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考察報告4篇

為學習和了解浙江發展的經驗,更新觀念,轉換腦筋,抓住西部大開發和“兩站”建設的機遇,實現昭通跨越式發展。10月11日至10月19日,由市委王書記、市政府曹副市長帶隊,有市直相關部門及十一縣區主要領導參加的一行20餘人赴浙江學習考察。通過這次考察學習,對浙江幾個市的發展有了一些初淺的認識,實際領會了他們在發展中政策的開放與靈活,人的聰慧與自強,幹部敢創新、善創新的精神,進一步深化了對我們黨提出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重要性的認識,堅定了依託溪洛渡電站建設,加快永善社會經濟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一、考察學習的基本情況

這次學習考察了浙江杭州、紹興、諸暨、義烏、溫州。我從接到參加考察的通知後,自己就把重點定位在溫州。在一些資料上曾看到改革開放20多年來形成了影響中國發展的“三個模式”,即“溫州模式”、“深圳模式”、“蘇南模式”。因此,有幸參加由市委主要領導帶隊的考察組,到了三大模式之一的“溫州模式”的發源地,理應花更多的精力作一些深層次的學習與了解。從杭州到溫州沿途聽取了所到地方黨委或政府的情況介紹,同時參觀了杭州的娃哈哈集團,紹興的袍江工業區,環城河整治,喜臨門集團,諸暨的服裝業、五金業、大唐襪業,中國珍珠之鄉,義烏的大市場,溫州的正泰集團及柳市電器、永中閥門、市區服裝、打火機、鞋革等生產基地和市場。一路走、一路聽、一路看、一路思考,啟迪最深的還是溫州。據介紹,20多年前溫州“三少一差”突出:一是國家投資少;二是人均耕地少(0.4畝);三是資源少,交通條件差,在沿海地區發展也是較為滯後的。20多年後的今天,溫州發展了,崛起了,創造了溫州模式,成為全國發展的領路典型之一。那么,是什麼原因使溫州的發展如此之快呢?靠的就是溫州人崇尚的精神,即“自主改革,自擔風險,自我發展,自強不息”;靠的就是溫州精神,即白手起家、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自主精神,闖蕩天下、四海為家的開拓精神,放手創新、善於創新的創造精神。

二、學習考察的主要收穫

這次學習考察把聚焦點集中在溫州,主要帶著三個問題去尋求解答:一是溫州經濟的特點;二是通過學習考察主要有什麼啟示;三是應該學習“溫州模式”的什麼基本精神。

(一)溫州區域經濟的主要特點

通過學習與了解,我自己對溫州經濟是這樣認識的:在經濟發展的主體上,如投資主體、經營主體、生產主體和承擔風險的主體是千家萬戶,而不是依靠少數人;在產品的銷售方式上,市場建在國外、國內,在全國設立了成千上萬的溫州城、溫州街、溫州店和溫州專櫃進行銷售;在發展經濟的活動方式上,不是單守在家門口辦企業和做生意,而是走南闖北,四海為家,把生意做到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在生產力的分布方式上,不是把生產力分散在一個個山溝里,而是集中在建制鎮,把經濟建設與城鎮的發展結合起來等等。其特點主要表現在:

一是溫州的區域經濟是以民營企業作為主要增長點的經濟。為了養家餬口,具有傳統流動和經商意識的溫州人開始三五成群走出去。70年代中後期已有十萬供銷大軍大踏步走向全國;82年當地民營企業“八大王”入獄,民營企業發展受到挫折;84年“八大王”平反,溫州迎來了民營企業的發展春天,幹部民眾放開手腳,投入了商品經濟的滾滾洪流,開始走上了以“小商品、大市場,小規模、大協作,小機器、大動力,小能人,大氣魄”為主要特徵的治窮致富、發展商品經濟的新路子。溫州的民營企業就是以起初的“人無我有”(即放手發展個體私營、家庭工業),經過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的“人有我轉”(即發展股份合作制),發展到現在的“人轉我好”階段,標誌著溫州民營經濟邁上現代企業制度。目前,個體私營企業、股份合作企業,以自然人投資為主的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這些被稱為“民營經濟”的企業的數量和產值均占全市90%以上,基本形成了“企業優勝劣汰,經營者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技術不斷創新”的靈活的經營管理機制。民營經濟在溫州正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溫州國民經濟的骨幹力量,經濟發展最有活力的部分,拓展市場的開路先鋒,社會就業的主要載體。

二是溫州區域經濟是以市場機製作為運行基礎的經濟。多年來,溫州堅持市場取向改革,在不斷發展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形成了市場體系完整性,市場競爭特色性,市場發展動態性,市場規模效益群體性,市場機製作用滲透性等自身特點和優勢。特別是商品市場“在發展中有變化,在變化中有新發展”。由過去企業依賴專業市場推銷產品為主轉向專業市場和企業直接推銷並舉;由過去有形市場為主轉向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並舉;由過去內銷為主轉向內銷外銷並舉。走遍全國的200萬溫州人,一邊掙錢,一邊傳播著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的意識和本領。他們在依靠勤勞苦幹逐漸富裕起來的同時,影響和帶動更多的當地人走向勤勞致富之路,除了帶動平原城鎮人員務工發展二、三產業,也間接地帶動了溫州本地農村勞動力的梯次轉移。實現了平原種田的外出做工,山上苦熬的下平原種田。

三是溫州區域經濟是典型的區域性規模經濟。溫州經濟以市場為導向,通過社會化分工和專業化合作,把分散的中小規模為主的企業連線起來,形成了塊狀經濟。服裝、打火機、鞋革等都形成了相當規模的生產、銷售基地。區域性規模企業群體、區域性規模生產基地、區域性規模品牌效應、區域性規模市場體系,產生了區域性規模效應,使溫州民營企業不僅有“小”的活力,同時形成“大”的實力,具有很強的市場適應性和較強的競爭力。

四是溫州區域經濟是以人為本的經濟。溫州的成功,第一是靠黨的改革開放的路線和政策;第二是溫州人窮則思變;第三是溫州有一種獨特的文化底蘊。這種文化底蘊,興起於北宋,形成於南宋的永嘉學派,它的代表人楊葉適,他們提出了一個事功學說,主張惠工通商,這種文化底蘊就影響了一代一代的溫州人。在發展市場經濟的今天,物化在溫州人的身上,表現為人人都想當老闆,形成了敢為人先,特別能創業的精神。正是因為擁有這種精神,來自千家萬戶的溫州人,跑遍千山萬水,說盡千言萬語,用了千方百計,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掙了千金萬銀。也正因為有了這種精神,溫州人“不找市長找市場”,全力發展商品經濟。就連下崗職工也是個個奮勇,人人爭先,“不找市長找市場、不言下崗言轉崗”,自己想辦法解決自己的問題。因此,溫州的企業是我要乾,而不是人家要我乾,所以是主動的。它有一種內在的衝動,也就是溫州企業建立了內在的動力機制。

(三)學習考察的主要啟示

啟示之一:“溫州模式”的可貴之點在於:溫州人有很強的致富欲望和創業精神,人們不安於現狀,不墨守成規,不滿足於貧苦的生活。為了追求財富,追求更富裕的生活,人們十分勤勞,善於學習,甘於吃苦,敢於冒險,勇於進取,無論到哪裡都能紮根,生存發展。而我們這些地方,在歷史上就沒受到過或很少受到過市場經濟的洗禮,農業文化根深蒂固,計畫經濟的秩序又成為不可逾越的陳規,人們在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生活態度等方面與溫州人相差甚大,甚至截然相反。溫州人不遠千里到那裡開發廊、辦服裝店,甚至擺修鞋攤,在那裡發現賺錢的機會,而當地人卻對眼前的機會視而不見,或者雖然看到了,卻不屑於乾、不願意乾,或者不會幹而又不去學。學習溫州,首先要學習和培育市場經濟的文化,學習溫州人的創業精神。

啟示之二:從溫州經驗看,要發展民營經濟,最重要的要為民營經濟的發展創造適宜的寬鬆環境,讓人們自己去闖、去創業、去克服困難、去承擔風險。只有這樣才能培育出市場經濟的文化。要知道,在溫州發展民營經濟之初來自各方壓力很大,也做過一些不利民營經濟發展的事。例如,把最早創業的“八大王“投入了監獄,也多批次派幹部到溫州“滅火”等等。那時,在異常困難的條件下,政府不可能給民營經濟以優惠政策,但政府的支持和保護卻為民營經濟的發展創造了必要的環境,民營經濟的火越燒越旺。而在我們這些地方,決策層儘管千呼萬喚大力發展民營經濟,但在相當一個層面的部門或幹部管得太多,不放手;或者是步步設卡,處處干預;或者是把民營經濟當作“唐僧肉”,各個部門都要去“吃”一口,這是其一;其二是面對招商引資,高喊開放開發,歡迎你來投資,但是不主動出擊,而是坐等上門。後來又覺得人家是來賺錢的,心理不平衡。所以,可以對你熱情,也可以不熱情,吃、拿、卡要隨之產生。學習溫州,就是一定不要怕“肥水流進外人田”,特別是不要怕別人賺錢。

啟示之三: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溫州在乾某件事情,不是看有沒有檔案,也不看別人做過沒有,只看實踐中需不需要,實踐中能不能做得通。只要實踐中需要的而且又能做通的,他們都會千方百計地去做,有檔案的照執行,沒有檔案的創造檔案,實踐與檔案有牴觸的,繞道走,真正堅持實事求是,勇於實踐“三個代表”和認真落實發展是硬道理。如農民手裡有錢卻沒有城鎮戶口,進不了城,他們就集資建農民城,從異地回溫州沒航班就包機,自己開闢航線,異地商場不上溫州貨,自己就租櫃檯賣自己的貨;分散的家庭經濟規模被列為私有制的樣板,他們就創造了股份制,既解決規模小的問題,又戴上了公有制的帽子。這個思維的特點是:不是從教條出發,而是從實際出發;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不管什麼事情,不管你旁人怎么講,我都要試試看。試不成拉倒,試成了就要千方百計地堅持下去。而我們這些地方由於受落後的官本位的影響,不少人的思維的特點是唯實的少,唯書、唯上的多,做官講保險,責任找落腳點,講話發言講安全感,導致敢闖的難闖、想試的難試……

(四)應該學習的基本精神

1、溫州人淡漠於意識形態之爭和熱衷於物質利益的追求,乃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生生不息的推動力量。這種力量所帶來的不僅僅是物質繁榮,也是整個現代文明的進步。溫州人勇於承認自己的追求物質的動機,這比他們已經取得的那些物質成果更加重要。只要尊重、鼓勵、保護廣大民眾的強烈的致富欲望和堅忍不拔的創業精神,民眾自己會找到致富之路。

2、溫州人的基本精神還在於:為了致富、為了創業,要不斷追求、不斷開拓、不斷前進,永不滿足。由於傳統的影響,我們這些地方的人們往往安於現狀,很容易滿足,日子過得好一點,就“小富即安”,不想再幹了,沉溺於搓麻將,上飯館。

3、溫州人的基本精神還在於:為了致富,人們異常勤勞,敢於冒風險,工作不挑撿,努力學習本領,善於適應環境,即使極端偏遠、極端艱苦的地方,都有溫州人在奮鬥,在創業。但我們這些地方卻不一樣,人們也想生活過得好,但又圖舒服,甚至寧願失業也不願乾那些“苦累”之活,甘願在當地受窮也不願到外面去闖蕩,尋找發展的機會。

4、溫州人的基本精神還在於:講雙贏重誠信,溫州人做生意,既彼此競爭,又較為團結互助,不是想你吃掉我、我吃掉你,而是你好、我也好,共生且共榮。所以溫州的所有制結構是多元的,經營主體是多元的,它的市場也是多元的,東方不亮西方亮。因此,溫州的靈魂是創新,商業文明的核心是誠信,經濟格局的特點是靈活,可持續發展的優勢是多元。

三、圍繞大電站,推進產業布局大調整,實現縣域經濟大發展

溪洛渡電站建設的機遇已來臨,如何實現服務與發展共贏,在支援溪洛渡電站建設的前提下,如何使移民民眾的利益得到合情合理的解決。為此,重點思考了三個問題:一是要轉變觀念,創造性地做好移民工作;二是要加大、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實現農民增收,把產業做強做大;三是強化城市建設與管理,做大城市容量,做美城市環境。當前,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深化認識,轉變觀念,創造性地做好移民工作

征地移民工作是當前的焦點、難點。自今年四月孟連協定簽定後,在施工區發生了大規模的、多批次的移民民眾上訪,遊行、張貼小報、辱罵幹部、圍攻深入移民區做工作的工作組。針對這些問題,縣委政府先後召開幹部大會、移民親屬機關幹部座談會、老幹部會等各類會議,多次從鄉鎮及機關抽調200多名幹部堅持長達四個多月的工作;還組織了老幹部代表、移民代表到孟連考察。經過多方面的思想發動,貼近民眾,交心談心,移民民眾由牴觸到理解、到配合進行實物指標複查。9月18日開始歷時兩個半月,全面完成了施工區移民的實物指標現場調查工作,現正進行歸類,分析、利用。當前,重點是爭取政策、組織內外遷。在移民政策的爭取過程中,我認為有幾個問題值得深思:一是移民搬遷的宗旨“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任何時候都必須牢記;二是土地是強國富民、安天下的大事,移民沒有能養家餬口的基本土地,將產生長期的不穩定;三是移民工作的艱巨性、複雜性、歷史性、長期性、社會性、民眾性、國際性,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眼光來把握;四是面對電站建設,地方政府的工作重心應該是在業主與移民利益分配上找到最佳結合點。既要積極而為,大力支持,又要維護移民的應得利益。五是在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上,應學習溫州敢創新、善創新的精神,現有標準是十幾年前制定的,要結合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移民工作能否順利進行,關鍵在政策的合情、合理、科學,老百姓最講實惠,施工區移民已為電站建設作出了犧牲,應得利益兌不了現,既搬不出,也穩不住。縣委、政府有決心和信心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懇請得到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

(二) 立足資源優勢,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

隨著溪洛渡電站籌建工作進展加快,給永善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給永善的“支持與服務”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要根據溪洛渡電站建設需要和目前的消費水平、消費習慣、健康需求和消費趨勢,結合資源優勢,從資源、市場、時空綜合考慮,重點抓好有市場、有特色、效益好的產業群體,提升產業品位,使產業結構調出規模,調出“亮點”,調出“賣點”,迅速把產業做強做大,做出特色。在機制上要堅持政策帶動、龍頭企業和行銷大戶帶動、項目帶動、科技示範帶動及專業村、專業戶帶動戰略,培植一批種植、養殖示範大戶和龍頭企業,走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種養銷相結合的發展道路,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堅持江邊、高二半山、高寒山區分類指導,分層發展的原則。

在高寒冷涼地區,突出以經營管理體制創新、技術創新為動力,發展養殖業為主,努力解決民眾的溫飽問題;大力發展羊、肉牛,依託“雲南半細毛羊”品種資源優勢,在馬楠、茂林、伍寨、碼口等鄉(鎮)建設半細毛羊擴繁基地;大力推廣“公司+農戶”和“借母還兒、產子分成”的成功經驗;減少高寒冷涼片區生豬飼養比例,減輕人畜爭糧、爭地壓力;種植業中,以優質脫毒洋芋為主,其它作物為輔。在二半山區,以發展糧食作物、生豬為主,解決民眾致富的問題。在江邊河谷地區,以發展規模化經濟作物、經濟林果為主,解決民眾率先奔小康的問題。

圍繞建設“沿江百里綠色產業經濟帶”,抓好“三群兩基”建設。

——發展壯大以生豬、家禽、牛、羊為主的畜牧產業群。二半山以生豬、家禽為主,適當發展廄養山羊、肉牛,充分利用二半山糧產豐富,桔桿數量大的優勢,大力普及生化、氨化飼料,科學飼養,最大限度地提高出欄率和商品率,與高寒山區羊、肉牛合力形成畜牧產業群。同時,扶持發展肉製品加工企業,帶動產業群的發展。

——發展壯大以魔芋、砂仁為主的經濟作物產業群。把魔芋、砂仁發展成為經濟作物中的龍頭產業,用以帶動油菜籽等作物的發展。充分發揮“金江魔芋”、“金江砂仁”的優質品牌效應,擴大魔芋種植面積、鞏固砂仁面積,提高產量和品質,強化系列產品的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增加財源,達到富民、壯鄉、強縣的目標。

——發展壯大以花椒、臍橙為主的經濟林果產業群。以江邊乾熱河谷地區為主,充分利用沿江自然資源,以金江花椒、紅桔、臍橙的品牌效應,做大做強優質金江花椒和以臍橙為主的水果產業,在規模和加工上大做文章,採取優惠政策,扶持發展1—2戶龍頭企業,提高附加值。帶動核桃、板粟、白蠟蟲等產業以及二半山區的速生豐產林的發展,走可持續發展路子,從而達到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有機結合。

——培植蔬菜基地。隨著溪洛渡電站籌建工作的進一步拓展,施工隊伍和外地商人陸續進入縣城,蔬菜、肉食等食物供應問題已成為迫切而急需解決的首要問題。分兩期規劃建設4萬畝蔬菜基地,年提供商品蔬菜8萬噸。

——優質糧基地建設。以二半山區為主,增加投入,提高科技含量,最佳化糧食品種結構,以優質大米和優質玉米為主,其它雜糧為輔,狠抓農技措施推廣,努力提高單產,增加複種指數,使有限的耕地發揮出更大的效益。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在具體措施上,一是轉變觀念,以增加農民收入為出發點,樹立“競爭農業”新理念。進一步深化對縣情、鄉情鎮情的認識,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退耕還林結合起來,與農業基本建設結合起來,與扶貧開發結合起來,與推廣農業科技結合起來,抓好優勢農產品的布局,培植優勢產業,發展特色經濟。二是遵循市場導向原則、因地制宜原則、農民自願原則、生態平衡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優勢產業向自然優勢區域集中布局的原則、重點突破原則、擇優發展原則、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植原則、科技先導原則、龍頭企業和能人帶動原則。三是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抓好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發展壯大特色農產品基地,解決好培植優勢產業,發展特色經濟的問題。四是扶龍頭、建協會、親能人,解決好生產與市場的聯接。解決好龍頭連市場、龍頭建基地、基地帶農戶的問題。建立農業專業協會、大力發展專業合作組織,加強農業產業化經營主體的自我服務。大力扶持行銷大戶,培育和壯大農村經紀人隊伍。五是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六是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搞好服務,齊抓共管,形成合力。建立健全目標責任制,層層落實責任,使每一個支柱產業,從規劃布局、基地建設、品種引試、技術培訓、生產加工到市場行銷等各個環節,都有人才、有措施,環環抓緊抓實,確保產業結構調整取得實效。七是抓好小城鎮建設和勞務輸出。把小城鎮建設與農業產業化和非公經濟的發展結合起來,與農村服務業結合起來,與開發利用地方優勢資源、發展地方特色經濟、培育壯大支柱產業結合起來,努力實現二、三產業向城鎮集中,為農村富裕勞動力的轉移和農民增收開闢更廣闊的空間。八是講文明,樹新風,為建設小康社會創造良好的軟環境。解決好文明言行、環境衛生、服務質量,特別是農村、集鎮婚喪嫁娶中大操大辦、講排場、鋪張浪費等方面的問題,破除陋習,移風易俗,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提高農村文明程度。

(三)強化城市建設與管理,做大城市容量,做美城市景觀

為適應支持服務溪洛渡電站建設的需要,圍繞構建“山城、水電、園林、湖濱旅遊城市”的形象目標,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大力實施城鎮化發展戰略,堅持以人為本,突出特色,加大縣城擴容改造力度,強化市政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城市功能。

一是在規劃管理上,堅持以規劃為龍頭,嚴格按規劃確定的城市目標定位進行建設。已聘請重慶規劃設計院完成了縣城15平方公里總規和8平方公里建設性詳規。根據規劃,我縣將在縣城老城區的基礎上,加快發展北片城區,積極配合三峽公司建設好電站施工生活區,著手開發南片新區,通過溪洛渡大道、振興大街、民通路相連線,力爭在五至十年內形成一個完整的城市布局和體系。

二是在開發模式上,堅持按照“組團、連線、成片”的思路,實行組團式開發與連片式發展相結合。

三是在資金來源上,堅持以市場化運作為前提,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廣辟融資渠道,實行政府、企業和個人多元化的投融資體系,多渠道吸引外來投資商和本地民間資金參與市政基礎設施建設。

四是在土地的開發利用上,堅持把土地作為經營城市的一個重要方面,走以地生財、以財建城、以城招商的路子。對公益性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鼓勵性產業投資項目,實行協定出讓,規劃勘察成本、一級土地市場費、公共設施建設費完全由開發商承擔;對經營性用地,一律實行拍賣;享受和兌現優惠政策,實行“收支兩條線”,採取先征後扶持的辦法進行。

教務主任外出考察報告
外出考察報告(2) | 返回目錄

XX年7月xx日至xx日,xx縣xx教務主任培訓班的教務主任們在縣進修學校楊xx校長帶領下赴浙江xx市實驗國小進行為期3天的考察學習。考察過程中,我們聆聽了實驗國小駱xx校長、xx國小教育集團筧新校區的主任及杭州xx國小的領導的辦學思想和學校管理報告,使我深感震撼的是他們的教育思想中體現出來的“以人為本”的理念,已經滲透到他們工作的各個方面,從而使他們表現出了一種別樣的風采。尤其是xx國小的《激團隊潛能,促內涵發展》的報告讓我感受頗深。

一、常規教學落實

新校園的教學樓牆面上,印著一句話“讓每一粒種子都能蓬勃生長”。這句話的正是學校推行的大質量觀。他們以落實常規為原動力,堅守三種意識:強烈的責任意識——“決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教學管理的服務意識——“請讓我來幫助你”;充滿人文關懷的保障意識——“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學校的理解是,隨著社會發展和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要樹立“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教育觀,以大質量觀引領教師教育教學行為。概括起來,一是立足課堂,提高效率,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培養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二是轉變評價的觀念和手段,變單一評價為多元、發展地看待學生;三是提高綜合學科的教學效率和質量,實現學生全面發展。在學校牆面上,我們看到大批照片,反映出他們豐富的校園生活——夏衍主題文化成了校本教材,各種社團活動充分保證展示。在這樣的關愛下,學生會快樂地度過每一天。

教學管理上,他們以堅持三長管理:年級組長、教研組長、備課組長。以年級組每月匯報,學校每月給年級組考核,把每個年級組每個月做的事情打出等級,形成競爭機制,自然而然的教師變被動為主動。

二、以草根研訓為助推器

“草根”研訓,是一種自下而上的研訓,以解決教師需求為目的,說白了要對症下藥。“草根”研訓就是要通過有價值的問題引領,讓教師對教育、教學現象進行反思、研究、改進,提高教師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研究意識。從語文、數學到音樂、美術、勞技、品德、信息、體育,各學科、各年級段都有了老師自主研究的課題。學校構建了“一社一體四平台”新苗成長共同體:師徒結隊,崗前培訓,班級管理論壇,大家深入討論交流、學習小結,並做案例式、沙龍式研究等等。注重常態課堂教學研究,課堂教學診斷,新苗新秀展示活動。

為保證研訓高效落實,學校實施條塊結合的三線管理模式:教導處下設語文、數學、綜合三個教研大組,由教學副校長和兩位教導主任各分管一個大組,各組再分設6、7個備課組;修訂一系列保障制度,調整相關教師崗位職責,明確自身責任;同時,將骨幹教師、磨課小組和師徒結對組織等納入研訓網路。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激起了老師們探究和成長熱情,創建了“三次設計兩次打磨”的校本研修模式。

三、考察反思

反思我們自己的教育工作實際,我深感本校的發展和改革的責任與壓力。他們的成功,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借鑑,更多的是應引起我們的思考。

1、倡導現代化管理和個性化發展,從制度規範與人文環境兩個方面考慮,建立了一種可以引導教師自覺發展的長效機制和考核制度,形成和諧、進取的團隊氛圍。每位教師,尤其是班子成員要有積極的心態,正確對待工作和生活中的壓力,正確認識自己管理的工作的特點和類型,嚴格管理,真抓實幹。

2、給教師以精神支持,為教師提供專業引領

創造寬鬆的工作環境,形成良好的工作心態。學校一定要根據教師發展的需求,及時提供必要的高水平的專業引領。

總之,xx市實驗國小之行,使我們開闊了眼界,對優質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使我們學習到了教育管理的先進理念,對素質教育的本質有了更加明確的認識。相信在以後的工作中,會進一步加強對教育理論的研究和學習,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真正實現教師專業化發展、學生個性化發展、學校可持續性發展。

武昌區第八期中青幹部崗位培訓班外出考察報告
外出考察報告(3) | 返回目錄

武昌區第八期中青幹部崗位培訓班外出考察報告

二○○二年十二月六日我們武昌區第八期校長培訓班的部分學員在張校長、李主任的帶領下,乘車來到江岸區常青第一學校,進行了為期一天的外出考察。

常青第一學校位於常青花園小區內,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一個學校、兩種體制、三個校區,全面實行垂直管理,國小有寄宿部,中學有英語特色班,全校五十七個班,二千五百名學生,國小一到六年級三十八個班,一千七百人,國中一十九個班,八百人,教職工一百四十八人。

學校成立時間不長,只有一年半時間,他們在以下六個方面爭創示範:

一.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屬於國家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小校園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是以“三個方面”為指針,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把校園建設成文明、高雅的聖地,把青少年學生培養成個性健康

品德高尚,知識豐富,身體健康,行為文明的高素質的現代人。同時,向周圍、社區發生文傳播和輻射作用。

校園文化由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內容構成。蘇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學校提出過一個“要讓牆壁說話”的教育創舉,常青第一學校也提出讓牆壁說話,讓小草傳情的教育舉措。體育館、實驗室、道路、花園的樣式等等都經過精心設計,滲透著學校校長、教師們的教育理念,審美理想和生活的價值取向。

制度文化屬於校園文化的中間層次,雖然是見諸條文,直接作用於師生的日常學習與生活的東西,但它們實質上蘊涵管理者的一定的教育思想及其價值取向,是銜接觀念和行為中介。有什麼樣的教育追求和培養目標,就會制定出什麼樣的管理制度。如有班主任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指定班級無批評周制度,讓學生在寬鬆的環境中學習自己管理自己。隨著素質教育思想日漸成為主流,隨著教育民主的思想日漸深入教師的心中,常青第一學校把校規、校紀變得更富有人情味,更平易近人,更容易被學生接受。

校園精神文化屬於校園文化的深層部分,從直觀上不容易分辨,需要較長時間置身於校園生活才能體驗、分辨和認識到,具有一種隱蔽性。

二.儀器設備建設

教育教學儀器設備是學校開展教育活動的基本物質條件,它主要包括教室和實驗室設備、電化教育設備、圖書館設備、衛生保健設備、辦公及學校生活方面的設備等。常青第一學校裝備精良,設備配置現代化。如建立了語音室、微機房、多功能演示廳等。設備配置同時還注意了有利於學生的生長發育,如課桌椅的配備考慮當前我國青少年學生髮育提前、身高增長的趨勢,常青第一學校不僅抓設備配置,還抓設備的使用、維修及保管。為此制定諸如設備保管責任制度、設備使用借用制度、實驗室制度等,以確保件件設備的管理責任到人。同時,他們還對師生開展愛護公物、遵守設備使用制度的宣傳教育,真正做到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常青第一學校力創市辦學水平示範學校。 三、師資隊伍建設

常青第一學校師資隊伍年輕,充滿朝氣,充滿活力,平均年齡不足三十歲。教師專業理論素質及業務能力直接關係著教學質量的優劣。因此常青第一學校積極引進各級各類學科帶頭人,加大培養力度,儘快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增強辦學的實力。學校還積極採取措施,營造一種寬鬆的治學科研環境,加大投入,改善學校科研條件,使教師有時間、有精力、有條件做學問搞研究。尊重老師的創造性,對有發展的教師還給特殊政策,重點培養,使他們儘快脫穎而出。

常青第一學校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渠道來培養提高教師。

抓好教學研究活動,通過教研組,組織專題討論,組織教學觀摩和經驗交流,組織教師相互聽課,以長補短,相互提高。

邀請專家、學者作學術報告,邀請特級教師介紹教育、教學工作經驗,以擴大教師知識領域,開闊教師的眼界。

鼓勵教師參加本學科的專業研究會的學術活動,對發表了高質量的學術論文的教師予以獎勵。

組織教師系統自學,由教師根據自己的水平和需要,定內容、定時間、定進度,教研組督促檢查。

四、學校管理水平

學校管理學要研究的範圍大體有三個方面:一是管什麼,二是怎么管,三是誰來管。管什麼是管理內容問題,包括人員管理、財務管理、校產管理、工作管理、時間管理、信息管理等;怎么管是管理手段問題,包括管理體制(含領導體制)和機構、管理法規、管理原則方法和技術。誰來管涉及管理人員。以上稱為學校管理的基本要素。要想提高學校的管理水平,就要在這些方面下工夫。但是,學校管理的基本要素又受教育思想的支配,教育思想統帥著學校管理中的諸要素,因此,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是學校管理者治校的根本。那么,我們應該樹立那些正確的教育思想呢?(1)明確教育工作的服務方向,即“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服務”。(2)明確人才的規格、要求,即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有紀律、有獻身精神和科學精神,德、智、體全面發展。(3)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培養拔尖人才。(4)貫徹“三個面向”。在上述教育思想的指導下,還應有自己獨特的教育思想,才能辦出自己的特色。常青第一學校從學校的實際出發,在教育教學、學校管理等方面,根據自己敏銳的觀察,提出自己的見解 ,減少工作的失誤。學校由原來的分塊管理,缺乏時效性,到現在的垂直管理,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提高了學校的管理水平。

五、教育科研水平

教育科研是促進學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教育科研有助於認識教育教學規律,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育科研是建設高水平教師隊伍的必要手段。常青第一學校以人為本,科研先導,始終把源於教改、促進教改作為基本原則。該校的經驗是:(1)把教學科研納入辦學的常規之中,在學校發展計畫、年度計畫、學期工作要點中都明確提出相應要求。(2)專兼結合,聘請校外知名專家學者作為科研顧問,讓他們定期或不定期到校指導教育科研。(3)建立嚴格的立項審批、過程管理和結題鑑定制度。(4)激勵機制,對先進的教育科研人員進行表彰,樹立典型,學校也把教育科研成果作為教師職稱晉升的重要依據。

六、教學質量

學校是專門的教育機構,學校的職能是傳授文化科學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學校怎樣實現這個職能?主要是通過教學這條途徑,只有以教學為主,才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常青第一學校的教師對課堂教學作了改革嘗試,提出既要重視知識的傳授,又要重視能力的培養;既要重視課堂講授,又要大力開展課外活動和校外活動;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既要有統一要求,又要十分注意因材施教等觀點,並且在英語和信息技術兩方面抓特色,建立了校園網、校園電視台、電子備課室,力爭三年內創市級示範學校,五至八年創省級示範學校。

外出考察報告範本
外出考察報告(4) | 返回目錄

為了使學校擴建的規劃和設計更加科學,更加符合我校辦學實際規模和創辦國家級示範高中的需要,由公司領導帶隊,省設計院和太原理工大設計院派人參與一行六人外出考察。本次考察內容除學校建設規劃和設計這項主要內容外,還考察了外地名校的管理和現代信息技術教育的開展情況。考察中我們採用了訪、看、拍照(錄相)和索取資料等辦法,參觀考察了深圳、珠海特區,北京、重慶兩直轄市,以及江蘇的江陽,山西太原等七個城市的14所名校。

第一部分:所考察各校的特點

一、 深圳高級中學

1.概況

深圳高級中學創辦於1997年,公辦全寄宿學校。學校占地面積65667平方米,建築面積67000平方米。現有教學班46個,在校生2500人。專任教師200人,其中特級教師3人,高級85人,一級98人,本科以上學歷183人,平均年齡36歲。

2. 學校建築特色

(1) 學校建築莊重典雅,具有東方與西歐結合的風格。

(2) 建築群錯落有序,色調統一,現代文化濃郁。

(3) 教學區,辦公區,運動區,服務區劃科學合理。

(4) 學生宿舍帶有衛生間,安裝有空調。

(5) 大型建築中設定了圖書館和報告廳等公共設施,綠化面積達40%。

3. 校園網路建設投資大,達1200萬。各教室有多媒體教學設備,學生機房建設六個,教師備有筆記本電腦。

4. 辦學特色

(1)分層教學(a、b、c)。 (2)學生自律管理。

5、 借鑑之處

(1) 在建築設計上可以借鑑其東西結合的風格,以及建築功能區劃的思想(如報告廳連體設計)。

(2) 在辦學上可以借鑑其分層教學的做法。

二.深圳實驗學校

1. 概況

深圳實驗學校於1985年建校,集高中、國中、國小、幼稚園一體,分為四個部分的獨校園。xx年兼併一所民辦中學,現該部單辦高中。

2. 校園建築特色

整體一般,呈天井形兩進院落。但教學功能區劃合理,學校綠化面積達標,植物種類多,建有房頂植物園和陽台花卉。

3. 辦學特色

(1) 從管理者到教師在觀念上的轉變明顯。

(2) 隱形課程、壁畫、雕塑、講座。

(3) 固定活動。

10月份為教學開放周,邀請社會各界隨時來校聽課,同時為學校提出意見和建議等。

4. 借鑑之處

(1) 建築方面:浮雕(深圳高級中學也有)、植物園。

(2) 辦學方面:教育觀念的更新和轉變。

三. 珠海市第一中學高中部

1. 概況

珠海市第一中學占地300畝,現有教學班46個,在校生2500人,於1999年新建,由清華大學設計。總投資2億人民幣。

2. 建築特色

(1) 整體規劃科學合理,功能區劃符合現代示範高中的要求。

(2) 各年級的教學樓,學生宿舍樓單列。公用設施:圖書館、體育館、游泳池等一應俱全。

(3) 該校正在新建圖書館和大型體育館,在功能使用上更為超前。

(4) 運動場館,球類田徑分離。

3. 辦學特色

(1) 學校管理制度科學化、程式化。

(2) 教研教成果顯著(出版了多本教師教研成果著作)。外出考察報告範本

4. 現代信息技術

校園網路、教學監控系統、校園電視台和多媒體教學共投資xx萬元,屬國內一流。

5. 借鑑之處

(1) 建築方面:功能區劃,各功能區的連通,以及建築的外型和色調。

(2) 校園網路建設。

四.中山紀念中學

1. 概況

創建於1934年,由中山先生之子孫科創建。校園面積350畝,寄宿制學校,在校生3700人,教職工200多人。

2. 建築特色

主體建築群對稱排列,紅牆綠瓦,中軸線最高處為逸仙堂,左右兩側為慶齡堂、壽屏堂、鶴齡堂等,均以中山先生好友命名。近年竣工的科學館、體育館、游泳池、藝術樓與舊建築遙相呼應,整個校園鬱鬱蔥蔥。

3.辦學特色

建校60多年來,該校秉承中山先生“為國育人”的遺教,以培養高素質、高層次人才為宗旨,以“中山精神+現代素質”為辦學特色,九十年代以來,聯考升學率都在90%以上,被省教育廳譽為“低進高出,加工能力強”的學校,多次評為市級、省級、國家級模範學校。

4. 借鑑之處

(1) 建築古香古色與現代氣息的交融。深厚的文化底蘊。

(2)校園文化建設。

五、重慶一中

1、概況:1931年建校,占地220畝,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教職工400人,學生4000人。該校具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革命經歷。

2、建築特色:沿校園中軸線是空曠的廣場和體育場。教學樓、實驗樓、圖書館、體育館。學生宿舍和辦公樓在兩側而立,給人以視野開闊的感覺。

3、辦學特色:(1)教學成績好,每年升入重點院校的學生比例很大。(2)國際交流和聯合上取得喜人的成績,該校與美、英、法、韓、新加坡等國的一些知名中學都有友好往來。(3)“科技四小”活動成果顯著。

4、信息技術教育:投資1000餘萬元。每個教室都有多媒體教學設施,教師都有筆記本電腦,連通100兆寬頻。

5、借鑑之處:

(1)建築方面:廣場設計與建設,坡地的綠化,建築的排列。

(2)辦學方面:對外交流

六、重慶三中(重慶南開中學)

1、概況:重慶南開中學創辦於1936年,完全中學。現有教學班96個,學生5000人。該校創辦以來,共培養出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31人,省部級領導和將軍20多人,xx年升入清華大學學生49人,xx年升入這兩所大學的學生40人,是一所全國重點中學。

2、建築特色:中心地帶開闊,兩翼為教學樓、圖書館、藝術館、體育館和科學館,給人以空曠感覺。建校時間長,正在改造原有建築。

3、辦學特色:

(1) 辦學質量高。

(2) 教研教改工作卓見成效,形成了一支優秀的師資隊伍。

(3)形成深厚的校園文化。

5. 借鑑之處:

(1) 建築規劃要給人以醒目流暢之感。

(2)在校園文化建設上體現學校特色。(校史展覽館將該校風雨60年的奮鬥歷程縮濃該室)

七、江陽華士高中、華士實驗學校國際部

1. 概況

華士高中是江陽市華士鎮屬高中,該校占地100餘畝,投資1億多元,正在申報國家級示範高中。華士實驗學校國際部屬社會力量辦學,該校從幼稚園一直至高中,占地面積100餘畝。

2. 建築特色

這兩所學校在設計和建築風格上有相似之處。突出南方建築特色,曲線型建築多。呈井形狀,四廊相連,外觀美,特別是華士實驗學校國際部。其幼兒、國小、中學的建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教學功能。

3.借鑑之處

(1) 在設計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學生年齡特點和不同學段教學功能特徵。

(2)規劃中應考慮學生休閒之地(小公園)外出考察報告範本

八、南京師大(附中)

南京師大是南京大學城中建設最漂亮的一所學校,氣勢宏大,設計不俗,特點是能巧妙地利用地形特點,科學合理地安排建築,令人嘆服。其體育館、圖書館和廣場的設計都值得我的借鑑。另外,該校將生活、學習、運動化為幾個整體區域,給教學和學生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幾個區域與共用設施,如圖書館、體育中心等建築之間都有校內公車接送師生。

查看更多:
##縣黨政代表團外出考察工業經濟發展的考察報告
外出參觀考察報告樣本示例
教務主任外出考察報告
外出考察學習報告
外出考察報告範本
外出學習考察報告範文
黨政幹部外出學習發展先進經驗的考察報告
員工外出學習考察報告
高中校長外出考察報告例文
2024年上半年縣委讀書會上外出考察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