用。具體情況如下:

---改革管水機構,實行企業化管理。為了使水資源管理機構與水資源利用狀況密切相關,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近年來,澳大利亞對水資源管理機構進行了企業改革。我們考察的維多利亞州塔圖拉(Tatrua)地區供水站(公司),原來是國家專門管理水的機構,現在改為屬於州里的公司,公司董事長由政府任命。這個公司的主要職責是為社區提供水利服務,制定供水政策,實行配額供水,確定水的價格、用水量,徵求用戶對公司的意見等。這個機構的資金80%來自於用戶,20%來自於上交政府資金的返還部分。由於企業化的水資源管理組織自身的運營狀況與水的利用效率息息相關,因而增強了這些組織對水資源利用效率的關注程度。

---實行用水管制,有償使用。澳大利亞所有的水資源都是政府所有,農民用水必須交費。農戶向供水站申請購買水,供水站則根據農戶需要和配額向州里的水供應管理組織購買,然後銷售給農戶。我們在考察的農場看到,水渠中都有供水計量裝置,據以確定用水量和費用。據農場主介紹,用水超配額加價,超額太多就斷水停供。水的價格主要是根據水的成本核定。不同地區供水設施的投入不同,水的價格也有一定的差異。一般每百萬升水的零售價格是20澳元左右。水費的成本構成大體是:渠道維護運作費占30%,大壩建設費占30%,設備更新費占30%,其它雜費占10%。水的成本價格初步確定後,公司還要反覆和農戶協商,並報州供水部認定,才能向農戶收取。農戶之間也可以進行水的交易。如果某戶農民不用水或需要用更多的水,他都可以賣出或買到水,永久性轉賣或臨時性轉賣都可以。永久轉賣的水價一般為每百萬升500~1000澳元,臨時轉讓的水價一般為每百萬升15~200澳元。水的配額有償使用,減少了水資源的浪費,而水在農戶之間的交易也使水在不同區域、不同地方的分配更為合理、高效。

---政府和農戶共同投資興建供水設施。據塔圖拉地區供水站的負責人介紹,澳大利亞最初的供水渠道等設施是由政府投資興建的,到現在已經使用了100多年,很多設施都已經老化、損壞。這些設施的維修費用由政府和農民共同出資,1994年,塔圖拉地區投資400萬澳元維修老化的供水渠道等,其中政府提供200萬澳元,用戶提供200萬澳元。他認為今後要逐步轉向農民投資興建供水設施。

---政府對發展旱作及節水農業給予一定的扶持。為了鼓勵農民採用新技術,澳大利亞政府採取了一些補貼政策,使農業可持續發展。大致的補貼項目有:一是對土地整治計畫進行補貼,一般補貼10%左右;二是對修整灌渠進行補貼;三是對購買土壤水分檢測儀進行補貼;四是對水循環利用計畫進行補貼。

由於管理水資源的機構逐步改革,用水也逐步市場化,使澳大利亞農業用水的利用狀況發生了相應的變化:一是用水向效益高的產品轉移。據介紹,近10年來,農業、畜牧業效益下降,用水量減少,而園藝農業效益高,用水量上升。近年不同農畜產品產值所占比例及其用水所占比例大體是:奶牛養殖用水和產出相當,都是50%;農業、畜牧業用水占總用水量的45%,產出只占總產值的25%;園藝農業產出占23%,用水只占3%。由於比較效益的原因,所以,農業、畜牧業用水減少。二是促進了節水技術的套用。由於實行有償用水,農民都注意節約用水,採取一些測量土壤含水量、適時灌水、旱作農業節水、改善土壤條件等技術,提高水的利用率。

三、 旱作節水的主要技術措施

由於採取有償使用水的政策,所以農民都惜水如油,千方百計採取各種節水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

---推廣測量土壤水分技術,做到適時灌水。對土壤水分進行監控,把水的用量精確化,減少對水的浪費,降低成本,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獲得高的產量非常重要。目前澳大利亞採用的土壤水分測試方法有:插入式測量法、環境水分監測法、TDR水分測試法、遙感測試法等。重點研究什麼時候灌水、灌多少水,灌多長時間水,灌水所達到的深度是多少,灌水的時間間隔是多少等實用技術。我們在考察土豆農場和依安農場時,農場主們都向我們介紹了簡易的土壤水分檢測技術。

---採用循環用水辦法。在土地中修建供水渠和排水渠,形成一個循環系統,使滲漏的水通過排水渠流入集水池,再循環利用。

---推行輪作制。種水稻一年一季,兩年輪作,改種小麥、大麥或牧草等,節約用水,改善土壤 結構。

---實行土地整治計畫。農場主集中聯片,在政府資金的引導下,對轄區的土地進行改良,對水渠和林木進行規劃。

---採取溝灌、滴灌、滲灌等技術措施,減少對水的浪費。

四、 保護性耕作與固定道作業情況

考察中,我們專程到與中國農業大學進行了多年合作的昆士蘭大學格頓學院,具體了解在保護性耕作(秸稈還田+免耕技術)和固定道作業方面的新情況。據介紹,目前,澳大利亞已有90%的農戶採用保護性耕作方法,有50萬公頃土地採用固定道作業。格頓學院農業機械化研究中心對農業機械固定道作業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所稱的固定道作業,主要是研究農用輪胎的效用、對地面的壓實程度和對農作物的影響。通過固定道的精確性,減少輪胎對土壤的壓實,減少土壤的徑流和流失,節約能耗,增加產量。非固定道作業,壓實的寬度占幅寬的20%~30%,多項作業壓實加起來大約50%,而固定道作業只有15%。壓實和非壓實土壤的徑流平均差60mm,即壓實土壤徑流大,非壓實土壤徑流小。固定道作業增產15%左右,固定道加免耕方法,上述效果更好。採取的技術措施是,加寬輪距,在固定不變的軌跡上行走。我們參觀的一農場,有3000公頃土地,7年前改用固定道和免耕深施肥等綜合措施,使原來一年只能生產一季,變為現在一年生產兩季,提高產量70%。

五、 可供我們學習和借鑑的做法

通過考察,我們認為,澳大利亞旱作節水和保護性耕作有較高的發展水平,在旱作節水的政策制定以及科研、技術推廣等方面都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地方:

一是實行配額有償用水,加強對水資源的管理。改變傳統的用水觀念和習慣,加強對水的管理,對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十分重要。澳大利亞政府強化對水資源的管理,按照經濟規律,實行有償使用,配額供水,既推動了節水技術的發展,又改變了農民的用水觀念,從而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建議加快我國農業用水制度的改革,實行合理的價格政策以及鼓勵水交易行為的措施,促進水資源分配的合理化。

二是高度重視節水技術的研究。我們這次考察,到了幾個灌溉和節水技術研究機構,深深地感到他們的節水技術研究等項目,緊密與生產實際相聯繫,很快得到推廣套用,並且願意與我國進行合作研究和推廣。建議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同時,積極開展與澳方(以及其他國家)在節水技術方面的合作,借用別人的科研成果,推動我國節水技術的發展。

三是在農業技術推廣方面,政府應有有效的投入。農業實用技術的試驗、示範和推廣,政府應通過項目和資金進行投入,形成有效的機制,並且監督實施,引導實用技術的擴散和普及。

四是重視農業用水的環境治理。農業用水由於受化肥、農藥等的污染,排入江河湖泊等,造成二次污染,而用於農田則可以再次利用其中的有效成分。建議採用澳大利亞的農田循環供水方法,使農業用水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循環使用,既可以節約用水,又可以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

赴澳大利亞旱作節水和保護性耕作考察團

團長:郭建輝

成員:劉 敏 姜國華 趙淑華 杜 兵 

赴澳大利亞機械化旱作節水農業考察報告
赴澳大利亞考察報告(2) | 返回目錄

赴澳大利亞機械化旱作節水農業考察報告 

據中澳兩國農業部的技術交流合作協定,由農業部農機化技術推廣總站組織的旱作節水農業考察團一行5人於7月28日至8月10日在澳大利亞進行了旱作節水及保護性耕作農業專題考察。考察期間,在澳農林漁業部工作人員的精心安排和陪同下,先後深入到維多利亞州、新南威爾斯州、昆士蘭州的水資源管理機構、可持續農業灌溉研究院、農業大學、農機生產企業、農場等部門參觀訪問,與有關管理、科研人員和農場主、企業負責人等進行了廣泛的座談和交流,並受到了他們的熱情接待,使考察活動取得了圓滿成功。現將考察到的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 澳大利亞機械化旱作節水和保護性耕作技術現狀

澳大利亞全國具備灌溉條件的耕地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15%,其餘為旱作農業區。為了充分利用土壤水份和提高土壤對降水的利用,促進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澳大利亞的農業科技工作人員探索出了農機固定道作業、免耕等技術體系。

(一)旱地農業固定道機械作業模式(Controlled Traffic)

在澳大利亞由於土地實行規模化、集約化經營,農業生產基本上是全程機械化作業,為了提高機械作業效率,各農場普遍採用動力在100馬力以上的大型農業機械。同時,由於大型機械反覆在耕地上作業,損失了部分機械動力,會造成土壤壓實、不利於降水入滲等,影響了農業生產效益。經過多年研究,昆士蘭大學總結了一套固定道機械作業模式。該項技術主要是通過在農田中根據機械作業幅寬,所種植作物的行距等,建立一套定寬度的機組作業固定道,每次在田間作業的機組動力驅動輪和機具承載輪都在固定道上行走。

該大學經過多年的研究表明,按照傳統的拖拉機作業模式,一台大型農業機械在農田中作業的時候,首先會造成作功能量損失(Energy Effects),表現在:一是由於拖拉機在疏鬆的土壤上作業,機車及作業機具的輪胎會壓實耕地面積20%,這樣使機車的牽引作功(Tractive Efficiency)損失15%~20%。二是由於輪胎對土壤的壓實影響,導致作業機械在進行作業時,必須對這部分被壓實的土壤進行再疏鬆,這就會造成25%~40%的耕作作功(Traffic Efficiency)損失,這兩項合計會造成拖拉機在完成所需作業的同時,必須額外付出40%~60%的功率消耗。就是說,拖拉機的全部動力能量只有一半左右是生產所需的有用功。第二方面是影響土壤團粒結構(Aggregete Site):由於土壤被機械反覆碾壓,土壤的團粒結構會增大。據該機構研究,採用固定道作業模式,固定道以外的土壤水份在15%~35%時,小於12mm的團粒結構數量均大於45%,非常適宜做種床。而採用傳統作業模式的土壤,團粒結構小於12mm的明顯減少,只有土壤水份在20%~25%以上時才適宜播種。第三方面是影響降水入滲(Infiltration Effects):採用固定道作業由於減少了大面積對土壤的碾壓,因此可以明顯地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減少地表徑流,一般壓實土壤的地表徑流是未壓實土壤徑流的3倍以上。第四方面是對產量的影響(Crop Yield)。綜合以上因素,採用固定道作業模式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10%~20%。

固定道自從1992年開始研究以來,到目前在澳大利亞推廣套用的種植面積大約有50萬公頃,固定道寬度普遍為3m。實踐證明,採用固定道作業可以提高機械作業效率,從而減少大型農業機械使用中的功率損失(相當於減少油料消耗),增加田間土壤的蓄水能力,減少地表徑流,同時增加單位面積產量,可促進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目前昆士蘭大學與中國農業大學、山西省壽陽縣進行了這方面的技術合作,並在山西省壽陽縣建立了示範區,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二)土壤鹽鹼化的治理與水資源管理

總體上說,澳大利亞是一個水資源比較缺乏的國家,大部分農業區常年降雨量在500毫米左右。歷史上由於在重點農業種植區,採用各種灌溉措施,對水資源的利用不盡合理,導致在一些灌溉農業區出現了地下水位上升,土壤嚴重鹽鹼化的趨勢。為了控制地下水位的上升,減少鹽鹼化對種植區生產的影響,目前在這些重點農業區採取了控制灌溉用水量,引灌水與地下水混合施灌及配套的排水措施。主要有:

1.嚴格管理控制灌溉用水。目前澳大利亞東南部水資源的管理採取了政府指導下的企業化管理模式。我們訪問了其中維多利亞州的GOULBURN---MURRAY WATER機構。該機構圍繞政府對當地水資源保護和利用的有關政策要求,在當地主要用水大戶農場主參與的水資源管理委員會的協調監督下,通過向管轄區內的用戶(主要是農場主)收取一定費用來進行自負盈虧的企業化經營。該機構經過多年建設,在灌溉區建成了一套完整的輸水和蓄水系統,實現水的統一調配供應和管理。每年該機構根據水資源總量為各用戶測算一個合理的灌溉用水量,為每一個用戶(農場)設立一個用水計量儀,限量供水。由於水資源屬於國家,灌溉農場打井取水也受到嚴格限制,需要經過水資源管理機構初審並進行鑽探和樣品檢驗之後,方可決定能否打井取水,這一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地下水的開採。該機構在控制用水總量的前提下,鼓勵不同水用戶之間相互轉讓用水額度,根據各自的生產需求調劑用水餘缺。

2.注重灌溉水的有效利用和技術發展。在澳大利亞部分實行漫灌方式的農場中,一般每一片灌溉地的低洼位置都建立一個蓄水坑,讓灌溉水自然滲排,這樣既減少了灌溉水的下滲量,又可以將灌溉滲排的水集中起來重複利用;在部分有條件的農場,大量採用大型移動式噴灌機械進行噴灌作業,主要是中心支軸式噴灌機械,作業效率高、效果好,也節約了大量的灌溉用水;另外一種灌溉方式是將灌溉水和地下鹽鹼水適度混合灌溉,即節約了引流灌溉水,又可以通過抽出地下水來降低地下水位;第四種灌溉方式是將城市污水經過部分專用耕地進行生物過濾處理,用於大田農業灌溉,該項技術目前正在我國天津市武清縣進行合作試驗。

3.雷射平地,節約灌溉用水。採用漫灌方式時,如果土地平整度不夠,灌溉水流動不暢,水會大量滲漏到地下,也影響灌溉效果。在澳大利亞農場,大量運用雷射平地技術平整土地,這種平整田塊中一般的漫灌作業,就可以使作物出苗長勢整齊一致。我們在新南威爾斯州一個農場看到有10多公頃到20多公頃沒有任何田埂的水稻田塊,單位面積產量比沒有經過雷射平整的小田塊高出5%左右。我們感到澳大利亞農場的農業生產已經從雷射平整土地技術的套用中間接地獲得了非常好的經濟效益。從大田農作物的生產來說,這種經過雷射技術平整過的土地,既利於自流灌溉和機械化作業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也顯著地降低了單位耕地面積農作物收種作業的成本投入。

(三) 免耕、少耕及保護性作業的研究及套用

為了減少對耕地表土層的反覆碾壓而帶來的物理性狀的破壞,最大限度地減少失墒,在澳大利亞農業生產中,大量採用免耕、少耕及秸稈覆蓋、倒茬輪作等保護性耕作技術。目前澳大利亞大部分旱作農業區的田間耕作基本上用翼形鏟取代了鏵式犁,進行不翻動土壤的淺松作業,疏鬆地表層10~15cm的土壤(播種時同步進行施肥作業),這樣既能切斷上茬作物和雜草的根系消滅雜草,又疏鬆了土壤,利於下茬作物根系的發育,另外還降低了生產成本。

秸桿還田覆蓋的作用,已經受到澳大利亞農業生產者的廣泛重視。有關部門的研究結果表明,秸稈覆蓋主要是利於促進土壤含水能力的提高,儘量吸納降水,防止徑流和蒸發損失,從而使有限的天然降水能夠用於作物生長。對作物的生長和土壤有機質的改善作業一般在5~10年後才可以得到充分發揮。因此秸稈還田覆蓋已經成為澳大利亞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各種農作物的倒茬輪作,是澳大利亞農業生產中實現免、少耕技術有效套用的輔助性措施。澳大利亞許多農場通過在牧草、水稻或小麥、三葉草等作物之間進行倒茬輪作,既實現耕地養分的供求平衡,又可減少同種作物連作而帶來病蟲大量繁殖的機會。在經過3~5年時間的連年免、少耕輪作後,進行一次耕翻作業,可進一步降低雜草和病蟲的危害。

二、 收穫及體會

澳大利亞是一個國土資源豐富,有其獨特地理環境條件的國家。從農業生產的角度來看,自然條件不是很好,缺乏淡水資源,年降水量在500毫米左右,全國具備灌溉條件的耕地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15%,其餘全部為旱作農業區,灌溉農業區也面臨和存在著土地鹽鹼化問題。但是通過考察粗略體會到,澳大利亞農業研究、農牧產品生產技術,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我們以為主要基於幾方面原因:

(一) 農業科研和技術開發注重適用性

澳大利亞農業科研、管理等部門都十分注重發展農業科學技術,特別是實用農業科技,做到了科研與套用緊密結合,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轉化率。澳大利亞的科研技術人員結合本國農牧業環境條件,針對農牧業生產中出現的問題,不斷研究開發對土地利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有意義的適用技術,包括基礎理論和先進適用的技術成果。

1.水資源的合理開發與運用,建立可持續灌溉農業。由於澳大利亞水資源的缺乏,加之歷史上不合理的灌溉引起地下水位上升,導致土壤鹽鹼化。澳大利亞水資源管理部門等機構經過多年研究和試驗,總結出了引流灌溉與排水結合、灌溉水循環利用等綜合措施,提高灌溉水的使用效率,控制和減少土壤鹽鹼化,同時總結了水資源在不同農作物之間生產效率的差別。其中每千噸水在園藝場的產出值為500~澳元;在奶牛場的產出值是200~300澳元;在農作物種植上的產出值是50~100澳元;在牧草種植上的產出值是20~40澳元。因此在水資源管理部門,在政策上鼓勵農場之間可以相互轉賣用水定額,儘可能促進水資源生產效率的提高。另外,澳大利亞科研機構研究開發了水文數據設計計算機模型,用於水資源合理開發、土地鹽鹼化的監測等。

2.研究開發適應乾旱條件的農業生產技術。澳大利亞旱作農業生產中普遍推廣採用免、少耕作業、秸稈還田覆蓋、多種作物倒茬輪作等,已形成較為成熟的耕種制度,既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天然降雨,又能保持和改善旱作耕地土壤的物理性狀。近幾年,澳大利亞國際農業研究中心進行的旱作農業固定道保護性耕作的研究和套用結果表明,該項技術降低了能耗,減少徑流,培肥了地力,也促進了糧食產量增加。

3.精密農業工程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根據目前澳大利亞農業機械化程度和生產條件,新南維爾士州初級工業產品研究中心(DPI)運用攝像系統、電子感測器、計算機等技術和設備,研製開發了用於精密農業生產的無人操作農業機械控制系統。現主要用於拖拉機田間噴灑農藥的植保作業、開溝作業以及棉花的機械化收穫作業。計算機控制拖拉機或聯合收割機的田間作業,提高了農業機械田間作業質量,降低了生產成本投入,為大田農業生產的精細化奠定基礎,同時他們也正積極開展GPS(地理信息系統)系統的實驗研究。

(二) 注重提高農業生產的綜合效益

在澳大利亞農業科研及技術推廣套用的目的,並不是追求更高的單位面積產量,而更注重在保持農業能夠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條件下,通過整個農業生產過程各個環節技術措施的套用,儘可能以較低的成本獲得儘可能高的產出。

如在固定道作業模式的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試驗研究的出發點是為了在保持原有單產水平前提下,減少傳統機械化作業中的動力能耗,避免耕地土壤物理性狀的破壞,保持土壤的蓄水納墒能力。總體看,該項技術在生產實踐中已經表現出較好的綜合效益。就免、少耕和秸稈還田覆蓋技術的推廣套用來說,專家認為,該項技術不會直接增加單位面積產量,而對土壤生態的保護則是直接的目的。因此,推動保護性耕作技術的生產套用,最重要的目的是為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尋求生產過程中綜合效益的提高。

在新南維爾士州,當地的初級產品研究中心(DPI)與農場合作,圍繞水資源的綜合利用,對年度的降水量進行預測之後,再協助農場確定該年度的種植品種及數量,以求實現在雨水較好的年份農業產出量大,在較旱的年份生產損失降到最小,其目的也是為了生產過程中獲得最大的綜合效益。

(三) 政府對農業的發展給予了積極的扶持

澳大利亞是個以農牧業生產為主的國家,政府對於農業的發展,農牧業生產的技術進步十分重視。其國家農漁林業部(Agriculture、Fisheries and Forestry---Austrilia)的一項重要職責是:制定農業政策,提供項目資金。政府提供的項目資金包括投資和貸款。近幾年,為了鼓勵人們更好地利用和保護資源,政府制定了自然資源繼承信託項目,這是一個貸款項目,總金額15億澳元(相當於人民幣75億元),執行期為6年。用於信貸的子項目包括,蔬菜、園藝、土壤改良、灌溉等方面。考察團走訪的維多利亞州可持續灌溉農業研究所,新南威爾斯州初級工業產品研究中心,根據當地農牧業生產發展的需要進行基礎理論研究和實用技術開發所需經費和人員開支全部由政府承擔。為了推廣新的先進農業技術成果,除科研機構外,每個州還有大量的技術推廣人員,其中新南威爾斯州現有技術推廣人員300餘名,推廣所需費用和人員開支也全部由政府資助。

在農用柴油方面,澳大利亞與其他許多國家一樣,對農用柴油實行財政補貼政策。據了解,農場主用於農業生產的柴油,政府給予每升補貼0.32澳元,約占市場價格的30%,這種扶持農業的優惠政策極大的推動了農業機械的廣泛套用,保障了農業生產的穩定,加速了農業的現代化。

(四) 完善的機械化是保持農場穩定生產經營的主要手段

澳大利亞的農場規模很大,一般土地面積均有幾百公頃。考察團接觸到的有從事奶牛養殖、畜產品採集加工、馬鈴薯、柑橘、葡萄、糧食及蔬菜等作物種植的生產農場。給我們總的印象是,農場規模很大,機械化程度高,社會化服務完善。

---一個擁有250公頃草場、300頭奶牛的奶牛場,工作人員僅3人。奶牛場配置有一次能同時容納60頭奶牛的環形脈衝管道擠奶設施,在擠奶的同時餵給奶牛精飼料。每頭奶牛腿部都置有電子識別號牌,當每一頭奶牛進入擠奶設施後即被電子識別系統記錄下產奶量,計算機根據產奶量指令送料裝置供給相應的含有不同營養成份的精飼料添加,以補充奶牛的營養所需。這樣300多頭奶牛的擠奶和精飼料補充飼餵一個多小時即可完成。產出的牛奶全部密閉罐裝儲存,快捷衛生。

---一個生產馬鈴薯的農場種植規模800公頃,一年種兩茬,生育期100天,每公頃產量75至90噸。馬鈴薯從播種到收穫,以及清洗、分選、包裝等商品化加工處理,為一條龍機械化作業。據農場主介紹,整個農場日常生產作業只有5個人,只在收穫季節的20天左右才臨時雇用10個臨時工進行產後的加工處理作業。整個農場的大型拖拉機、噴灌機、薯種處理機、移栽機、薯類挖掘機、清洗分級包裝機等設備共20多台套,投資約220萬澳元(相當於人民幣1100萬元)。全農場馬鈴薯的種植、加工完全機械化作業,生產手段先進,生產效率高。

---在耕地面積667公頃具有灌溉條件的農場中,三年種植糧食作物,三年種草放牧,農牧輪作。農場的耕地全部經過雷射平地機整修,主要種植小麥、油菜籽和水稻。該農場的機械設備投資不大,僅有幅寬8米的條播機1台,190馬力拖拉機2台,農用運輸車2輛,10噸浸種(稻種催芽)罐2台。主要生產環節的機械化作業主要靠農機服務公司提供作業服務。如種植水稻,由農用飛機公司提供稻種飛播作業服務,農機公司提供水稻收穫作業服務,並由專門的穀物烘乾服務公司進行稻穀的烘乾和貯存,直至稻穀上市被收購。完善的社會化服務,為農場主提供了技術支持,減輕了生產壓力和管理的負擔。

澳大利亞的農場能夠得到穩定發展,與擁有的大型機械化裝備和完善的社會化服務是分不開的。

三、 建議

(一)我國在旱作農業區應加大力度推廣普及免少耕及秸稈還田覆蓋耕作技術,具備條件的地區應積極採用固定道作業方法

目前,我國旱作農業區基本上沿襲鏵式犁翻耕土壤的耕種方式。鏵式犁翻耕土壤後需要耙地,才能達到播種作業要求。雖翻耙整地效果好並利於消滅病蟲草害,但這種耕種方式使土壤失墒嚴重,並易產生徑流導致養分損失。結合我國以小型農機具作業為主的特點,大部分旱作農業區應採用翼形鏟不翻動土壤的淺松作業,疏鬆地表層10~15cm的土壤,同步進行播種和施肥。免少耕、秸稈覆蓋等生產技術,將有助於我國旱作農業生產的發展和技術水平的提高,有助於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在大型農業機械作業的旱作農業區,可以借鑑澳大利亞的研究成果,實行固定道作業,降低能耗,改善土壤結構,防止徑流,提高農作物產量。據澳大利亞研究,農業機械動力一般在50~70馬力比較適宜,在我國可以在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程度較高的地區,推廣套用幅寬在2m左右的固定道作業方法,適當增加大型農機具的數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二)逐步探索精準農業技術的生產套用

近年來,以GPS(衛星定位系統)、GIS(地理信息系統)、DDS(生產管理決策支持系統)套用為主要內容的精準農業技術在一些已開發國家得到穩步發展。目前,澳大利亞昆士蘭州農業研究機構已在部分地區試驗開發為田間作業機組配套的水肥施用動態控制系統及執行機構,在田間水肥施用、果實採摘收穫等作業時,可適時監測土壤墒情養分及產量等狀況,為進一步的精準農業的發展奠定基礎。合理利用農業資源及農業生產資料,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是發展精準農業的首要目標。在我國農業生產相對發達的地區,也應積極開展田間機械化精準作業技術的試驗探索工作,我們認為應借鑑目前澳大利亞的做法,積極進行精準農業的技術基礎準備,針對我國主要農產品生產基地和國營農場等較大規模的種植業生產的實際情況和基礎條件,搞好田間作業機器系統的控制執行技術的試驗開發工作,以追蹤國際精準農業的技術發展,多方位地帶動我國農業生產的技術進步。

(三)灌溉技術的研究,土壤的鹽鹼化問題治理

合理利用灌溉水,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對於農業國具有重要的社會經濟意義。據澳大利亞新南維爾士州初級產品研究中心測定,如果灌溉水在田間地表流動不暢不僅滲漏損失大,灌溉水利用效率低,而且也使田間部分低洼耕地地下水位上升,造成鹽鹼化。目前以至今後一個時期,我國農田灌溉仍將以漫灌為主,由於土地平整度不夠,地表水流不暢導致灌溉不勻和積水滲漏,影響灌溉效果並使產量不穩。土地平整度不夠是漫灌水利用率低、用水量大的主要原因。考察澳大利亞的農田灌溉(漫灌),有四點可供我們借鑑。一是運用雷射平地技術平整土地,使地表在灌溉時不積水;二是及時灌溉,掌握好灌溉的用水量;三是灌溉水的回收再利用;四是灌溉輸水系統防滲和減少輸水距離等。

(四)鞏固和發展農機化社會化服務體系

澳大利亞農場主,從事糧食生產,依賴服務組織提供生產技術服務的經營方式,在我們目前農村雙層經營體制下,有很好的借鑑意義。現代農業是社會化的生產,生產過程的諸多環節離不開社會化服務組織的支持,只有合理進行資源配置,農業生產在巨觀上才能取得最佳經濟效益。隨著我國農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以及市場經濟體制的推進,社會化技術服務的需求顯得日益突出。國家應進一步採取傾斜政策,結合運營機制創新,加大資金投入,扶持和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建立和完善服務體系及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服務經營機制和運營方式,更好地為農業提供技術支持,解決好農民一家一戶辦不了和辦不好的季節性生產問題。

(五)對農用柴油進行價格補貼

在澳大利亞農業生產中,對農用柴油實行約30%的價格補貼。目前我國農用柴油也多次漲價,給農民增加了很大負擔。在我國加入WTO後,對農用柴油實行補貼,既符合世貿規則,又可以減輕負擔,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民對先進農機具、農機化技術的套用。

(六)有待進一步關注和探討的問題

1、澳大利亞牛奶的高蛋白含量的基因工程技術。澳大利亞運用基因工程技術,使得本國生產的牛奶蛋白質含量不低於10%,而我國牛奶蛋白含量平均為4%,達到5%即為高蛋白牛奶,因此該方面的技術合作前景廣闊。

2澳大利亞在果樹栽培中採用了一種V形樹冠種植、實行灌溉部分根系的方式,可以大大提高果樹產出量。值得我們借鑑和進一步的試驗研究。

3、果園生產機械技術和機具。在澳大利亞柑橘的葡萄種植園,已經實現了果實收穫的機械化,效率很高,該項技術可以逐步在我國的大面積果樹和葡萄種植園區進行試點試驗。

4、畜牧業生產機械化技術。澳大利亞從牧草種植、收穫到畜產品採集(牛奶、羊毛)等環節已實現全過程機械化。在我國西部開發的過程中,應借鑑澳大利亞的草原、草場畜牧業發展的經驗,特別是牧草生產、草原和改良機械化技術和機具,在我國重點牧區進行引進試驗。

赴澳大利亞機械化旱作節水農業考察團

團長:楊 林

團員:趙嘉琨 王 衍 馬耀輝 吳 蘭

貴陽市工商聯赴澳大利亞紐西蘭考察報告
赴澳大利亞考察報告(3) | 返回目錄

貴陽市工商聯赴澳大利亞紐西蘭考察報告

為了擴大對外交流,協助我市非公有制經濟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尋找合作途徑和商機,更好地促進我市經貿發展,應澳中國際商會,紐西蘭華人工商企業聯合會的邀請,以貴陽市委副書記、貴陽市總商會名譽會長李濤為團長,市政協副主席、市工商聯合長劉建軍為副團長,非公經濟代表人士賴世強、駱剛等8人組成的貴陽市總商會考察團,於11月1日至12月赴澳大利亞、紐西蘭考察訪問,訪問期間考察團到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市與澳大利亞商業聯合會簽訂友好商會的協定。拜會阿德萊德市政府米歇爾哈比桑市長,與他進行友好交流。考察團還到澳大利亞、紐西蘭的坎培拉、悉尼、墨爾本黃金海岸、奧克蘭等城市進行考察學習交流。

考察團所到之處,都受到熱情的歡迎和接待。無論是在同政府官員還是企業界以及社會各個層面人士的接觸中,都明顯地感到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威望日益提高,他們對中共中央提出的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的政策予以高度評論。對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形勢普遍看好,對貴陽市總商會考察團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在首站考察訪問的阿德萊德市,我們參觀了阿德萊德市政廳,受到了米歇爾、哈比桑市長的親切接見,哈比桑市長向考察團介紹了該市的基本情況,表達了與貴陽市加強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的願望。李濤書記代表我們一行對市長先生的會見表示感謝,同時向市長先生全面地介紹了貴陽市的市情,尤其對近年來我市經濟發展的情況做了介紹,還就貴陽市與阿德萊德市建立友好城市的意向進行交流,並邀請哈比桑市長方便的時候到貴陽來進行參觀考察,市長先生愉快接受了邀請。經我會執季、貴陽雅溫飲食有限責任公司經理張躍萍女士的牽線搭橋,貴陽市總商會代表團與阿德萊德市的澳亞商會舉行了友好商會簽約儀式,副團長、商會會長劉建軍代表市總商會與澳亞商會的張燕霞會長簽訂了友好商會協定書,同時就如何通過友好商會這個平台更好地促進兩個城市的經濟發展交換了意見,劉會長也向張燕霞發出了誠懇的邀請,希望她能到貴陽參觀考察,加強兩會的友好合作與交流,她愉快接受了劉會長的請邀請。並表示在適當時候澳亞商會將組團到貴陽考察交流。

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都是地廣物博物產豐富的美麗島國,其礦藏和畜牧業聞名於世,旅遊業也非常繁榮,重點參觀的阿德萊德市是南澳州的首府,面積約一百萬平方公里或380.000平方英里,南澳大利亞洲人口共有150萬,超過一半居住在阿德萊德市,由於地大物博,加上千變萬化的迤邐風景和濕和氣候、連綿3700平方公里的海岸,並集合了其它城鎮和各洲的奇觀特景,約一百萬的人口讓旅客在安全、清潔及友善的環境享受阿德萊德市的美景和風士人情。南澳大利亞以精釀各種葡萄美酒享譽世界,有近200年的歷史,分布在澳洲的一半美酒均來自南澳大利亞多個以釀製世界名酒而聞名的酒區,例如巴蘿沙、開樂谷、麥羅倫溪谷等都是世界美酒權威,澳大利亞有85%紅酒出口都在南澳地區,考察團在阿德萊德市期間,還前往參觀了當地著名的葡萄園,其種植葡萄和釀製紅酒的先進技術和設備讓大家大開眼界。通過這次考察訪問,團員們深受啟發,收穫很大,學到了已開發國家城市的好經驗,也看到我們的差距和不足,通過這次訪問、廣交了朋友、擴大了交流、加強了合作、宣傳了貴陽。

總之,此次赴澳大利亞、紐西蘭考察取得了圓滿的成功,達到了宣傳貴陽、增加了解、廣交朋友、增進友誼、尋找商機、促進合作、增加信心、開闊視野,增長見識的預期目的。我會與澳亞商會簽訂為友好商會,也為兩地工商界人士搭建一個好的平台,為民營企業開拓海外市場提供一條便捷渠道,對促進我市對外交流工作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廣西農業考察團赴澳大利亞農業考察報告
赴澳大利亞考察報告(4) | 返回目錄

廣西農業考察團赴澳大利亞農業考察報告

經廳領導批准,廣西農業考察團一行16人,於2月24日至3月13日赴澳大利亞、紐西蘭進行農業產業化、農產品加工及銷售市場等考察。先後考察了維多利亞州、昆士蘭州的農業管理機構、維多利亞州農業生產系統研究中心、農場,與有關管理、科研人員和農場主、企業家等進行座談和交流,考察活動收穫很大。現將考察情況報告如下:

一、 澳洲、紐西蘭農業生產基本情況

澳大利亞是一個以農牧業、採礦業和製造業為主的國家,盛產羊、牛、小麥和蔗糖等農產品。農業生產優勢明顯:一是地域遼闊,人均耕地面積多。全國總面積76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萬人,每平方公里平均2.3人;全國農牧業用地約4.8億公頃,占國土面積的63%,農業人口人均農牧業用地27公頃,人均耕地面積近3公頃。二是適宜耕種的土地條件較好。澳大利亞有三分之一的地區適宜發展畜牧業,三分之一的地區適宜發展種植業。適宜於發展農牧業的地區土地條件均較好,土地平坦、肥沃,有一定的降雨量,適宜生產小麥、水稻、大麥、甘蔗、棉花等。三是農業機械化程度較高。主要農產品生產全過程實現了機械化。四是政府高度重視農牧業發展。為了加強農業,澳大利亞政府於近年專門成立了農林漁業部,管理全國的農業、林業、漁業生產和對外貿易。由於有這些優勢和條件,加上政府不斷地調整政策,澳大利亞農牧業近幾年來穩步發展。

紐西蘭位於太平洋西南部,面積約27萬平方公里。其中89%為山地和丘陵,平原面積僅占總面積的8%。全國2/3的土地適宜農牧,耕地面積38.5萬平方公里。共有48萬平方公里天然草場,人工草場面積為天然草場的一倍多。全國有羊場2.44萬個,奶牛場1.67萬個。 

紐西蘭人口360萬,其中86%是英國移民的後裔,9%是毛利人。北島人口約占總人口的3/4,最主要的大城市也集中在北島。紐西蘭最大的城市和第一大商港是奧克蘭,人口近80萬,是國家最大的工業中心和國際交通樞紐。 

紐西蘭經濟發達,農牧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紐西蘭的大部分工業仍以農牧業產品為原料,農牧業的各種產品收入約占國民收入的3/4,以農牧業產品為原料的出口值將近占總出口值的一半。畜牧業占農業總產值的80%左右;從事畜牧業的人口占農業人口的80%。

二、兩國農牧業生產的主要特點

(1)農牧業發展產業化。近年來,兩國注重組織引導農牧民根據市場需求開展生產、經營活動,參與國際競爭,在競爭中不斷改善品種,改進品質,優勝劣汰,實施技術創新,從而提高了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特別是牧草的種植、牛羊鹿的養殖、畜產品的加工和出口等各個環節,布局合理,環環緊扣,產業鏈越拉越長,農產品多次加工、轉化、增值,農牧業的發展實現了與國際市場的接軌。據了解,目前兩國70%以上的畜產品用於出口,其中紐西蘭畜產品的出口比重更是高達90%,畜產品出口值占到全國出口總額的44%。

(2)農牧業生產機械化。兩國的牧草生產基本上是以農場為單位來組織進行的,生產規模一般在400至500公頃,每戶分別養殖牛、羊大約在200頭和2500頭左右。自然放牧草場一般每10年播種一次,每年需施肥2至3次,如需品種改良,則播期縮短;專門收割用作乾草飼料的草場,每年播種、收割一般3茬左右。從兩個國家的情況看,草場耕翻、牧草播種、施肥、除草、收割、撿拾、打捆、擠奶、剪毛等各個環節都使用機械來完成,農牧業生產的全過程基本實現了機械化。

(3)草場管理科學化。綠色農牧業是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一大特色。兩國人口稀少,資源豐富,國家在發展政策方面積極參與國際分工,注重發揮本國優勢,將發展的重點鎖定在畜牧業,而國內所需的糧食等則基本上依賴進口,不存在毀草種田的狀況。畜牧業的發展,特別是草場管理的科學化,減少了對土地的耕作,幾乎所有的國土面積都被綠色植被覆蓋,保護了生態環境。由於兩國的農牧場完全實行私有化,農場主既種草又放牧,時刻注意牛羊的飼養量與草產量的平衡,避免過度放牧而使草場退化。實際運行中,農場主根據不同季節、不同品種,定期測算出不同區域、不同地塊牧草的產量,再根據牛羊的食草量,計算出草場宜放牧頭數和放牧時間,進行科學輪流放牧,保持了農牧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 值得借鑑學習的幾點 經驗

1、政府加強對農業的財政支持。澳大利亞的農業投入水平穩步提高,以/澳聯邦政府預算開支為例,除正常的農業開支以外,聯邦政府新增農業支出3.5億澳元,主要用於對農民的扶持。其中,約3.1億澳元增補“促進澳大利亞農業發展”一攬子方案,2230萬用於保護動植物健康狀況;850萬澳元用於加強澳大利亞動植物檢疫部門;915萬澳元用於促進澳與東帝汶邊境地區的衛生檢疫;365萬澳元作為國家生物技術的一部分,用於發展和提高農產品原產地識別體系。(1)政府通過制定“復興計畫”、“調整計畫”等為農場發展提供優惠貸款或贈款。聯邦開發銀行、聯邦儲備銀行以及許多大的商業銀行都為農場提供貸款;在農用資金來源中,政府及公共機構提供的財政信貸顯著增加。(2)通過各種補貼(如肥料補貼、石油補貼)減輕農場負擔;(3)農場購買新設備、建儲糧倉庫、建圍欄、理鹽鹼地、修渠築壩等,政府給18%的補助;(4)稅收優惠。農民在交納個人所得稅時,如當年收入高於前5年的平均數,則按平均數納稅;如低於前5年平均數,則按當年收人的一定比例納稅;政府對於農場設施和科研、推广部門給予免稅。此外,對農業的援助還包括在市場不景氣時給農民提供貸款,支持高效率和有潛力的農場擴大規模,幫助競爭中失利的農民轉業等。 

2、多渠道增加農業科研經費。澳洲政府為了鼓勵農技科研與生產相結合,實行農業各產業部門聯合資助研究和推廣的計畫,產業部門和政府按1:1的原則出資(即只要生產者拿出1澳元,政府也拿出l澳元),用於本產業的科研與技術推廣。每種農產品銷售後都有一定比例提成。用於生產該產品的農技研究與推廣。例如,每售一頭牛提0.35澳元,每出售一頭豬提0.2澳元;羊毛生產者要交納其羊毛收入的3%作為科研推廣稅,由各產業的法定機構在價格中扣除。此外,政府時常採取撥專款的方式強化某方面的研究與技術推廣。經費的其他來源還有行業協會和公司的贊助,從受益於新技術的農民的收入中提取,以及私人或其他技術推廣機構實行有償服務的收入。80年代後期,全澳每年用於農業科研與技術推廣的經費約4億澳元,其中州級政府機構分配得50%,科學與產業研究組織得35%,大學得10%,私人企業得5%。農業推广部門的經費的70-80%由政府按1:1的規定供給,其餘來源於非政府渠道。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是聯邦政府最具權威的科研機構。CSIRO共有22個科研部門,其中的農業研究部門承擔對農產品及生產工藝的各項農業研究,這些部門均有政府財政撥款,也是農業領域獲得政府資助最多的機構。1999年僅在農業研究方面,CSIRO就獲得政府8000萬澳元的資金支持,占同年政府對農業額外支持總額的80%。聯邦和州政府另外的一種研發機構是研究開發中心(CRC),由國營和私營部門組成從事合作研究,典型的CRC包括大學、CSIRO、州政府有關部門、公司及相關產業協會等,政府提供較少比例的資金扶持。 

3、 國家對小麥實行專營。對一種農產品實行壟斷性經營,這在市場經濟的國家是比較獨特的。1939年澳大利亞以法定的形式建立了小麥局這個壟斷性機構,統管小麥在國際、國內市場的銷售。作為澳全體小麥種植業的代理,它是一個服務性的壟斷機構。近年來,其壟斷地位已經下降。它的宗旨是:保護、發展和維持小麥市場,降低成本,提高生產者收益;為糧食尤其是小麥生產者提供市場選擇的機會;進行與糧食有關的加工及增值活動。小麥局的職能是:控制小麥的出口及其在海外的銷售;從事其他糧食品種的購銷和出口業務;安排用於國內銷售和出口的小麥生產;促進、資助和從事與小麥經營和加工等業務有關的研究。小麥局可以從海外購買小麥,從事與其目標相符的其他商業活動,從事小麥的儲存、加工和運輸業務,併購買、經營相應的設施,從事與其商業活動相一致的財務與金融活動,提供與小麥行銷有關的服務,在國內外指定代理商,並建立分支機構和合營企業。1989年,澳政府改變了小麥國內市場完全由小麥局控制的局面,放開市場,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買賣。改革的目的是使生產者能按實際市場價格做出生產決策,同時讓生產者承擔部分市場風險。小麥局為生產者提供所謂“集中池”(Pooling),作為統一銷售和結算方式,同時以一個平等經營者的身份參與市場競爭。國內銷售價格由市場決定。 

4、 健全農業生產服務體系。澳大利亞的農業服務的一大特點是任何服務都以契約制來實現。例如,各農場的剪羊毛工作多由專業的剪毛服務隊承擔,許多農場的大型農機作業如耕翻土地等也由專門的服務組織完成。契約服務是70年代發展起來的,現已廣泛套用於種植業、畜牧業以及農田基建、農產品運輸等。全澳洲都有以官方與私人獸醫服務結合的獸醫服務隊伍,有獸醫3000人,其中私人獸醫占55%。所有獸醫均受過高等教育並通過資格考試,有較高的知識水平和實際工作經驗。官方獸醫服務組織通常把執行法規、調查研究、質量控制和推廣服務結合起來。澳大利亞約有種子公司100個,原種羊繁育場1700多個。農作物和牧草種子有專門的良種繁育場,由科研部門負責;良種的檢驗、加工。貯藏、銷售等已形成整體,實現了生產專業化、質量標準化。 

5、建立代表農民自己利益的組織——全國農民聯盟(NFF)。全國農民聯盟(NFF)是澳大利亞農民的一個團體,成立於1979年,其目的是代表、保護和提高其成員乃至農業部門的利益。全國農民聯盟主要由三大部分組成:核心機構、農產品理事會和各州農民組織。聯盟代表農民同政府、其他產業部門、其他產業組織、新聞媒介、社區組織和國外農民聯組織打交道。對於聯邦和州政府,它是一個“院外活動集團”,遊說議員支持農民的利益。聯盟調解農民與其他系統的糾紛,保護農民的利益。它還建立了數額為1000萬澳元的基金,主要用於支持保護農民利益的活動,進行經濟情況分析,提出政策建議等。它有一份發行量13萬份的報紙《農民之聲》,有全天24小時的新聞節目,還有一個綜合學校教育項目,向許多中國小校提供有關資料。 

6.重視資源利用與保護。澳大利亞從農業布局到具體技術措施都圍繞著保護環境、合理利用資源進行。首先,建立了一套土地的信息系統和法律體系,通過土地管理機構來保證私人的土地使用符合國家的政策。澳大利亞的公有土地約占87%,大部分牧場和森林用地都是公有土地,租給牧場主和林業公司使用。其次,努力提高土地資源的生產力。主要措施有:(1)大力採用噴灌、地下滲灌和滴灌技術,有效地節約了水資源。灌溉面積逐年擴大,其中牧草灌溉面積占43%,其餘為水稻和其他穀物;(2)推行適宜的耕作方法。許多農場在麥茬地放羊,以羊糞肥田,並利用豆科植物,實行麥豆輪作;(3)平衡土壤營養成分。本世紀初,澳科學家就發現澳洲的土壤需增施磷肥。在60年代,他們發現土壤缺乏活性的硼、銅、鋅、錳等微量元素,影響作物的生長和羊毛的產量與質量,他們推廣增施微量元素肥料,效果顯著。 

四、考察後的幾點啟示

1.加大農產品企業建設力度,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澳大利亞農業已經步入現代化,成為農產品出口大國,除自然資源、氣候、環境優勢以外,一條重要的經驗就是農產品加工企業發達,帶動能力強,以各種專業合作社為主導形式,農業產業化經營方式科學,各種類型的專業合作社、加工企業是農產品加工增值和進入國際、國內市場的主體,各種協會和各級政府農業部門行為規範,良種繁育、技術服務、市場控制、政策扶持引導的操作主體。我區農業現代化雖已出現端倪,但與已開發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要使我區農業儘快達到現代化水平,與國際化大都市相適應,必須加大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建設力度,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在產業化經營的具體模式上要走一條公司+公司(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基地(家庭農場、農戶)的路子,特別是我國加入WTO後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必須下大力氣培育一批企業規模大、科技含量高、名牌優勢強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貿易組織,充當我區農產品進入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主體。建議有關部門進一步完善和培育發展農產品龍頭企業的具體措施,進一步完善相關激勵扶持政策,通過提高產業化水平,加快我區農業產業化步伐。

2.必須加快食品安全體系建設,培育一批符合國際市場標準的農產品品牌。

這次考察澳洲、紐西蘭比較深受啟發的就是農產品要想進入國際市場必須符合國際市場的安全衛生標準,包括生產基地的標準和成品標準。達到了標準就拿到了進入市場的通行證。我們要學習借鑑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加快安全食品生產體系建設。

3.轉變政府職能,服務於出口創匯農業企業

在考察中我們體會到,要發展創匯農業,讓我區農產品真正進入國際市場,在當前農業企業還不強大的情況下,靠農民或企業單槍匹馬,沒有政府扶持幫助,顯然還要有較長的過程。企業需要政府在農產品的整體宣傳上,信息服務上、進關標準建設上給予大力的幫助和支持。

4.值得學習借鑑澳洲農業利用再生水的政策與經驗

澳大利亞城市污水處理後農業再利用的政策與辦法值得我們學習借鑑。他們的具體做法是:政府負責鋪設主管線、建蓄水池、電力增容,每30公頃補貼400澳元,支管線和提灌設備由農場主自負,15年不收水費,維修費各自負責,而且主管道施工期間影響農場種植政府還給予補償。政府與農場實行契約管理,在農場申請建設前要交保證金,完工使用後如數退還。我區城鎮化建設發展很快,城市污水處理是個大難題,如果我們的城市污水處理能夠象澳大利亞那樣做得好,那可是一件利國利民、造福子孫的大好事。

這次考察活動時間短,收穫多,考察團成員表示,回國後要積極消化學習和考察的成果,乘勢而上,努力工作,為開創農業和農村工作新局面做出新的貢獻。

赴澳洲考察代表團成員名單

曾凡林 廣西農業信息中心書記、副主 任 

陳國祿 梧州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

黃鎮良 梧州市財政局副 局 長

謝文浩 梧州市財政局科 長 

覃柱材 梧州市農業局局長

魏德功 梧州現代農業實驗區副主任

黃世康 岑溪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楊立堅 岑溪市農業局局長

陳金乾 蒼梧縣農業局局長

胡振釗 中共藤縣會員會副書記 

黃保緒 藤縣農業局局長

劉東慶 貴港市農業局局長

李水恆 貴港市港北委員會區委副書記 

盧紹全 貴港市港北區農業局局長、黨組書記

余偉紅 桂平市農業局局長 

陳蓓 廣西經濟對外交流中心翻譯

赴澳大利亞機械化旱作節水農業考察報告範文
加快經濟發展,建設文明家園——赴澳大利亞、紐西蘭考察報告
建設部赴澳大利亞、紐西蘭建築市場準入制度和建造師執業資格制度考察報告
赴澳大利亞、紐西蘭註冊執業制度考察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