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社會實踐報告活動總結

一、大學生社會實踐——受教育、長才幹、做貢獻

(一)發展歷程

黨和政府歷來十分關懷青年學生的健康成長,對社會實踐給予高度重視。毛澤東同志認為,青年學生除了學習專業知識外,必須走到工農民眾中去,同他們打成一片,將所學知識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鄧小平同志繼承和弘揚了毛澤東同志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思想,在1978年的全國教育協作會議上,他指出:“整個教育事業必須同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不然,學生學的和將來要從事的職業不相適應,學非所用,用非所學,豈不是從根本上破壞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他強調“教育必須同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

新一代黨和國家領導人xx、xx在繼承毛澤東、鄧小平教育思想的基礎上,結合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進一步拓展了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思想內涵。xx同志在慶祝北京大學100周年校慶的講話中,對當代大學生提出了“四個統一”的要求。1984年5月,首次大學生社會實踐現場觀摩經驗交流會在遼寧召開,時任團中央書記處書記的xx同志在會上提出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指導方針是受教育、長才幹、做貢獻,進一步倡導和推動社會實踐活動。

考慮社會形勢和學生成長的需要,共青團中央和高校因勢利導,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組織大學生開展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大學生了解國情,鍛鍊自己,服務社會。回顧20多年來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發展歷程,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萌芽階段、推廣階段、全面展開階段、深化發展階段。經過一系列的發展,使得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逐步走向制度化、規範化。

(二)實現形式

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作為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實現形式得到了黨和國家各級領導的認可及支持。

為了促進農村文化建設,改善農村社會風氣,密切黨群、“幹群關係,深入貫徹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精神,大力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滿足廣大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1996年12月中央宣傳部、國家科委、農業部、文化部等十部委聯合下發了《關於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的通知》,並從1997年開始正式實施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內涵豐富。文化下鄉包括圖書、報刊下鄉,送戲下鄉,電影、電視下鄉,開展民眾性文化活動;科技下鄉包括科技人員下鄉,科技信息下鄉,開展科普活動;衛生下鄉包括醫務人員下鄉,扶持鄉村衛生組織,培訓農村衛生人員,參與和推動當地合作醫療事業發展。

通過“三下鄉”活動,我們國家把發展經濟、建設小康和扶貧攻堅結合起來,為農村中心工作服務,為農民致富服務;把集中活動與經常工作結合起來,抓好集中活動,發揮示範作用,做好日常工作,滿足農民需要;把面上活動與雪中送炭結合起來,突出工作重點,著重幫助貧困地區的農民;通過“三下鄉”活動,引導農民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提高素質,增強致富能力;通過“三下鄉”活動,使得各部門的業務工作結合起來,服務農民,鍛鍊隊伍,推動部門工作,加強自身建設;培育農村文化市場,制定政策措施,多渠道、多形式,引導扶持農村文化科技衛生事業的繁榮發展。

(三)現實意義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引導學生走出校門、接觸社會、了解國情,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知識分子與工農民眾相結合的良好形式;是大學生投身改革開放,向民眾學習,培養鍛鍊才幹的重要渠道;是提高思想覺悟、增強大學生服務社會意識,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有效途徑。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有助於大學生更新觀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積極意義主要有以下幾點:

1.有利於大學生了解國情、了解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現代大學生,大多是在書本知識中成長起來的,對我國的國情、民情知之甚少,而社會的複雜程度,遠不是讀幾本書,聽幾次講座,看幾條新聞就能了解的,社會實踐活動則為他們打開一扇視窗。

2.有利於大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對自身成長產生緊迫感。通過廣泛的社會實踐活動,能讓學生看到自己和市場需求之間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識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比較客觀地去重新認識、評價自我,逐漸擺正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人民民眾的位置。

3.有利於大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轉化和拓展,增強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大學生以課堂學習為主要接受方式,這對大學生來說非常重要,但這些理論知識並不代表大學生的實際技能,往往難以直接運用於現實生活之中。社會實踐使大學生接近社會和自然,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和許多有價值的新知識,同時使他們能夠把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與接觸的實際現象進行對照、比較,把抽象的理論知識逐漸轉化為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