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踐報告:經濟發展篇

(二)科技投入

政府與企業對該鄉的農業科技投入機制已初具規模,建有各類農業科技服務站,並定期對農民的種植生產進行指導,還建立了各類試驗田。農業科技的發展是農村發展的強大動力。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既是農業科技進步的重要支柱,也是實現農業工業化、產業化、現代化的基本保證,是實施科教興農戰略的重要載體。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取得了長足發展,為促進各個時期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以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做出了重要貢獻。取得了“國家推廣體系逐步完善,推廣方式不斷創新,重大技術推廣成效顯著,依法監管能力不斷增強,國際交流合作蓬勃發展”等主要成效。但在xx鄉走訪調研中,發現農技推廣也面臨著推廣理念、體制機制、方式方法、隊伍素質、保障條件等多方面的不適應,特別是基層農技推廣體系。

二、存在問題

(一)現代農業方面

建設現代農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任務和重要基礎,現代農業是相對於傳統農業而言的,是比傳統農業更為發達的一種農業發展形態。我們所要建設的現代農業,應當具備傳統農業所不具備的一些特點和優點。如果用高度概括的語言,現代農業可以理解為“高投入、高產出”的農業形態。其中,高產出是目標。產出低的農業,是傳統農業,而不是現代農業。高投入是手段,沒有高投入,就難以實現高產出。高產出的內涵應當比較豐富廣泛,應當包括產品的數量多,質量好,農民的收入高,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好。也就是說,建設現代農業所要實現的主要目標是:

1、保障農產品供給的數量;

2、保證農產品供給的質量;

3、促進農民收入增加;

4、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對於現代農業形態的判斷,從根本上說,應當是基於這四大目標的實現程度。這四大目標是現代農業的本質特徵。至於通過何種途徑實現這四大目標,需要哪些條件,則是現代農業的外在特徵。

如何衡量以上四大目標的實現程度,可以利用四個方面的指標,即:資源產出率、勞動生產率、產品質量與安全性和資源利用率。

1、資源產出率

資源產出率包括土地單產、飼料轉化率、水資源產出效率等。資源產出率高是現代農業最基本的特徵,這意味著使用同樣的自然資源投入會生產出更多的產品,或者使用較少的自然資源投入生產出同樣數量的產品。這樣,在有限的資源約束條件下,就可以提供出更多的產品來滿足人們的食品消費需要和工業原料需要。

2、勞動生產率

勞動生產率直接與農民的收入有關。勞動生產率不高,農民的收入就無法提高。勞動生產率高,商品率必然高,因為人自給自用的數量是有限的,多生產出的東西必然要銷售出去。但是,反過來卻不能成立。即商品率的高低並不能明顯地反映出勞動生產率的高低。

3、產品質量與安全性

產品質量與安全性直接與產品的可用性和人們的健康有關。質量和數量也有密切的關聯性:質量有嚴重缺陷的產品,至少等於是次品,減少了可用的數量。更嚴重者還起到反作用。根據具體產品的不同和健康要求的不同,衡量產品質量和安全性有一定的技術參數。

4、資源利用率

資源利用率涉及到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業與農村的多功能性。一些本來荒廢的資源,例如荒山和水面,利用現代農業措施就可以將其轉化為資源,從而提高了資源的數量,減輕了對原有資源的利用壓力。或者,一些農產品副產品例如秸稈和牲畜糞便,在沒有利用的情況下可能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但是,如果採取現代農業手段加以轉化利用的話,就可能變廢為寶。在農業與農村環境形成了優美的景色時,又可以為開發觀光旅遊農業提供契機,使得原來沒有利用或者利用不充分的農業與農村資源產生出價值。反之,那種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性的生產方式是不能認為是現代農業的。

通過以上四個指標來衡量,可以發現,xx鄉的現代農業化程度還比較低,現代農業的發展面臨一些問題,主要有:

1.自然條件惡劣

xx鄉地處喀斯特地區,喀斯特山區自然環境惡劣,人均可耕地少,農業生產規模狹小,並在相當長時期內難以根本改變,現代農業發展的資源環境條件差。貴州是我國西部欠發達、欠開發的多民族山區省份,是我國喀斯特地貌也是世界三大喀斯特地貌集中分布的幾何中心。貴州省喀斯特面積13 萬km2,占全省總面積的73.8%,全省87個縣、市區中有喀斯特地貌分布的縣、市區達83個,占全省縣、市區的95%;全省91. 7% 的耕地、85. 3%的農業人口、94%的糧食產量、95. 7% 的地區生產總值均來自於喀斯特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