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踐報告:經濟發展篇

1.加強農技推廣能力

xx鄉農民的文化素質較低,因此,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作用尤其重要。近年來,我國超級稻的研究不斷取得突破,較大面積的試驗田單產水平已經達到了每畝800公斤以上,但是xx鄉稻米單產水平近XX年來卻沒有顯著提高,產量較低。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不力應是原因之一。建議從兩個方面著手提高xx鄉的農業科技推廣能力:

(1)重點加強政府科技推广部門的建設,充分發揮現有科技服務站的作用,使之切實成為向上連線各級科研機構,向下連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村合作組織、專業農戶、示範農戶、村級農民技術員(村幹部)等的紐帶。在稅費改革等一系列農村改革之後,村幹部的管理性職能將弱化,可強化村幹部在農業技術推廣方面的信息員職能。

(2)建立村級農民技術員隊伍。結合當地的主要產業,每個行政村確立一名農民技術員,可以從村幹部或者示範農戶中產生。主要職能是聯繫上級技術推广部門,對當地農民實行現場指導。農民技術員屬於兼職的,政府可每年給予適當補助。其特點是既節省經費,安心工作,又貼近生產第一線和農民。實際上,一些地方的村幹部或者示範農戶已經在發揮著這樣的作用,給予他們一定的名義和補助,將會更加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和更好地發揮作用。

2.加大基礎設施建設

在走訪中得知,很多農戶感覺種植水稻的收入還是比較客觀的,但由於該地區地表水系缺乏,地下水資源未進行開發,又缺乏相應的農田水利設施,制約了水稻的種植,只好改種其它低產值的農作物。因而,各地水利設施的建設與維護,以及山區的梯田修建等都將成為農業基礎設施的重要內容,它們對提高單產起到重要作用。

3.完善產品補貼制度

現在已經實行的糧食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和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等,對於促進農產品生產具有直接的重要作用,應當保持穩定並不斷完善。除了糧食之外,針對該地區的農業發展特點,應完善對其它支柱產業的補貼制度。

4、加大公益服務投入

政府對農業的公益性服務,除了科技創新與推廣之外,還包括重大動植物疫病防治、市場信息與標準、食品安全管理、農民教育與職業培訓、農民合作社服務與培訓、法律法規服務、資源保護等。政府在上述領域的公益服務,對促進農業生產重要具有重要作用。

(二)著力發展特色農業

特色農業的發展,會很容易產生品牌效應,進一步推進特色農業發展的對策主要有:

1.加強技術培訓

農業技術部門要加強種植基地的技術培訓力度,增強農戶的科技意識,提高農戶的科技水平,不斷創新和發展特色品牌,力求持續壯大發展。要切實根據魔芋和何首烏產業的發展情況給予技術上的支持,帶動xx鄉特色農業產業更科學的發展。

2.加大投資力度 

政府加大投資力度,實現特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加強對特色農業的投資力度,制定可行的發展思路,用於種植基地和基礎設施建設、以發展特色農業為重點,依靠科技,面向市場,發展特色農業。

3.引導產業轉移

引導產業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轉移,帶動農戶多方面發展特色農業,延伸相關產業鏈,提高農產品質量,繼而形成特色優勢產業,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的。

4.推廣特色農業 

加大力度推廣特色農業產業,帶動周邊鄉村的經濟發展,引導規模效應,使先富帶動後富,擴大魔芋和何首烏的種植規模。

(三)努力完善農業產業鏈

1.培育有競爭力的農業產業鏈是根本

充分發揮農業產業鏈的優勢,規避和減少其不利因素,需要有效實施對農業產業鏈進行管理,培育有競爭力的農業產業鏈。

(1)儘可能延伸農產品的產業鏈

延伸和拉長農產品鏈的關鍵是拓展農產品加工業。xx鄉現有的農產品加工能力十分薄弱,技術水平差,設備落後,產品檔次低,加工企業規模小,附加值較低。只有延伸農產品鏈條,才能提升農業產業結構,增強農產品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從而有利於減緩農業的弱質性。

(2)突出整鏈意識

只有整鏈協作互動,每個環節的作用才能發揮。只有最終產品被市場接納,各環節的價值才得以實現。因此,要強化整鏈運作意識,產業鏈的各行為主體就應相互協調,相互合作,確保產業鏈的整體利益大於各個參與者的局部利益,使上下游各環節利益與整個產業鏈的利益緊密聯結起來。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根據市場需要來整合和引導整個產業鏈的發展。

(3)強化協調機制

理順和協調農業產業鏈,目的是使產業鏈的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順暢,降低交易費用,獲得整鏈效益。目前,關鍵是要減少流通環節,流通環節的增加並不意味著產業鏈的延長,相反容易使信息失真、資源浪費、效益下降。要積極推行定單農業消除地方保護主義,避免人為割斷產業鏈,將農產品生產流通納入正規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軌道。同時,需要進行信息化建設,對農業產業鏈所需要的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和加工,創立適宜的渠道,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確保信息及時、準確的傳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