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踐報告:經濟發展篇

(4)依靠技術創新,實現技術穩定銜接

在依靠科技進步拓展產業鏈條的同時,要特別注意產業鏈的技術一致性和穩定性,不僅要提高產業鏈各環節的技術創新能力,實現技術進步,而且要力求上下環節之間技術銜接合理,產品性能協調。要根據下游產業或最終市場的要求,在農業生產的各個方面進行技術創新。

2.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著力點

供應鏈的核心是企業,龍頭企業的發展,不僅會提高產業的附加值,還會創造就業機會,並帶動其它產業的發展。發展龍頭企業的主要措施包括:

(1)以優惠的政策導向吸引社會資本進入涉農產業。農產品的生產、加工、行銷受自然條件限制,風險較大,而與廣大農戶的生產、生存息息相關,社會影響面大,售價千元的劣質種子就能導致幾萬元的損失,消費者需求變化大、要求高,只有解決了企業經營的風險與利益關係問題,才會有更多的投資者涉入。

(2)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使現有企業能在更廣大的空間尋求優惠,快速發展,使部分地區率先取得突破;

(3)解決好農業產業化企業的資金支持問題。農產品的生產收購受季節影響,資金占用量很大,在國家糧食體制改革和現行農發行政策規定條件下,混合所有制及外資企業很難取得國家政策性銀行的大量資金支持,成為龍頭企業發展的制約瓶頸。

(4)對土地政策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體制的約束要探索解決辦法,土地集約經營和規模經營能夠給農民帶來更好的收益,如何組織,使龍頭企業能按照企業和市場需求安排生產非常重要。

3.組織農戶參與農產品供應鏈是關鍵

對農戶放開產業鏈的其它環節,讓農民(不僅僅是農產品)進入產業鏈的各環節,才能使農民從農產品深加工和貿易(甚至涉外貿易)中分得利益。初級農產品被加工流通企業一次性買斷的做法,不利於農民增收和農業經濟的發展。要不斷進行組織創新,實施產業化經營,讓農民主體地位得以體現。使農民不僅僅經營自產初級產品,而且要在一定程度上滿足農產品深加工和大流通的要求,真正進入市場。

目前,xx鄉把分散經營的農戶組織起來的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專業合作社,部分能人跑市場,搞銷售,各家各戶按統一的標準對農產品進行初級加工包裝,但由於存在一些問題,發展並不好;二是“企業+基地+農戶”的模式,搞訂單農業,農民承擔較小的市場風險,但受到龍頭企業經營狀況的影響,整體效益並不穩定。

依目前的情況看,由於市場不穩定,企業與農戶的關係不對等,為了維護農戶的利益,最直接有效地辦法還是充分發揮合作社的作用,但要進一步解決現有的問題。

合作社的特點在於,各種合作經濟組織充當中介,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為龍頭企業提供收購、粗加工等服務,降低了農戶、企業之間的交易費用,使雙方之間的聯結程度更為緊密,利益分配更趨合理。在這種組織形式下,龍頭企業與合作社之間的利益關係可以通過契約等方式聯結。龍頭企業委託合作社組織收購農產品,並支付給其一定佣金,或根據契約,合作社負責收購農產品,龍頭企業按其收購數量,給予一定的提成。

這種利益分配機制有助於減少企業與單個農戶之間進行協商、簽訂經濟契約的交易費用,能夠降低交易成本。合作社與農戶之間的經濟利益通過組織章程及契約聯結起來,合作社不以盈利為目的,其收入在扣除自身組織的積累以外,還按成員的交易額,返回給成員一定利潤,或按合作社成員入社的股金,進行“分紅”。

這種利益分配機制還有助於保護農戶的利益,使廣大農戶組織起來,進行規模生產達到規模效益。成立合作社的一個直接作用是促進了農民的自由聯合,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改變了加工企業直接面對眾多農戶難以有效運作的狀況。企業與合作社簽訂供銷契約,合作社與農戶簽訂產銷契約,按契約運作,克服了各企業爭原料“大戰”,使當地農產品市場規範有序。農業專業合作社在市場交易中顯示了合作經濟組織保護農民利益的特有優勢,已經或正在成為農村中一支重要經濟力量,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可以預見,合作經濟組織很可能成長為我國農業產業鏈的主要組織形式,因為合作社畢竟是分散的、弱勢的農民自助性聯合組織,惟它能更直接代表農民社員的合法權益。

四、成果展望

(一)建立“三位一體”的農技推廣機制

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離不開政府、企業和農戶等各方面的努力,因而,建立以政府政策為主導、龍頭企業創新為著力點、示範農戶科技推廣為基礎的“三位一體”的農技推廣機制,能夠很好的維持農業科學技術不斷創新的活力和普及推廣的效力。xx鄉應在政府政策的指引下,藉助公益科技服務機構,努力培育支柱產業的龍頭企業,並在基層農戶中選取文化素質高、農業生產有帶動性的農戶作為示範戶,加強農業技術的推廣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