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日本考察報告4篇

赴日本豆類考察報告

根據農業部的派遣,應日本亞西亞農業技術交流協會的邀請,我們一行七人於1999年9月15-28日,對日本進行了豆類產銷和科研等方面的考察。先後考察了日本農林水產省農蠶園藝局旱作振興課和農業綜合研究所、日本豆類振興會、日本雜谷輸入協會、遠藤製餡株式會社,加商株式會社,以及北海道農業試驗場及其帶廣旱作研究所、什勝農業試驗場、農業體系株式會社等。通過這次考察,我們總的感覺到,在日本,豆類生產量很少,但消費需求很大,基本都是靠進口,大豆、綠豆、蠶豆、豌豆的年進口量大約在90%左右,紅小豆、芸豆的進口量約占一半。現將考察的情況及體會報告如下: 

一、豆類生產、進口及加工、銷售概況 

(一)生產 

1、面積、產量及區域分布 

日本是個島國,地形狹長,山地較多,耕地較少。1998年全國耕地面積為490.5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13.2%。其中,水田267.9萬公頃,旱地222.6萬公頃。旱地包括普通旱地、樹園地和牧草地,面積分別為120.6萬公頃,37.0萬公頃和65.0萬公頃。水田主要種植水稻,占75%(常年200萬公頃)。水稻由於近年來生產過剩,自1994年種植面積出現最高峰,達到221.2萬公頃以後,近幾年連續減少,1997年減到195.3萬公頃。普通旱地主要種植蔬菜、麥類和豆類,1997年分別為64.9萬公頃、26.6萬公頃和19.2萬公頃。近年來,日本的主要豆類生產情況詳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日本豆類生產總體上面積很小。 

日本豆類生產主要集中在北海道地區和秋田、青森、岩手等地,尤以北海道為最。其中,紅小豆集中在北海道的什勝地區。北海道地處北方,屬溫帶北部、亞寒帶東南部,年平均氣溫較低,為6-10℃,夏天溫度白天可超過30℃,但夜晚較涼,晝夜溫差大;降雨量較少,生產季節(5-10月份)降雨量500多毫米;日照時數1100小時左右;土壤較特殊,火山灰土占37%,重粘土占21%,泥炭土占8%。豆類4月下旬播種、9月底收穫。北海道豆類生產概況詳見表2: 

對照表1和表2,可以看出,北海道大豆面積、總產量分別占日本全國的14.9%和21.5%,小豆面積、總產量均占三分之二以上,芸豆面積、總產量各占90%左右。 

什勝地區是北海道地區農業生產基地,更是小豆的著名產區,面積和產量均超過北海道的三分之一。它生產的愛之英小豆(襟裳)更是享譽全日本。 

2、生產特點 

(1)政策扶持。比較明顯的是兩個方面,一是政府每年給生產大豆的農戶有一定資金補貼。補貼數額每年不一樣,視市場行情而定,市場行情差,則補貼多,最多的一年補貼300億日元。二是為提高農協收購農戶豆子的商品質量,農協購買豆子篩選機,政府撥款補貼三分之一;農協新建種子冷庫,政府也予以資金上的支持。 

(2)機械化水平高。在此方面,我們訪問了北海道帶廣市郊一戶家庭農場。農場主石橋一家使用農機耕種的情況,在日本有一定的代表性。他們一家三口人,耕種70公頃小麥、豆類,自己擁有拖拉機、聯合收割機、卡車、各種農具,從播種、除草、施肥、防治病蟲害到收穫、脫粒、乾燥都實行機械化操作。全年僅僱工3天,每天6人,主要工作是拔除機械難以拔去的株間雜草。農場年收入4500萬日元,折合45萬美元,扣除物資費用15萬美元,淨收入30萬美元,人均10萬美元。 

(3)注重品質。日本豆類單產水平不高,有關方面也不太重視提高單產,但很注重改進品質,諸如豆子性狀大小、顏色深淺、口味好壞等等。日本豆類加工企業一般喜愛豆子粒形大、顏色淺且均勻一致。其次是重視提高豆類的抗逆性,主要是抗冷害和防治病蟲害。重視抗冷害研究與日本主要農區北海道地處高緯度、無霜期較短、年平均氣溫低有關。再次是考慮豆類生產怎樣與機械化結合,即達到省工目的,同時又提高勞動生產力。 

(4)服務周到。日本農協從上到下自成體系,在豆類產銷方面也發揮著較大的作用。它得到政府支持,一方面負責給農戶提供種子和栽培技術,另一方面負責收購農民的產品。它收購農產品有量大、穩定、隨時都收的特點,不讓農戶出現農產品賣不出去的情況。農戶大多願意將農產品賣給農協,但現在也出現商社和公司爭購農產品,其價格略高於農協,因此,也有20%左右的豆子是售給商社和公司的。 

(二)進口 

日本豆類面積小,總產量不多,而需要量較大,每年須大量進口。加之世界豆類生產量較大,價格也不高,進口來源沒有問題,因此日本不會通過擴大本國豆類生產,來增強自給能力。 

日本年消費大豆500萬噸左右,自己生產僅14-16萬噸,進口480萬噸左右。大豆自產部分用來製作豆製品等副食品用,進口部分主要用於榨油,大豆油的自給率僅為4%左右。大豆進口主要是從美國和中國。過去是從中國進口多,現在是從美國進口多。從中國進口最多時,一年二、三百萬噸,現只有10-20萬噸;從美國進口由少量的增加到現在400萬噸左右。此外,還從東南亞國家進口一些,但數量不多。 

除大豆以外,需要進口的豆類還有小豆、芸豆、豌豆、蠶豆、綠豆等。據日本雜谷輸入協會介紹,烏拉圭世界貿易組織協定規定,日本每年進口除大豆外的雜豆,數量在12萬噸以內,按計畫內關稅;超過12萬噸,則超過部分要付兩倍關稅。因此,日本年進口雜豆一般不會超過12萬噸。具體進口情況以1998年為例介紹如下: 

小豆:日本年需要量10.5萬噸,自產7.76萬噸,缺口2.74萬噸,主要從中國陝西、山西、內蒙等地進口,數量為2.5萬噸,其餘部分從美國、阿根廷等國進口。另外,日本每年從中國進口4-5萬噸小豆餡。 

芸豆:日本年需要量9萬噸,自產2.5萬噸,缺口6.5萬噸,從美國進口1.6萬噸,中國陝西、內蒙等地1.4萬噸,其餘從緬甸、泰國等國進口。 

豌豆:日本需要量2.5萬噸,全部進口。因有庫存,僅進口1.9萬噸,主要從加拿大、英國進口,從中國進口僅0.05萬噸。 

蠶豆:日本需要量0.9萬噸,其中0.7萬噸從中國張家口等地進口。 

綠豆:日本需要量5萬噸左右,70%從中國進口。 

日本雜谷輸入協會是負責進口小豆、芸豆、豆、蠶豆等豆類的主要組織,成員由三晶實業株式會社、兼松株式會社、三井物產株式會社、佳友商事株式會社、加商株式會社、三菱商事株式會社等10多家公司組成。通過近幾年貿易,他們對中國豆子的看法是,日本實行市場經濟,商人追求最大利潤,因此,什麼地方豆子好,就從什麼地方進。中國向日本出口,有地理位置近的優勢,如果其它方面與別國差異不大,日本就會從中國進口豆子。問題是日本對豆子的商品質量要求很高,而中國向日本出口的豆子,質量往往達不到要求,且常出現冒充名牌、豆子內雜物多、契約信譽較差等情況。這些都影響到中國豆子出口信譽,進而影響到出口數量。日方希望中方在提高豆子質量,降低生產成本,督促有關公司信守契約上多做工作。這樣可提高中國豆子的出口競爭力,擴大向日本出口。 

(三)加工、銷售 

日本豆類加工品種豐富多彩。自產大豆做成各種豆製品,作居民的副食品,進口大豆主要用於榨油。小豆、芸豆主要用於作豆餡、豆汁飲料,也用來與其它食品混和加工成多種花色菜餚。綠豆主要是生芽後食用。 

日本豆類加工特點:一是機械化、自動化、規模化、集約化;二是品種多樣化;三是嚴格作業,清潔衛生;四是環保意識強。東京市郊遠藤製餡株式會社的生產情況能大體反映上述特點。工廠基本上實行機械化、自動化操作,人工主要是操作機械與檢查機械的運行情況,僅有少量人工從事一些輔助工作。工廠規模較大,有多條流水生產線。每天加工30-35噸豆餡、40噸左右的罐頭、飲料等其它產品。所有進口原料都要進入日本食品安全檢查體系,工廠每個車間,每條生產線,每道工序都有消毒清潔衛生設施。工廠每三個月要進行嚴格檢查,包括自來水、添加劑等在內的食品安全檢查。企業董事長遠藤說,食品進入市場,一旦發現一根頭髮絲,則工廠的食品再也無人要了,將會給企業造成很大的損失。工廠有專門污水處理設備,將會給企業造成很大的損失。工廠有專門污水處理設備,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水經處理後,直接排入下水道,不容許污染環境。 

目前,日本豆類碰到的難題是,近年來豆類消費有下降趨勢,主要原因是飲食品種越來越多,人們有廣泛挑選餘地,導致豆類消費比例下降。還有一個原因是社會活動節奏越來越快,夫妻都上班,沒有時間慢慢做豆食。為了扭轉這種消費下降趨勢,由各生產企業參加,成立了豆類振興會和豆類基金會,目的在於促進豆類事業,保持穩定供應與相關產業發展。近年來,他們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是大力宣傳,通過辦電視專題,發行宣傳材料,宣傳食用大豆的好處;每年還通過舉辦豆類做菜做麵包技術大賽,在東京等大中城市各大餐廳舉辦豆類菜餚展銷和進行民意測驗等多種形式來擴大豆子消費。同時,工作儘量做細,宣傳不僅面向家庭,而且與各餐廳合作,多做豆類菜餚;與學校營養師合作,多做豆類菜,讓孩子們多吃豆類食品;與企業合作,要求企業多生產豆子罐頭,以便居民方便食用。豆類振興會和豆類基金會的經費主要由各參與企業負擔。經費除用於各項工作開支外,還有部分用來支持有關豆類的科研單位和試驗場。科研單位、試驗場的主要經費由國家給,豆類基金會給的是一些具體的、比較細的項目,要求快出成果的項目。舉例來說,改進豆類品質、抗寒育種,這些大項目經費由國家給,而品種育種的方法研究可用基金會的錢。日本豆類振興會和豆類基金會是民間組織,因此都是沒有政府的資金投入。 

二、日本豆類科研與技術推廣 

(一)日本豆類科研基本情況 

日本的豆類科研主要集中在大豆、紅小豆、芸豆幾種。豆類研究機構設在產地,所以也集中在北海道地區。在北海道,豆類研究有三個單位,兩個是國立的,即:札幌的農林水產省北海道農業試驗場及其在帶廣的旱作研究所,還有一個是北海道立什勝農業試驗場。 

大豆是日本的主要豆類作物,也是日本消費量最大的豆類作物。日本政府對大豆研究非常重視,大豆的科研與管理直接由國家負責,大豆研究主要由日本農林水產省北海道農業試驗場負責。此外,在其他有關縣及大學還有不少人從事大豆科學研究。 

紅小豆、芸豆屬於雜豆類,國家不管,主要由地方政府負責。這類研究,除地方政府提供一定的經費外,全國豆類振興會、全國豆類基金會也是紅小豆、芸豆研究的經費資助單位,特別在雜豆品質、抗冷害、抗病和良種推廣等研究方面,得到日本豆類振興會和豆類基金會的資助最多。雜豆研究主要在北海道農業試驗場旱作研究所和什勝農業試驗場,進行紅小豆、芸豆研究,現有5個研究人員。除此之外,兵庫縣、京都府也有兩名兼職研究人員。 

日本豆類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品種資源、新品種選育、抗冷害(生理)和抗病研究及機械化生產。自從1933年遭受冷害後,培育抗寒性強的品種一直是日本豆類育種研究的主攻目標。為了提高豆類育種水平,選育出適於生產的優良品種,北海道三個科研單位都在政府和基金會的資助下,建立了人工氣候室。其中光照、溫度兩個控制室可以模擬各種氣候條件,對豆類資源、原代材料進行鑑定。他們利用這些設備和條件選育出許多抗寒性強的豆類品種和材料。 

(二)日本豆類研究主要成就 

1、大豆育種 

日本大豆育種主要是耐冷性育種,選育抗生育不良型冷害、障礙型冷害、遲延型冷害品種。目前育成並推廣的耐冷性品種有大粒白種臍、中粒褐種臍、大粒綠種皮和小粒白種臍。大豆新育成品種都要經過耐冷性鑑定、機械收穫適應性鑑定(裂莢特性)、抗抱襄線蟲病和矮化病鑑定,同時還要對加工品質及保存特性進行鑑定。只有這樣,才能選育出適於日本北部地區栽培,適於機械化收穫,符合食品加工需要的大豆新品種。 

2、紅小豆、芸豆育種 

日本紅小豆育種目標是選育耐冷性強、高產、優質、適於機械化收穫、抗或耐落葉病、莖疫病、萎蔫病品種。目前育成並推廣的新品種有襟裳紅小豆、大納言。芸豆育種目標除要求植株矮化,抗黃化病、炭疽病之外,其他基本與紅小豆相同。目前育成並推廣的主要有中粒的紅色品種“福勝”和中粒的白色品種“雪手亡’。日本的紅小豆資源最早來源於中國黑龍江,芸豆資源也是來源於中國。現在推廣的紅小豆品種,都具有中國東北紅小豆品種的特點,基本可以說,還是中國東北類型。 

紅小豆、芸豆品種的耐冷性鑑定分人工氣候室鑑定和冷溫地實地鑑定。冷溫地鑑定採用分期播種方法,使開花期處於低溫條件,檢驗品種對低溫的反應特點。抗病鑑定設有專門的病圃。 

3、雜豆類遺傳資源的保存、鑑定 

北海道立農業試驗場從世界各地收集雜豆資源。據介紹,他們目前保存的紅小豆品種資源約3000多份,芸豆資源約多份。紅小豆資源中,日本約占80%,韓國約占17%,中國(包括台灣)約占2%,美國等約占1.5%;芸豆資源中,日本約占20%,南美州約占28%,北美州約占9%,中美州約占13%,其它國家約占30%。他們除進行紅小豆、芸豆育種研究外,還進行品種資源保存、種子更新和各種特性鑑定,將育種與品種資源合為一體,這樣便於研究利用。 

4、豆類栽培研究 

日本的豆類栽培研究,主要是機械化的栽培管理。首先要求育種家選育適於機械化收穫的優良品種,如分枝少、株型緊湊、不炸莢、不易破損等。在此基礎上,還研究豆類機械播種、鋤草、噴撒農藥、收割、脫粒等技術。日本的豆類栽培研究不是單純的農學的栽培研究,而是農學與農機的機械化栽培管理研究,許多栽培技術,都是機械化操作。 

目前,正在研究一種個體(單株)追肥機械、即採用遙控、監測、計算機操作技術,在田間分辯出哪些植株缺肥,就及時追肥,這樣避免了肥料的浪費,以降低生產成本。據他們介紹可減少氮、磷肥用量。在肥料方面,主要推廣根瘤菌肥。施用根瘤菌肥可增產6%。不同品種之間,對根瘤菌肥的增產效果差別很大,而且根瘤菌肥在大豆、小豆上反應較慢,約需半個月時間才能看到效果,而在芸豆上則在很短時間內可以看到明顯的效果。 

5、豆類的消費研究 

豆類消費動向,是日本豆類振興會、豆類基金會非常關注的問題。因為近幾年隨著生活和食品的多樣化,豆類的消費量呈下降趨勢。如何促進豆類消費,成為一個重要研究課題。豆類振興會和豆類基金會,針對女性餐廳、飯館,辦了專門的豆類食品雜誌、廣告,並與電視台合辦了宣傳豆類食品的節目,向廣大婦女介紹各種豆類食品食用知識。同時組織一些名師名廚和加工廠家開發—些新的豆類食品,不斷滿足市場的需要。 

(三)日本豆類生產服務體系 

日本豆類生產的生產資料供應、產品銷售和技術服務基本上是通過農協進行的。農協的工作內容是: 

1、向農戶提供技術服務 

農協向農民提供優良品種,種子在賣給農民之前進行了藥劑拌種或拌根瘤菌肥,減少了農民自己拌種操作上的麻煩。所提供的種子質量高,農民比較放心。農協還根據豆類作物不同生長發育階段及時提供各種農業技術和生產物資,諸如化肥、農藥等。 

2、向農戶提供市場信息服務 

農協根據市場變化情況,向農民提供市場價格變化的動態,並指導農民進行種植結構調整,使農民根據市場需求組織生產。 

3、確定收購價格,確保產品全部收購 

農民生產的紅小豆等農產品由農協統—制定等級標準和收購。各收購點按農協制定的產量標準來評定農產品的等級和價格。農協經濟實力雄厚,無論農產品銷售暢滯如何,全部收購,即使虧損,也是由農協承擔,這樣就減輕了農民的風險。所以,日本農民非常信任農協,並理所當然地通過農協來使自己的產品進入市場。 

三、日本豆類生產及市場需求發展趨勢 

(一)豆類生產基本穩定 

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提供的資料分析,日本近年來耕地面積以每年1%的速度在減少。因為市場需求的多樣化,農民種植作物品種的可選擇性在增加,豆類播種面積不可能再擴大。從1996—1998年統計數看,豆類播種面積有升有降,但基本保持穩定,大豆播種面積有增加的趨勢,但芸豆播種面積有減少的趨勢。可見播種面積的變化主要是不同豆類之間的調整。 

日本豆類的單產近年來也基本穩定。一方面,日本人對食物的質量比較挑剔,所以在豆類工作上主要抓改進品質,而對單產高低不太重視。另一方面,日本的農業生產在土壤改良、平衡施肥、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已達到相當先進的水平,也就是說在單產方面比較穩定,農民對產量的高低也認為無所謂。有政府的農業補貼政策,有市場的調節作用,產量的增減不會影響農民的收入。 

因此,可以認為日本豆類生產在相當長一個時間內是基本穩定的。儘管從長遠看,受耕地面積減少趨勢的影響,播種面積不可避免的會下降,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單產的提高可以抵銷面積減少帶來的影響。 

(二)市場需求穩中有降 

日本人口的變化近十多年來一直保持穩定,目前已進入老年社會,因此可以排除人口增減對需求量的影響。 

在日本大量進口的豆類中,占很大比重的大豆主要用來榨油,這部分市場需求是比較穩定的。日本自產大豆和其它雜豆(包括進口的和本國生產的)主要用來做豆腐、豆餡等豆製品食物。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食品消費越來越多樣化,所以增加這類傳統豆製品的消費也十分困難。另一方面,豆制食品是日本傳統的食品,加工比較繁瑣,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更願意選擇方便快捷的食品製作方式,特別是年青人,對傳統的豆制食品喜歡的越來越少。綜合上述分析,日本的豆類市場穩中有降是可能的,但下降也不會太大。 

(三)新興豆類食品廣受重視 

日本人很重視食物的營養,特別是很重視植物蛋白、纖維素的營養作用。有的日本專家說,日本人把豆類食物放在與肉類食物同樣重要的位置。為了日本人的健康和身體素質的提高,日本有關方面在豆類生產、加工、市場開拓等方面非常重視。 

日本豆類振興會和日本豆類基金會對豆類的生產、科研、進口、加工、市場開拓等每一環節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如提供資金支持豆類科研,組織專家對出口國的豆類進行考察,特別是在開發豆類製品的新產品方面,取得了許多新成果,如已經上市的豆糕、豆餅、豆麵包,深受人們的歡迎。 

(四)豆類進口基本穩定 

從日本豆類生產和市場需求情況分析,豆類進口將基本保持穩定。 

1、大豆進口目前美國大豆占據了日本進口大豆的主要市場。美國大豆貨源穩定是主要因素。雖然美國大豆是轉基因產品,但日本目前沒有法律限制、只是要求在豆製品上注以標識,而用它榨油無人問津,所以日本進口美國大豆也比較穩定。隨著人們對轉基因大豆安全性的擔心不斷在增強,如果中國大豆在含油率、價格方面能勝過或接近美國。再加上有關方面嚴格執行契約,減少從美國進口,恢復增加從中國的大豆進口量是完全可能的。但是日本進口大豆總量不會有明顯增加。 

2、雜豆類進口日本雜豆生產量很少,中國在日本雜豆類進口中占有的份額約為40—50%,其中紅小豆占日本進口量的90%左右,芸豆占25%左右,蠶豆占90%左右,豌豆占7.5%左右。 

中國出口日本的雜豆以紅小豆為主。中國紅小豆,特別是內蒙古生產的紅小豆和傳統出口產品天津紅小豆,很受日本加工企業和進口商的歡迎。他們認為可與北海道什勝地區的紅小豆媲美,但什勝紅小豆產量太少,難以滿足市場的需要。所以,事實上在日本也把中國紅小豆用什勝紅小豆的品牌來加工、銷售。可見,中國雜豆類在日本市場是很有潛力的。 

四、體會與建議 

我國是豆類生產大國,無論是種植面積還是產量都位居世界各國前列,而且種類繁多。北方廣大早作區素有種植豆類的傳統和習慣,雜豆品種齊全、質量上乘。但近年來豆類同其它農產品一樣存在不同程度的賣難,比較效益下降,影響了農民種植的積極性,使生產起伏較大。通過這次對日本豆類生產、市場、科技等方面的考察,我們深深感到,我國豆類生產、科技、市場開發與日本相比,有優勢也有差距。豆類在日本被稱為傳統飲食文化。日本是豆類消費的主要國家之一。我們應當充分地利用與日本在地理和文化方面相近的優勢,努力恢復和提高我國豆類在日本市場的占有率。同時,在國內加大消費宣傳,積極開拓豆類市場。為此,特建議如下: 

1、在生產方面,要立足於根據不同自然條件,建立具有一定規模的各具特色的豆類生產基地,並逐步創建自己的產品牌子。長期以來,豆類生產同其它糧食生產一樣,以追求數量增長為主,從而導致:一是生產上存在很大盲目性,產量極不穩定,年際間變化較大;二是各類品種混種、混收、混貯,好品種不能形成好產品、好商品,缺乏市場競爭力。如東北的大豆,是當地的優勢產品,但種植品種多亂雜,沒有明顯的主栽品種和生產區域,好的品種不注重提純防雜,退化嚴重,產品市場競爭力差。其它雜豆也是如此。而日本儘管豆類生產規模遠不及我國,但十分注重基地建設並樹立自己的品牌。日本雜豆產區在北海道,在日本市場到處可見北海道“什勝”豆產品,牌子十分響亮,聞名全國。今後我們也應該依據不同生態區域建立穩定的、專業化的生產基地。不同作物、不同品種要有不同的基地,逐步壯大形成規模,構建一地一品的生產格局,並逐步樹立起自己的品牌。 

2、在外貿出口方面,要重契約、講信譽,不斷增強質量意識、品牌意識和守法意識。日本方面總的認為我國的豆類產品品質是不錯的,有的品種象天津紅、寶青紅小豆在日本知名度很高,但是由於我國收購、出口企業不重視產後分儲、精選、加工等環節,出口豆類中的雜質合量高,大小、色澤、形狀不一,商品性狀較差;另外日方意見較大的是我國有關企業契約履約差,豐年大量要求出口,欠年又不能保證貨源。這方面教訓很深刻,過去日本主要從我國進口大豆,前幾年我國豆類市場緊銷,價格較高,一些企業單方不履行契約,日本只好轉向美國市場,現在我們想出口,日方卻不要。紅小豆也是如此,象山西、陝西省出口的紅小豆,本來品質很好,可偏要打著天津紅的品牌,日方認為是冒牌經營,非常反感,影響了中國豆類產品的聲譽。因此,建議有關外貿出口企業要建立自己的基地和品牌,嚴格履行契約,樹立公司良好信譽,並在加工分級、恆溫冷藏、精選脫水等環節上多下功夫,逐步形成自己的優質品牌。同時,國家在外匯儲備不緊的情況下,要逐步取消對外貿經營企業在出口方面的優惠政策和特殊權利(我們在日本小商品市場上看到很多我國商品,其價格比在國內市場要便宜得多,這是很不正常的),徹底放開雜糧雜豆外貿經營權,實行國內外大市場平等競爭,優勝劣汰,避免因不平等競爭而導致自相壓價和不注重質量的短期貿易行為的發生。 

3、在消費方面,要大力開發豆類和豆類加工食品,不斷增加花色品種,擴大國內消費需求。豆類食品營養豐富,但我國開發豆類消費市場與日本差距較大。我國基本屬於原始消費類型,而日本近幾年為了振興豆類文化,不斷地推出各類以豆子為原料的食品。我們參觀的遠藤製餡株式會社,以加工豆餡為主,近幾年開發幾大類豆制食品,包括蛋糕、飲料、果凍等,豆餡的利用也很廣泛。他們大力宣傳豆子的營養作用,根據日本人生活節奏快的特點,推廣豆類方便食品,豆制罐頭,豆粉麵包,以及各式豆制炒菜,對小孩的配餐添加豆製品等。我們應當借鑑這些經驗,在鞏固豆類傳統飲食的基礎上,大力宣傳豆類食品的營養作用,加大對豆類食品的開發力度,不斷推出新式豆類製成品和豆類菜食譜,增加花色品種,滿足不同消費需求,擴大我國的豆類消費市場。 

4、在豆類科研和推廣方面,既要根據我國國情,注重提高單產的同時,更要特別重視改良品種、提高質量、降低成本等的研究與推廣。與日本相比,我國在豆類科研與推廣方面投入的科技力量明顯不足,日本在北海道分別建有國立和道立旱作農業試驗場,專門從事豆類育種、栽培、加工和機械化方面的研究,投入充足,現代化程度高,特別是在品種改良和機械化上更新換代快,成果顯著。而我國目前從事豆類科研的力量及投入少,而且極其分散,在豆類育種和栽培技術上難有突破、現有的優質品種防雜保純不夠,退化嚴重,機械化程度低,農民種豆基本沿襲著原始的粗放經營狀態。今後我們應有計畫地根據不同生態區域,在豆類主產區建設豆類研究示範中心,集育種、提純、栽培、植保、土肥、機械化於一體,切實加大豆類科技開發與機械化試驗示範工作,提高豆類科技貢獻率,力爭通過幾年努力,使我國的豆類生產邁上一個新的台階。 

5、要建立健全豆類生產經營、加工、銷售的社會化服務組織,提高豆類產業化程度,造成全社會關心、支持豆類生產的態勢。日本大豆生產管理以國家為主,而雜豆則以社會或企業為主,分別由豆類振興會和豆類基金會去抓。因此,建議在豆類主產區成立由生產、科研、經營、加工、消費者組成的豆類協會,先由國家給予一定支持,逐步過渡到企業和社會贊助,類似日本豆類振興會和基金會那樣,具體負責協調豆類生產、加工、貿易、消費等方面的組織協調工作。要鼓勵外貿企業、加工企業進入生產領域,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提高豆類生產、加工、經營的組織化程度和社會化服務水平。 

總體上看,發展豆類生產在我國有著巨大的潛力,應當成為我國特別是北方旱作區今後調整結構的重點之一。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樹立大糧食觀點,把豆類振興納入到糧食工作之中,不斷增加資金和科技投入,積極開發國內國際市場,大力引導國民的消費需求。各級農業部門要加強對豆類生產、加工、貯藏等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完善豆類生產、加工、經營等方面的質量標準,提高對豆類生產、加工、銷售等方面的信息收集和統計工作,健全豆類指導和服務組織,促進豆類生產向高產優質高效方面發展。 

日本農業考察報告
2024年日本考察報告(2) | 返回目錄

日本農業考察報告

應日本農林水產省的邀請,中國農業生產流通考察團一行6人,於2月19日至3月4日對日本農業進行了考察。考察團與日本農林水產省綜合食料局、生產局、糧食廳、統計情報部等部門就主要農產品產銷和貿易現狀、法律、政策及農業統計等進行座談,先後考察了北海道廳農政部、愛知縣廳農林水產部、農林水產省蔬菜茶葉試驗場(靜岡縣)及東京都中央批發市場大田市場、札幌市中央批發市場等。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日本農業生產及貿易

日本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側,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大島和約3900個小島組成的島國。國土總面積37.78平方公里,總人口1.252億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之一。日本農業屬典型的超小型農業結構,在分散、小規模農戶經營的基礎上,實現了農業現代化。

(一)農業生產狀況

日本糧食作物以稻穀為主,種植面積占耕地面積的一半,其次是小麥、馬鈴薯、豆類;經濟作物主要有水果、茶葉、蠶絲、甜菜、蔬菜等。

1.稻穀——稻穀總面積177萬公頃(其中水稻面積176.3萬公頃),比1999年減少1.8萬公頃,減幅1%;稻穀總產量949萬噸(其中水稻產量947.2萬噸,比1999年增加31.5萬噸,增產3%;水稻平均單產5370公斤/公頃,比1999年提高220公斤/公頃,增長4%。稻穀生產規模較小,經營規模相對較大的北海道,戶均經營規模在10公頃以下和10公頃以上各占總戶數的51%和49%,其它地區戶均3公頃以下和以上的分別占79%和21%。稻穀生產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機械插秧、收割、烘乾率分別達99.3%、88.9%和29.2%,水稻商品化育秧率為17.6%。70年代以來特別是90年代,日本實施農業結構調整計畫,主動調減稻穀面積,擴大小麥面積,稻穀生產出現了控制和調減總量、推廣優質品種、擴大經營規模等發展趨勢。

2.小麥——麥類作物播種面積23.7萬公頃,比上年增加7%,主要集中在北海道和都府縣,其中小麥面積18.3萬公頃;麥類總產量90.3萬噸,比上年增產14%,其中小麥產量68.8萬噸,比上年增產18%。隨著稻穀面積的調減,小麥面積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

3.大豆——大豆播種面積12.3萬公頃,比上年增加13%;大豆總產量23.5萬噸,比上年增長26%。

4.甜菜——甜菜播種面積6.95萬公頃,主要集中在北海道地區;甜菜總產量367.3萬噸,平均單產53.15噸/公頃。

5.水果——果樹總面積29萬公頃,總產量600萬噸。其中柑桔、蘋果面積占果樹總面積的22%和16%,產量占果品總產量的25%和15%。

6.茶葉——茶園總面積5.04萬公頃,茶葉總產量8.9萬噸。主要集中在靜岡和鹿爾島,茶園面積分別占全國總面積的41.7%和16%。靜岡茶葉生產規模較小,以生產玉露、末茶等高檔茶為主,鹿爾島茶葉生產規模較大,以生產普通煎茶為主。日本茶葉生產機械化水平較高,茶園管理基本採用小型機械,機械採茶面積占總面積的20%。

(二)農產品貿易狀況

由於日本農業資源特別是耕地緊缺,雖然農業現代化程度高,除大米基本自給外,多數農產品供不應求,外貿依存度很高,成為農產品進口大國。1999年日本農林水產品進口額620.67億美元,占外貿進口總額的20%,比1998年增7.2%;農林水產品出口額僅29.94億美元,只占外貿出口總額的0.7%。其中,農產品進口、出口額分別為359.74億美元和16.69億美元。農林水產品進口國主要是美國、中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1999年進口額分別占27.3%、10.9%、6.8%和6.4%,與1995年相比,從中國進口份額提高了2.7個百分點。

1.糧食——日本國內糧食自給率在40%左右,1999年頒布實施的《食品·農業·農村基本法》確定糧食自給率從40%提高到45%。1999年按照WTO協定,日本進口大米72萬噸,占國內總消費量的10%左右。進口大米分別來自美國(占48%)、泰國(占22%)、澳大利亞(占16%)、中國(占12%)、越南(占2%)。其它糧食品種如玉米、小麥、大豆等主要依靠進口。1999年進口玉米1660.6萬噸,進口額18.87億美元,平均到岸價格(CIF)113.44美元/噸,進口美國玉米占95.7%;1999年進口小麥597.3萬噸,進口額10.75億美元,平均到岸價180.27美元/噸,進口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小麥分別占55.5%、25.5%和19.0%,國內小麥自給率僅9%;1999年進口大豆488.4萬噸,進口額12億美元,平均到岸價245.35美元/噸,進口美國、巴西、加拿大、中國大豆分別占79%、12%、3%和3%,國內大豆自給率僅4%。

2.經濟作物產品——1999年日本國內生產食糖80萬噸,總需求量231萬噸,國內自給率35%,1999年進口食糖146萬噸;1999年進口新鮮蔬菜82.7萬噸,進口額9.3億美元,平均到岸價1123美元/噸,國內蔬菜自給率在80%左右。其中,進口中國、美國蔬菜分別占進口總量的33%和29%;1999年進口冷凍蔬菜68.95萬噸,進口額8.4億美元,平均到岸價1222美元/噸,從美國、中國進口量分別占46%和34%;國內茶葉總消費量13.5萬噸,1999年進口茶葉5萬噸,其中從中國進口綠茶1.2萬噸、烏龍茶2萬噸。水果國內自給率為50%左右,果汁基本依靠進口。

二、日本農業法規及政策

日本是一個發達的工業國家,農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僅為2%,但國家財政農業預算約占預算總額的5%-7%。日本農林水產省預算屬“黃箱政策”的農產品價格補貼高達3兆日元(263.8億美元),屬“綠箱政策”的財政支出2.633兆日元(231.5億美元)。日本的農業法律政策總體上建立在國家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基礎之上。

(一)日本《食品·農業·農村基本法》的基本內容

1999年7月日本國會頒布了新的《食品·農業·農村基本法》(以下簡稱《新基本法》),廢止了1961年制訂的《農業基本法》。《新基本法》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強調確保國內糧食安全,努力提高糧食和食品的自給率;二是強調農業和農村的多功能性,加強對農業的支持與保護;三是強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農業的生態、環保和文化等功能;四是強調振興農村經濟,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二)日本農業應對WTO所採取的政策措施

日本長期以來以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為理由,採取如進口數量限額、高關稅和技術性貿易壁壘等多種措施控制進口的增長。在烏拉圭回合談判以來,特別是新一輪WTO多邊貿易談判以來,日本政府也認識到開放市場是大勢所趨,並著手調整國內政策。

1.在市場準入方面,日本政策已承諾將除大米以外的所有涉及農產品的非關稅措施加以關稅化,並在此基礎上進行關稅減讓。但由於日本的主要農產品關稅率很高,完成關稅減讓後進口產品仍難以與其國內產品競爭。如1999年4月實行大米進口關稅化,將關稅確定為350日元/公斤,在這一高關稅水平下,進口米價格相當或略高國產米。

2.在國內支持方面,日本不會削減支持力度,但支持方式將根據WTO規則發生變化。屬黃箱類的支持政策將減少,綠箱政策的支持將增加。《新基本法》在宗旨、糧食政策、農業政策、農村建設等方面做了重要的修正,但對農業的支持將繼續保持在較高水平。為達到保護日本國農業和農民利益的目的,在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中,日本以農業的多功能性為理論依據,繼續強調政府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

3.在農產品出口關稅方面,日本一方面通過關稅來控制某些農產品對國內的衝擊,另一方面對嚴重依賴進口的農產品(如糧食)要求確立出口禁止、限制措施的出口徵稅化。目的是使出口國的行為不會威脅到日本國的糧食安全,提高貿易的穩定性和預見性,使日本有穩定的進口糧食渠道。

4.在衛生和動植物檢疫方面,日本在逐步實施符合WTO規則措施的同時,與其它高收入國家相類似,將實行極為嚴格的進口食品質量檢驗制度,我國的多數農產品難以通過低價競爭方式打入日本市場。日本實行的檢驗制度和商品質量標準對農產品具有非常強的限制性。如進口新鮮農產品面臨檢疫、海外生產基地視察、非檢疫性害蟲的接受程度等多種障礙。

5.調整種植結構和品質結構,提高本國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在結構調整上,日本重點是適當減少相對過剩的水稻種植面積,增大豆和小麥種植面積,主要是通過補貼政策來調整。在品質結構調整上,主要通過價格機制來促進優質農產品的生產,優質品種和普通品種在市場價格上差異很大。

(三)日本主要農產品價格支持政策

由於日本農業資源特緊缺,農戶生產經營規模小,農業勞動力價格高,雖然農業現代化、社會化服務水平高,但國內農產品價格普遍高於國際市場價格。為了保護農民的利益,促進農業持續穩定發展,日本政府一直採取對農業的高額補貼政策,對不同農產品採取有針對性的價格支持政策。

1.稻穀價格支持政策

1996年開始日本放開國內大米市場,除政府“定購米”外,其它大米實行自由流通。政府每年按農戶稻穀生產面積向農戶定購大米150萬噸(約占國內大米年消費量的15%)作為國家儲備米,由政府按大米生產平均成本確定定購價,一般定購價低於市場價格。如大米定購價12587日元/50公斤(110.7美元/50公斤),比同期市場均價低12%。

農戶自主參加稻穀生產調整計畫,按國家計畫進行稻穀生產。政府與農戶共同出資建立稻作安定補助基金,對大米生產進行價格補貼。政府按前3年大米市場平均價確定基準價格。補助基金由兩部分構成,一是自由參加的農戶按上年大米產量、基準價格的2%交納基金;二是政府財政按農戶交納基金的3倍出資。政府通過農協動用補助基金對大米生產價格與基準價格(大米基準價14304日元/50公斤,相當於125美元/50公斤)之間的差價,直接給農戶提供全額補助。如果實際補助金超過補助基金,由政府向銀行貸款解決。

2.小麥價格支持政策

為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計畫,壓縮稻穀生產,促進小麥生產,日本政府對小麥生產採取高額價格補貼政策。政府按照前3年小麥平均生產價格(生產成本+利潤)和物價指數確定政府收購小麥的價格(基準價格)。對政府收購價(基準價格)與進口小麥市場價格(進口成本+經營費用)之間的差價,分別由政府財政或麥作經營安定補助基金給農戶提供直接的價格補貼。政府小麥收購均價7353日元/50公斤(64.7美元/50公斤),而政府小麥銷售均價僅1923日元/50公斤(16.9美元/50公斤),其差價全部由財政補貼。

3.大豆價格支持政策

日本政府建立大豆交付金制度,由國家財政支付交付金。國家按照前3年大豆生產平均價格確定補助基準價。參加大豆生產經營安定計畫的農戶,按上年大豆產量、補助基準價的3%,交納風險基金。政府動用交付金按農戶交納風險基金的3倍出資共同建立風險基金。當年生產價格與補助基準價的差價,由風險基金直接給農戶提供差價80%的補貼。

4.糖料價格支持政策

日本政府對食糖產銷建立了糖價調整制度,按糖料生產成本加上利潤確定糖料收購最低保護價。政府指定農畜產業振興事業團(特殊法人)全額收購企業的進口食糖,統一按一定比例抽取調整金。市場糖價由進口粗糖價格、調整金和精製加工費用構成。糖廠按政府確定的最低保護價收購農民的糖料,國產糖與進口糖市場價格之間的差價,由政府補貼(交付金)、調整金給糖廠提供補貼。

三、日本農業統計及預測

日本農業信息化程度較高,建立了完善的農業統計和產量預測系統。主要農作物生產狀況調查和產量預報分別由農林水產省和地方農林水產部門獨立進行。農林水產省的生產調查和預測結果對國家負責,是中央政府發布農產品生產狀況和產量預報的依據,各地方農業部門的生產調查和預測只對當地政府負責。農林水產省在各都、道、府、縣依據農作物種植面積直接設立農林水產事務所,全國共設立300個。現以水稻為例,簡要介紹日本主要農產品生產量的預測體系、運作程式、結果發布程式。

(一)農產品生產量預測體系

日本的水稻生產調查和預測分四個階段:一是制定調查標準和選定調查基點;二是通過巡迴調查或實地調查獲取必要的數據資料;三是對數據資料進行總結分析,與歷史資料進行比較,從而做出水稻生長發育狀況及產量預報;四是將預測結果向有關部門和社會公布。

從水稻播種到收穫共進行6次常規調查,其中生長發育狀況調查2次,分別在6月和7月進行;產量構成因素狀況(指有效穗數等)調查2次,分別在8月和9月進行;產量預測調查1次(10月)和實際收穫產量驗收1次(收穫期)。具體日期則根據當年氣候條件作適當調整而不固定於某一天。產量預測運作程式分四個階段:確定樣本區、區內取樣、產量構成因素調查、計算作況指數。

1.確定調查樣本:第一步通過購入航空公司的航片將農作物種植區劃分為2公頃的單位區,做出單位區內的配置圖。為在費用較少的情況下保證較小的誤差,又將單位區劃分為實測地帶和非實測地帶(交通不便區),對實測地帶依據各年產量的穩定狀況細分為高單產區、低單產區、單產穩定區和單產不穩定區。對同一類型的樣本點隨機編號再抽樣,被抽中的樣本依編號和航片落實到田塊。各縣樣本數的多少通過航片劃定的單位區數和不同產量類型計算而來,各縣每年的樣本點數由當地事務所的統計情報確認,相對穩定。

2. 區內取樣:在每一樣本區內按對角線確定三點,每點1平方米。測定穗數時每點取10蔸,共30蔸;測定粒數在三個區分別取3株、4株和3株,共10株;測定蔸數時每小區為1平方米,共3平方米。

3. 產量構成因素測定:依據上述區內取樣,分別計算出每平方米蔸數、每蔸穗數和每穗粒數。千粒重則根據歷年資料和當年成熟度確定。利用這些產量構成因素求出預測產量。

4.計算作況指數:作況指數是日本農業部門用來預報年成好壞的一個指標,評價區間為:

作況指數 106以上 105-102 101-99 98-95 94-91 90以下

年成 良 較好 平年 較差 不良 顯薯不良

作況指數的計算公式如下:

作況指數= 10a當年預計產量 X100%

10a平常年份產量

式中,10a(1000a=1ha)當年預計產量是由當年各地實測數據獲得,10a平常年份產量是通過統計模型求得,其模型不但受氣象指數(包括水稻生長期間日平均氣溫、日最低氣溫、日最高氣溫、日降水量、日照時間和日最大風速等)的影響,還與當年災害發生狀況、栽培技術進步、品種更新等因素有關。

(二)農產品預測結果發布程式

從當年7月至第二年2月底,農林水產省向全國發布6次農林水產預測公報:7月15日為生育期信息,8月15日和9月15日為作物生長態勢和作物種植面積信息,10月15日為種植面積與預期產量信息,12月15日為全年水陸稻產量結果公告。第二年2月底前公布不同品種、不同區域水稻產量信息。一是產量在全國排名前10位的品種及產地,二是各都道府縣水稻種植面積、單產和總產量信息,三是水稻主產區產地、種植面積和總產量的信息。

全國各地的事務所將得到的資料數據通過專用內部網路報送到農林水產省統計情報部,統計部門進行綜合匯總,進行對比分析,得出預測和統計結果後向外發布。預報結果由農林水產省向國會負責,各地農林水產部門所得資料及預測結果只適用於當地,不影響農林水產省的預報結果。

預報結果主要用於以下6個方面:供需計畫基礎資料、米價審定參考資料、稻作技術指導基礎資料、農業公用事業基礎資料、國民經濟計畫基礎資料和其它政策改進基礎資料。

四、考察體會和建議

通過兩周的考察,對日本農業生產、貿易現狀和發展趨勢,農業行政管理和政策法規,農業經營機制等情況有了一個基本的、系統的了解。結合我國農業發展實際情況,以下幾個方面值得借鑑。

(一)一體化的農業行政管理體制。1月日本中央政府完成了機構改革。改革後的農林水產省有公務員3萬人,其中農林水產省本部4500人。農林水產省由農林水產大臣、副大臣、大臣政務官、農林水產事物次官、農林水產審議官、農林水產大臣秘書官,大臣官房、綜合食料局、生產局、經營局、農村振興局、地方支分部局、農林水產技術會議、審議會、事業單位管理機關等9個內局,糧食廳、林業廳、水產廳等3個外局組成。農林水產省依法履行全國農林水產生產、流通、貿易及農業支持保護、農村振興等一體化管理職能。

(二)現代化的農業物質技術裝備。與歐美大型農業結構相比,日本農業屬典型的超小型農業結構。60年代以來通過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普及推廣先進農業技術,積極推進規模經營,實現了農業基礎設施、生產技術和裝備的現代化,大幅度提高了農業生產力水平。

(三)產業化的農業經營機制。日本通過建立完善的農產品市場體系,發展農協組織,較好地解決了小農戶分散經營與大市場、大流通之間的矛盾,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社會化服務水平和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特別是農協組織成為政府與農戶之間、市場與農戶之間的紐帶和橋樑,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發揮了關鍵和核心作用。

(四)法制化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雖然農業在日本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很低,但日本政府一直強調國家食品安全,高度重視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通過制訂《食品·農業·農村基本法》等法律法規,把國家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法制化,規範化。日本政府採取的農產品價格補貼政策,對促進農業發展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同時也帶來負面作用,不但加重了政府的財政負擔,使日本的農產品價格遠遠高於歐美國家,而且農產品的價格偏高,導致日本的生活費用高於西方其他國家,久而久之又會引起國民對政府的不滿。

我國農業與日本農業在農戶小規模經營這一點上,非常相似,日本農業機械化、現代化和產業化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同時,日本是農產品進口大國,開拓日本農產品市場潛力很大。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建立健全農業支持保護體系。按照WTO的規則,結合我國農業的實際,調整國民收入結構,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重點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調整國家財政支農資金結構,大幅度提高“綠箱政策”農業投資比重,增加農業科研、技術推廣、病蟲害防治、植物檢疫、農業抗災救災和農業保險等財政投入。從戰略上重視糧食安全,逐步建立和完善生產、儲備、供應、外貿、預警、低收入階層保障系統等糧食安全體系。

二是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借鑑日本農協發展的經驗,要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鼓勵、扶持、規範農村各種類型的專業、技術合作組織和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特別是把發展“訂單農業”作為推進結構調整的重大舉措來抓,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業產業化運行機制。

三是研究開拓日本農產品市場。日本是農產品進口大國,我國應充分發揮毗鄰日本的區域優勢,抓住加入WTO的機遇,積極開拓日本大米、小麥、大豆、食用油、蔬菜、水果、茶葉等市場,提高我國農產品在日本進口市場的份額。重點是研究日本市場對農產品質量的要求,集中優勢產區,調整品種結構和品質結構,加強農產品衛生安全監測,提高農產品質量、加工包裝水平和市場競爭力。

四是加強中日農業合作交流。中日兩國農業存在相似性和互補性,農業科技、管理、貿易領域的合作前景廣闊。建議在農業產業化經營、推進農業現代化、農業可持續發展、推進農業結構調整、農業信息體系建設等方面開展技術合作與交流,積極開展農業機械、農產品貿易。

團長隋鵬飛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

團員吳宏耀種植業管理司農情信息處處長

淡妮娜國際合作司綜合處調研員

張永林吉林省農業委員會農業處副處長

王學嵐浙江省農業廳辦公室辦公室科長

蔣佐升湖南省農業廳信息中心副主任

二ОО一年四月十八日

關於日本企業會計財務管理情況的考察報告
2024年日本考察報告(3) | 返回目錄

關於日本企業會計財務管理情況的考察報告

財政部企業會計財務管理考察組 

應日本公認會計士協會和日中經濟協會的邀請,我們於一九八0年八月二十六日至九月十九日訪問了日本,考察日本企業財務管理的情況。在訪問期間,根據兩個協會的安排,拜會和訪問了大藏省、公認會計士協會、日中經濟協會、經濟團體聯合會,重點訪問了新日本制鐵公司、五十鈴汽車公司、東京芝浦電氣公司、小松製作所、川畸重工業公司和日立精機公司六個公司。由於時間短,日方準備的材料未能系統的介紹,有些問題考察的不夠深入。據我們粗淺的了解,日本在企業財務管理方面的做法和經驗,有些是有參考價值的。給我們印象較深的,有以下三點。 

大公司的財務管理體制高度集中 

這次考察注意了解了日本企業財務管理體制方面的情況。訪問的六家公司中,除日本精機公司規模較小外,其餘五家是日本著名的大公司。新日本制鐵公司有八個大型的從煉鐵到煉鋼、軋材的聯合鋼鐵廠,煉鋼能力達五千萬噸,其中三座大鋼廠,生產能力都達800一1,000萬噸。東京芝浦電氣公司擁有三十多家工廠,上年的銷售額合人民幣一百億元。五家大公司中,相對來說規模較小的五十鈴汽車公司,有兩個汽車製造廠,年產汽車四十萬輛。上述五家大公司的管理體制分二種類型:一種是人、財、物、產、銷的管理權都集中在公司,職工的招收、科級以上千部的任免、工資和獎金標準的確定、設備投資、主要原材料採購、接受訂貨、推銷產品與核算損益,都由公司負責,工廠只是生產的執行單位,根據公司的指令和計畫,組織生產,管理成本、質最和採購零星材料。屬於這一類的是新日鐵、五十鈴和小松製作所三家。新日鐵所屬的君津鋼鐵廠,生產能力年產鋼1,000萬噸,這樣大的工廠,折舊費都集中在公司統一使用,工廠更新設備、進行技術改造,要報計畫,經公司審查批准後執行。在批准的投資額中,給相當於一年折舊額十分之一的機動資金,可以應變使用。在計畫之外,工廠沒有購置設備和建設工程的權利。 

另一種類型,是所屬工廠多,產品神類多,按產品把工廠分成若千個事業部進行經營,以事業部為單位核算盈虧。例如,東京芝浦電器公司有三十一個工廠,分為電波電器、電器通信、醫療機器等十九個事業部。川畸重工業公司有十八個工廠,分為造船、車輛、航空機等十五個事業部。事業部在產、供、銷方面有類似獨立公司的權利,但人事權和財權,仍集中在公司。在人事方面,事業部需要增人,由事業部提出計畫,經公司董事會審查批准後,工人由事業部(或工廠)招收,大學畢業生由公司統一招收。科長以上千部的提升,由事業部推薦,公司審批。在財權方面,各項資金由公司集中調度使用,事業部無權向銀行借款。事業部需要的流動資金,公司核定給一個數額,由公司提供貸款,收取利息。事業部由於管理不善,資金周轉發生困難,需向公司申請追加借款。東京芝浦電器公司規定,這種借款,加倍收息。擴建、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需要的投資,事業部每年要作出計畫,報公司審批。公司按批准的計畫提供資傘去事業部按批准計畫執行,計畫外沒有用錢的權利。東京芝浦電器公司雖然規定折舊費留給事業部,但要用於基本建設和設備更新改造,也得按公司批准計畫執行。在批准的工程計畫之外,也無權動用。 

以上兩種類型,都有一個特點,就是人事權、財權高度集中。我們曾問過新日鐵和川琦重工,工廠規模很大,財權高度集中,有什麼利弊。新日鐵的經理部長中津海先生講:管理高度集中,可以保證最有效的使用資金,最合理的經營。十個鋼廠,都希望發展,要求投資,在那個廠投資最合理,最經濟,工廠不了解,公司可以作出正確的判斷。十個鋼鐵廠,有二個廠各種鋼材都可以生產,其餘廠生產的品種都有分工和側重,有的適合少品種大批量生產,有的可以多品種小批量生產。在生產安排上,公司統一接受訂貨,可以根據訂貨的品種、數量和運輸條件,安排到最合適的單位生產,做到高效率、低成本。如果由工廠各自接受訂貨,就會失去這個優勢。川畸重工經理部長橫山先生講,財權集中,可以合理使用資金乃但也有缺點,事業部有依賴思想,主動精神差。在競爭激烈、市場多梢的情況下,使用資金要謹慎,集中管理是有利的。 

我國正在進行企業財務體制改革,擴大企業財權。日本的作法,值得我們研究參考。財權不宜放的太散,財權太散,不利於合理使用資金。對財權,可研究區別對待,屬於生活福利基金、獎勵基金,直接放給基層企業步屬於生產發展基金(包括折舊費在內),可以一部分放給基層企業,一部分放到公司一級。這樣處理,可能既有利於調動企業積極性,又有利於合理使用資金。 

十分重視會計財務工作 

各公司在介紹情況時,對經營的目的講的非常明確。私人公司的目的就是為了盈利,不盈利公司就無法生存。因此,公司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提高盈利水平而進行的。為了提高企業經營效率,增加盈利,各公司都非常重視會計財務工作(日本是會計、財務工作合一,以下統稱會計財務工作),把會計財務工作當作對企業整個經營管理進行控制管理的系統,充分發揮會計財務工作在經營管理上的作用。儘管他們用人精打細算,但在配備會計財務工作人員上肯下本錢。東京芝浦電氣公司的會計核算已全部採用電子計算機,還配備950名會計財務人員,占公司職工人數的百分之一點五(不包括電子計算機操作人員)。企業的領導人都懂得通過會計財務工作進行企業管理。兵庫縣經營者協會副會長濱先生講:“不懂會計財務工作的人,就沒有資格當企業領導人。”從這一點上就可以理解他們對會計財務工作的重視程度。據六個公司的介紹,會計財務工作有以下特點, 

一、通過會計財務工作控制企業的經營活動。他們認為,現代化企業,規模大,大的 公司下屬有許多事業部和工廠,有生產、物資供應、產品銷售、技術研究、發展新產品、 基本建設、設備更新、成本和盈利等等十分複雜的管理事項。對龐大的企業,複雜的管理事項,如何進行管理,會計財務工作利用貨幣和計算經濟效果的方式,提供了簡化的、明了的綜合的管理方法,即實行預決算管理。所謂預算,就是對生產、物資供應、產品銷 售、技術研究、發展新產品、成本、利潤和設備投資計畫,以預算的形式編成。預算經公司董事會批准,在執行中按預算進行嚴格控制。決算就是預算的執行結果。決算同預算的 差異,各公司每月都進行分析。他們強調責任會計制,即會計要反映事業部、工廠、車間 以至班組各級的經營責任。各級都要進行預算執行結界擴險查考核,完成的好,要找出經 驗,普及提高,完成的不好,耍找出原因,研究措施加以解決。他們的會計財務工作,事 後反映雖然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重點是放在事前預算控制上,充分發揮了會計財務工作 的積極作用。 

二、狠抓成本管理。成本管理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確保實現盈利目標。資本主義國 家企業之間競爭十分激烈,企業要得到生存和發展,必須增強競爭能力。企業的競爭力, 主要靠產品價格低、品質好、式樣新。生產成本低,價格才能有競爭力,取得超額利潤。 他們抓成本管理,有以下特點: 

1·經理、廠長直接抓成本。小松製作所的粟津工廠,在廠長直接領導下;有個工廠管理室,室下設七個科,有二個科是管成本的。一個是成本管理科,有9個人,專門搞成本計畫管理。另一個是價值工程科,是專門調查、研究、分析降低成本的途徑、方法、有七個人,都是技術人員。日常的成本核算、分析管理工作,由總務部會計科負責。五十鈴汽車公司,有一個直接歸總經理領導的辦公室有122人,主要是搞經營規劃的,其中63人是搞成本規劃、管理和蒐集成本情報的,多數是工程技術人員。日常成本核算、管理,另由成本科負責。 

2·重視成本的事前管理。事前管理著重抓成本規劃、產品設計和試製。這個環節的工作抓好了,以後生產的成本管理獻比較容易了。要生產一種新型號的汽車,根據對國內、國際市場相同類型的汽車進行分析研究,確定一個有競爭性的銷售價格。銷售價格減去合理的利潤,作為進行生產的目標成本。目標成本交給設計、技術、生產和供應等部門進行具體設計和落實。如果達不到預定的目標成本,就進一步研究改進設計,力求改進技術,提高材料利用率,採用廉價的代用材料,降低材料、協作件的採購價格,提高生產率,務求達到目標成本。達到了目標成本,才能證式進行試製,否則,就不試製了。 

生產過程中的成本管理,採用標準成本(也叫預算成本,我們叫計畫成本)進行事前控制。標準成本按成本形成的責任單位逐級分解落實到基層,按標準成本對生產過程實行管理,使成本管理髮揮更積極的作用。同時,也重視事後檢查考核。各個責任單位按期分析實際成本同標準成本的差異,實際成本低於標準成本的,要找出經驗,鞏固普及,實際成本高於標準成本的,要找出原因,採取措施,加以解決。新日本制鐵公司各鋼廠每天向公司報一次成本情況。東京芝浦電氣公司深谷工廠每月開二次會,研究分析成本。五十鈴汽車公司川菊工廠每月科、部、廠分別開成本會議,分析研究經費預算、工資預算、材料利用率等成本情況。 

事前的成本管理,在新廠、新設備建設前就進行充分的研究,保證投產後能做到低成本。私人辦工廠是為了盈利,建設新廠,擴充生產設備,投產後產品售價多少,成本高低,能否賺錢,這是決定是否投資建設要研究的中心問題,也是銀行決定給不給貸款要研究的中心問題。工廠建設方案,要經過長時間的反覆研究,多種方案比較,力求投資省 (投資多了,折舊費就大,影響成本高,還要增加利息負擔)、工藝流程合理、效率高、產品質量好、成本低、賺錢多。不像我們那樣,建設工廠事前不研究投產後的產品成本,工廠投產後發現消耗大、成本高,再去抓成本已經晚了。他們工程建設前研究的時間比較長,準備的充分,一旦決定建設,就集中力量摘,工期比較短,經濟效果好。例如,君津鋼鐵廠,是一個年產1,000萬噸鋼的大聯合鋼鐵廠,是填海造地建設起來的。新日本制鐵公司五十年代末期就開始研究建設這個廠,前後經評六、七年的研究審查,1967年3月才開始填海造地建設,並相繼開始鋼鐵廠各項工程的建設。第一期工程從填海造地開始到出鋼材,僅僅用了十九個月的時間,全部工程只用了五年多一點的時間。各項工程投產的時間銜接的非常好,焦化廠1968年8月1日點火,燒結廠11月10日投產,一號高爐11月27日點火,第丁煉鋼廠12月2日投產,第一初軋廠12月11日投產,熱軋廠1969年1月13日投產,保證了較高的投資效果。新日鐵用的鐵礦石99.2%是進口的,每噸進口價是22美元;用的焦煤86%是進口的,每噸進口價高達60美元,在這種不利的條件下,由於工廠建設合理,採用新技術,加強成本管理,產品在國內、國際市場上仍有競爭力,保持了較高的盈利水平,銷售利潤率達到11.5%。 

3·成本管理強調依靠全體職工。東京芝浦電氣公司和小松製作所介紹,都講成本管理要依靠企業的每一個成員。他們依靠職工進行成本管理的方法,首先是注意對職工進行成本意識的教育。小松製作所介紹,職工對成本有正確的認識,是降低成本的重要條件,成本意識可以給每個職工的活動指出方向和目標。用我們的話講,教育職工,有勤儉的思想,行動上才能注意節約。其次是每年制定計畫時,發動全廠職工討論降低成本的措施,制訂降低成本的計畫。討論的重點放在本人本單位主管的工作上,怎樣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消耗、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通過職工討論,制訂出個人的、班組的、車間的以至全廠的降低成本計畫,把降低成本責任落實到每個人。實際執行,按計畫進行檢查考核。這個方法卓有成效。東京芝浦電氣公司深谷工廠,有一個裝配工序,通過發動職工討論,採取措施,提高效率30%。三是開展小組管理活動。(類似我們的班組核算)。目標是高質量、高效率、低消耗。深谷工廠84個小組,都開展了小組管理活動,收效很大,去年節約成本一億日元。小組管理活動開展的很普遍,全國約有1,000萬人參加。日本產業界非常重視這個活動,他們稱為“全員自主管理運動”,是推動日本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四是提案制度,即發動職工對企業經營管理、、生產、技術等各個方面提合理化建議,好的建議及時採納,用於生產和經營管理上。東京芝浦電氣公司深谷工廠1979年共提合理化建議2.2萬件,平均每人7件。這個制度實行的也比較普遍。日本產業界非常推崇這個制度,說它是開發職工的智慧辦好企業的重要方法。 

政府也通過經濟團體指導成本管理。日本的經濟在相當程度上依賴出口,國際市場競爭很厲害,日本政府非常重視經濟的競爭能力,在全國開展了幾次合理化運動。在合理化運動中,政府通過民間經濟團體提出一些指導原則,推進合理化。日本機械工業協會於六十年代初提出了“機種生產集中原則”,規定一個工廠生產某型號機械,要達到全國產量 5%以上,本公司總產量的20%以上,因為規模小,批量少,不經濟,就應進行產業調整,組織集中生產。這個措施,促進了專業化大規模生產,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增強了競爭力,對經濟發展起了很好的作用。現在經濟規模比六十年代初大多了,上述具體比例雖已不適用,但各企業從本身利益考慮,還是堅持機種生產集中原則的。 

三、使用資金謹慎,講求經濟效果。經濟效果是私人投資的目標。經濟效果不好,企業就會遇到困難,甚至會倒閉。因此,使用資金都非常謹鎮,尤其是在增加設備投資上更為慎重。東京芝浦電氣公司將設備投資分為提高效率更新設備、增加生產擴充設備、新建工廠三類。為提高效率更新設備,要詳細計算和比較新舊設備的經濟效果,包括用人數、作業率、材料利用率、廢品率、成本、投資利潤率、資金回收期限等。更新設備追加投資的利潤率(成本降低額+更新設備投資額),一般來講要揭於利用驚芍設備的利潤水平,才有採用價值。如果不能帶來增加的利潤,就不投資。對擴充生產設備和新建工廠的投資,要作更周密的研究,包括原材料來源、協作廠家、水泡供應、運輸條件、地質條件產品質量、產品銷路、銷售價格、有技術能力的勞動力、成本、資金、施工單位、建設工期、投資利潤率、投資回收期(投資額/扣除納稅、資本分紅後的利潤+折扣)等等方面,進行詳細周密的調查研究。日本的企業,自有資本都比較少,只占17%左右,一般企業大部分投資、 要向銀行借款。上述各項,不但企業要研究,提供貸款的銀行也要審查。經過公司、銀行詳細認真的研究審查,上述各項都有把握落實了,經濟效果比較好,投資一般五至七年可、以收回的,才決定進行投資,銀行才提供貸款。因為決定投資謹慎,投資的經濟效果都比 較好。據日本興業銀行介紹,經他們審查提供資金的工程,都是成功的。 

在使用流動資金方面,講求金融成本,力求少用資金。新日本制鐵公司完全依賴進口 的鐵礦石,只儲備50天左右的用量,煤儲備40天左右用量。東京芝浦電氣公司深谷工廠。 低值小零件儲備十天用量,顯象管、電視機外殼只儲備二小時的用量。川崎重工機車 廠,零件儲備二天用量。小松粟津工廠,生產多種挖掘機,過去是不同型號的產品輪番生 產,這樣效率雖高,但占用的資金多,利息負擔大,現在改為在一條裝配線上同時裝配幾種型號的挖掘機,節省了資金。企業都講求資金周轉速度,資金運用效率高,機械工業二百二十個大公司,流動資金一年周轉5.8次(按銷貨成本計算),比我國民用機械工業周轉1.1次快四倍多。鋼鐵工業三十九個公司,流動資金一年周轉3.8次,比我國冶金工業周轉2次快將近一倍。 

日本的會計工作,很有特色,不少地方很值得借鑑。他們將會計工作提高到企業經營 管理至為重要的地位,使其對企業經營發揮有效的控制作用。會計工作,重點放在成本管 理上,成本管理著重事先控制,使用資金謹慎,非常重視使用資金的經濟效果,企業領導人懂得會計知識,會運用會計工具進行企業管理,政府關心巨觀方面的成本管理,通過民 間經濟團體進行指導,等等,這些都值得學習。相比之下,我國的會計工作是落後的,雖然民眾有許多創造,有些方面還勝過日本,但缺乏理論上的概括和提高。會計工作的重點 放在記帳、算帳、報帳和事後分析反映上,缺乏事先控制的積極作為。企業的管理千部,懂得會計知識、會運用會計工具管理企業的人很少。我國的會計理論函待發展和提高,以便用先進科學的會計理論指導實踐,發揮會計工作在新長征中的積極作用。建議對企業的經理、廠長進行會計知識的教育,各級經委輪訓企業千部要增加適量的會計課程,使他們粗懂一般會計知識、會計的主要作用和運用會計管理企業的方法。從日本的經驗來看,合理的貸款利率,能有效的促進提高資金使用效果。目前,企業的資金使用費和銀行貸款利率太低,不能發揮促進有效使用資金的應有作用,建議適當提高。 

對大企業進行社會性會計監督 

日本的企業制度,股份公司是主要形式。股份公司與一般企業不一樣,投資人多,大公司股票持有者有幾十萬人,如新日本制鐵公司股票持有者51.3萬人,公司需要向股票持有者提供客觀和公證的經營和信用情況。日本戰後恢復差濟,企業向社會籌集資金,吸引外資,也需要向社會提供本企業的信用情況。為了適應這種需要,日本實行了股票上場公司 (股票能在證券交易所掛牌買賣,叫股票上場)財務公開制度和公認會計士(會計師)制度。證券交易法規定,股票上場公司財務要公開,半年向大藏省報一次事業報告書,並送給股票持有人,同時在社會上公開發行,供想買股票的人閱覽。事業報告書包括:企業概況、資產負債表、損益計算表、利潤分配表。股票上場公司的會計決算,必須經公認會計士進行會計檢查,寫出檢查報告,證明公司的會計決算符合法律規定和會計規則,經公司董事會討論通過,才能呈報和發表事業報告書。上場公司財務公開制度,是為了保護投資者的利潤,同時也有利於公司事業的發展。經營好的公司,盈利水平高,財務狀況好,可以提高公司信譽,投資者願意買它的股票、債券,向銀行借款也比較容易。 

公認會計士的業務,是根據證券交易法對股票上場公司進行會計檢查出證,還根據商法對資本五億日元以上的股票未上場公司(信用未被社會公認,股票不能在證券交易所掛牌買賣的公司,叫股票未上場公司)和根據大藏省的規定,對接受政府經費補助的學校進行會計檢查。檢查的目的是防止和糾正會計上的違法和不符合會計規則的行為。檢查中發現的問題,不是向政府報告,而是向公司指出,由公司進行改正。經過檢查出證的事業報告書,都是符合法律規定和會計規則的。公認會計士有責任保守公司的商業機密。公認會計士如果同公司勾結起來進行偽證,使投資者遭受損失,投資者可以向法院控告,公認會計士要負法律上的責任,並賠償損失。過去曾發生過偽證事件,為了防止發生這類事件,一般要由二個以上公認會計士組成法人團體(會計師事務所)進行檢查出證。公認會計士,由大藏省證券局進行管理,實行嚴格的制度。要成為公認會計士,須經過三次考試。第一次考試合格的,可以進公認會計士協會辦的進修班。進修一年,再進行第二次考試。考試合格的作為後補公認會計士,參加會計檢查,實習二年到三年,再進行第三次考試。考試合格者由大減省發給公認會計士證書,準許開業。與外資合營企業的納稅,必須有公認會計士的會計檢查出證才行。對合營企業的會計檢查,一般由所在國的公認會計士進行,有的外國合營者也要求本國的會計士參與檢查。會計檢查是收費的。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主要靠企業內部會計監督,同時給以財政監督。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提倡對企業進行社會性會計監督也是必要的。特別是對同外資合營企業來說,社會性的會計監督是不可缺少卸。我國公布合資法以後,特別是公布合營企業稅法以後,日本產業界的積極性較高,有迅速發展之勢。日本政府規定,在國外合營企業的決算,必須有公正的、獨立的會計檢查,證明完全符合所在國法令和公證的會計原則,才能有效的作 為納稅的依據。為了適應對合營企業進行會計檢查的需要,要及早組織幾個會計師事務所,吸收有資格的人員(國外很重視會計師的合法資格)參加,擔負合營企業的會計檢查 出證工作。同時要抓緊制訂我國成體系的會計原則,並要研究國際上通用的會計原則,在不妨礙主權的原則下,可吸收一些國際上通用的會計原則,以避免在會計檢查上出現不必 要的糾紛。要抓緊培養會計檢查人員,經考試合格,由政府發給證書。

日本茶葉生產技術及管理考察報告
2024年日本考察報告(4) | 返回目錄

日本茶葉生產技術及管理考察報告

應日本亞細亞農業技術交流協會邀請,由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組織的中國茶葉生產技術及管理考察團一行5人,於5月13日-22日對日本茶葉生產、加工、流通、貿易及管理情況進行了為期10天的參觀和考察。在日期間,考察團先後聽取了日本農林水產省生產局、日本茶業中央會的情況介紹,並就兩國有關茶葉生產、管理方面的情況進行了交流;參觀訪問了座落在靜崗縣的日本國家蔬菜茶葉研究所、山本山株式會社茶葉加工廠、金谷町茶業博物館、茶葉專賣店以及現代化茶園。日本農林水產省以及亞細亞農業技術交流協會對這次考察活動非常重視,精心安排了考察內容,亞細亞技術交流協會事務局局長村上健先生全程陪同,考察團所到之處受到有關單位的熱情接待。通過考察,讓我們對日本茶葉產銷情況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學到了日本發展茶葉產業的一些經驗,為發揮我國茶葉比較優勢,進一步擴大茶葉出口明確了方向。現將考察情況報告如下。 

一、 日本茶葉發展概況 

(一)生產現狀 

日本全國現有茶園面積5萬hm2,總產量8.98萬噸,茶農約24萬戶,主要分布在靜崗、鹿兒島、三重等8個縣,其中靜崗縣占41.5%,鹿兒島占16.3%,三重縣占6.8%。茶樹品種比較單一,藪北種占83%,所以採摘高峰期相對集中,給採摘和加工帶來一定的困難。日本茶業機械化和自動化程度相當高,茶樹修剪、採摘、加工、包裝基本上都實現了機械化和自動化。日本茶葉幾乎是青一色的蒸青綠茶,只是依據檔次不同從中分出玉露、玉綠、抹茶、番茶、煎茶、焙制茶、玄米茶等。日本茶葉有其獨特的風格,主要供應本土消費。 

(二)茶葉加工 

日本20世紀20年代就有簡單的精揉機用於茶葉加工,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制茶機械已很先進,不僅台時產量大,而且產品質量穩定。茶葉加工基本上都由高度自動化的蒸青生產線來完成。一般每套蒸青機一年僅開工40-50天,由於造價高,茶農以每15-20戶聯合購置一套。極少量的高檔玉露茶由熟練工人手工製作。手工茶每100克賣價高達3萬日元,是機制茶價格的10-100倍。 

(三)茶園管理 

日本茶園90%屬於農戶所有,其他所有制的茶園僅占10%。生產技術主要由茶葉指導者協會提供服務和協調。茶園管理現代化,園貌整齊化一,樹勢健壯,單產高,效益好。 

1、種植規格:行距180cm,株距30cm。其中單行種植的,每0.1hm2種植1230株;雙行種植,每0.1hm2種2460株。投產園樹高控制在80cm,耕作行30cm,採摘、修剪和園間管理十分方便。 

2、施肥:茶園施肥量比較大,肥料投入約占整個茶葉生產成本的30%,一年施3次,其比例為:春季30%、夏季40%、秋季30%;肥料種類較多,主要有硫氨、過磷酸鈣、鹼基鉀肥、硫基甲肥、石灰窒素、油粕、魚粕、被覆尿素、骨粉等。由於大量使用有機肥,所以土壤結構極佳。 

3、水分管理:主要茶區氣候條件適宜種植茶樹,一般年降雨量在1500mm左右,加上土壤結構良好,保水保肥能力強。人工給水系統較為完善,主要有滴灌、噴灌,根據生產需要,隨時可以提供足夠的水分。 

4、病蟲防治:日本消費者非常重視茶葉的安全與衛生,但與歐盟相比,顯的更客觀、更現實。有關部門對市售茶葉的衛生檢驗是檢測茶湯,而不是檢測乾茶,所以檢驗比較容易過關。在生產實際中,農藥用量也比較大。我們參觀的茶園基本未見病蟲為害狀,卻發現很多天敵群落,說明在農藥品種選擇及其用藥方法、安全間隔期的掌握等方面比較科學合理。對茶樹為害最普遍的是茶小綠葉蟬和炭疽病,其它大蟲類發生率較低,在用藥方面首先使用生物農藥及荷爾蒙性誘劑,其次才用化學農藥和其它物理方法捕殺。由於受性誘劑和生物農藥專一性和時效性的局限,導致防治成本較高。一般可占毛茶產值的10-15%。以為例,平均畝產值約20.5億日元,病蟲害防治成本為2-3億日元/畝(約合人民幣1300-元/畝)。 

關於有機茶,他們的態度,一是不提倡、不推廣;二是茶農自覺去做,政府可以在經費方面予以補貼和支持;三是實行有機食品JAS標識管理,嚴格認證。目前有機茶園只是在條件適宜的地方有零星分布,面積很小,幾乎不成比例。之所以如此,他們認為只要遵守《食品衛生法》,茶葉的飲用是安全的,從技術上講,茶園不使用化肥容易辦到,但不用農藥是很困難的。而且有機茶通常只採“一番茶”(即一批次),從產值來講也不太合算。 

(四)新產品開發 

日本對茶葉內含物的機理研究有一定深度,所以在茶葉產品的開發利用方面也卓有成效。茶葉除了常規泡飲之外,新開發的產品主要有四大類:一是茶飲料。日本最早開發成功罐裝飲料,而且市場銷售量迅速擴大。1993年綠茶飲料產量僅26.6萬立升,到已增長到142.1萬立升,8年時間產銷量增長了5.34倍。茶水飲料已經成為百姓生活中解渴和補充水分的最主要保健飲品之一。二是茶藥品。由於茶葉具有降血壓、降血糖、抗癌、抗菌等功效,生產提取的茶多酚等藥品在醫藥保健上得到廣泛套用。三是茶食品。在市場上銷售的茶食品花色品種較多,如茶糖、茶餅乾、茶麵食、茶冰淇淋等。四是工業用品。有茶化裝品、洗滌用品、茶襪子、茶T恤等。這些產品在市場上廣受消費者歡迎。 

(五)茶葉銷售 

日本是綠茶生產國,老百姓習慣喝綠茶。日本茶葉流通多元化,買賣方式多種多樣。在東京等大城市及非茶葉產區,茶葉產品主要從超市和大商場的茶葉專櫃中購買,許多地方難得看見茶葉專賣店。但在主產區,茶葉專賣店比比皆是。茶葉專賣店不僅銷售茶葉、茶具,而且還經營具有鄉土特色的旅遊文化用品。據悉有60%左右的茶葉產量是通過批發商銷售,餘下部分則從不同渠道銷售。進口的烏龍茶主要用於加工成茶水飲料,在賓館、碼頭、車站、機場及大街小巷都設有自動售貨機。 

(六)茶葉供需 

日本茶葉總產量為8.98萬噸,進口綠茶1.77萬噸,出口0.06萬噸,國內銷售為10.69萬噸,人均消費1174克,綠茶自給率為84%,在1.77萬噸的進口綠茶中,95%來自中國,5%來自越南等其他國家和地區。烏龍茶完全依靠中國大陸及台灣省供給,紅茶來自印度、斯里蘭卡等國家。預計隨著經濟的增長和茶葉保健功效被廣泛認可,日本國內茶葉消費仍有一定的增長空間。 

(七)茶文化和茶旅遊 

日本是文化盛行的國家,比較重視對歷史文化的研究、繼承和發展。在茶文化方面,最為突出的是日本茶道。據稱,他們的茶道是完全保留了我國唐代的茶藝,通過千多年的歷史考驗,現已深入人心,廣為傳播。這也是中日人民友好交流的歷史見證。 

二、考察的收穫與體會 

日本人多地少,農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低。雖然農業人口僅占總人口的10%,但他們對農業高度重視。12月,針對農業面臨新的形勢和任務,日本農林水產省制定了新的林政改革大綱,積極推進農林水產行政改革,重新確立了農林水產省新的歷史使命:一是保持農林水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二是確保食物的穩定供給,爭取食物自給率由目前的40%提高到的45%左右,進一步改善飲食結構,要在以大米為主食,保持畜產品和油脂類消費穩定的同時,適當增加水果、蔬菜的消費。三是振興農山漁村。四是發揮農林水產業的多方面功能。五是保護培育森林和重要的水產資源。 

茶葉生產雖然占日本農業的比重不大,但卻是主產區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經過長期的培育和發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日本茶葉產業。 

(一)區域布局相對集中。日本茶葉主要集中在靜崗、鹿兒島、三重三個主產縣。這三個縣的茶園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64.4%,總產量占全國產量的74.6%。其中靜崗縣茶園面積占全國41.7%,產量占全國的44.1%,茶葉產值占當地農業產值的20%以上。國家的茶葉研究機構、茶葉機械設備製造企業、著名的茶文化及茶旅遊設施多分布於此,形成了非常明顯的區域特色、文化氛圍和產業優勢。相比之下,我國茶葉分布零星分散,優勢區域還未形成。 

(二)產品多元化。日本的茶產品除了傳統的煎茶、番茶、焙茶、玄米茶、玉露、抹茶外,茶葉深加工產品開發延伸到生活的各個領域。用烏龍茶、綠茶、紅茶、花茶為原料加工製成的茶飲料,目前銷量已超過礦泉水。食品商店中茶食、茶麵、茶糖、茶羊羹等產品琳琅滿目。套用茶葉提取物兒茶素等製作的抗菌、除臭產品數百種。茶葉有效成份還廣泛套用於化妝品、洗滌劑、茶染服裝等。另外,融茶道、茶歷史、茶科技於一身的茶文化、茶旅遊,不僅增加了旅遊收入,提高了生活質量和文化品味,而且對宣傳茶葉,促進茶葉消費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正因如此,日本茶葉消費水平相當高,人均消費量是我國的3倍。對我國來講,加大宣傳,引導消費,擴大內需的潛力相當大。 

(三)科技含量高。一是茶樹無性系良種比例高達92.1%,且茶園普遍施行秸稈還田、行間覆蓋、安裝防霜設施等措施。所有茶園整齊劃一,葉色綠,葉層厚,單產高。全國平均單產高達120公斤/畝,是我國開採茶園平均單產的2倍多。二是生產標準化程度高,全程實現了機械化。田間耕作、施肥、植保、採摘、運輸以及加工、包裝都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特別是加工過程管理的工業化,原料不落地,產品衛生得到了保證。 

(四)對茶葉農殘問題持客觀科學的態度。日本是個市場經濟很發達的國家,經濟生活中嚴格執法。對於茶葉農殘問題的態度是很自信和客觀的。一是認為國內生產企業、農戶都依法行事,自覺遵守《食品衛生法》的要求,上市茶葉的質量是符合標準和安全的。二是國內農藥企業生產出售的農藥都是經過安全風險試驗的,只要嚴格按說明使用即可。三是對於世界某些市場的特殊要求,認為如果要出口到這些地區就要按人家要求做。因此,日本並沒有一味去追求發展有機茶,而是實事求是地認為只要符合《食品衛生法》即可。對於進口的茶葉也是同樣。社會上沒有人為就農殘問題進行炒作,反而是大力宣傳飲茶有益健康,特別是本國生產的綠茶,從而保持了茶葉消費量的穩步增長。 

另外,日本茶葉產業呈現一些新的動向:一是更加重視茶葉高品質生產栽培技術和減少農藥、化肥施用的環境保全型生產技術。二是大力提高省力、降低成本的機械化和自動化水平。三是加強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研究,加大新產品開發力度,積極開發茶葉新用途。四是加大茶文化的宣傳力度,引導增加茶葉消費。這些都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三、幾點建議 

我國茶葉生產與日本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是以生產綠茶為主的國家,國民都有飲茶的習慣,對茶葉的保健功能都有共同的認識。雖然日本茶葉引自中國,但在很多方面超過了我們。通過這次考察學習,結合我國茶葉生產實際,特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一)實行區域化重點開發。要利用茶葉區劃成果,儘快組織制定茶葉優勢區域發展規劃。培育和發展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茶葉優勢產區和龍頭企業。加快茶樹品種改良步伐,大力發展無性系良種;進一步推進名優茶開發上規模、上檔次、上效益;大力推廣機械化修剪、機械化採摘和機制名優茶,加快加工機械和設備的技術改進;注重品牌建設,實施名牌發展戰略;加大茶文化宣傳力度。 

(二)加快產品多元化開發步伐。一是鼓勵茶飲料的生產和開發,把茶飲料培植成為飲料行業的一大支柱。二是繼續支持茶多酚、茶多糖、茶咖啡鹼等有效成分的提取研究,大力開發茶葉新用途,提高茶葉附加價值。 

(三)以客觀科學的態度解決農殘問題,培育、保護和擴大對茶葉的消費需求。對茶葉的農殘和重金屬超標等問題,工作上要抓緊,加快推進“無公害食品行動計畫”,但要本著一個原則,是什麼問題就解決什麼問題,實事求是地宣傳,避免人為的不負責任的新聞炒作,影響了正常消費。同時,要針對不同的出口市場,在用藥上可以選擇進口國允許的農藥品種,嚴禁高毒高殘留農藥在茶樹上使用。 

(四)加強中日兩國茶業交流,鞏固擴大出口市場。,我國出口茶葉25萬噸,其中出口日本3.96萬噸(綠茶1.2萬噸,紅茶451噸,以烏龍茶為主的特種茶2.7萬噸),日本已超過摩洛哥成為我國茶葉出口第一大國,且賣價也高於全國平均價66.4%。同時由於綠茶有益健康的宣傳,綠茶在日本的消費量正在上升。考察中,也不時聽到日本茶界及種植戶和農協等擔心中國茶葉的進口會對他們的生產構成威脅。因此,應該加強同日本政府部門和茶業界的交流互訪,增進理解,消除誤會。同時要加強對日本茶葉生產、消費的調查,注意我國茶產品與日本產品的錯位競爭。另外,當前要密切關注日本國內因瘋牛病所引起的要求修改《食品衛生法》的事件進程與動態,儘早採取對策,鞏固和擴大對日本的茶葉出口市場。 

二○○二年六月二十八日 

日本教育考察報告
俄羅斯日本應急管理考察報告
赴日本考察果業有感
2004年延邊州女幹部、女企業家考察團赴日本研修考察報告
關於韓國、日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情況及藥品管理的考察報告
採取多種方式應對保險人群的老年化壓力——赴日本國參加專題研討會及考察學習報告
日本財險市場自由化考察報告
日本企業文化考察報告
日本企業信息化考察報告
赴日本農業機械化及農協考察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