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專業大學生暑假社會實踐總結

大一的第一次暑期實踐,我們每一個組員都滿滿的期待著它的開始,期待著能從實踐中學到很多。作為建築學的學生,古建築是我們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對於它的修繕調查,我們更多的希望了解到現今社會對於它的保護情況和以及人們是以怎么樣的態度來對待一些有破損的古建築的基本狀況。

一大早,我們就從不同的地方趕到古建築修繕調查的目的地:寧波餘姚。我們所調查的第一個點是餘姚博物館。餘姚博物館是全方位展示餘姚悠久歷史文化的殿堂,是集收藏、研究和社會教育、文化娛樂諸功能於一體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餘姚市精神文明建設和對外宣傳的一個視窗。

餘姚博物館是在“第一山廟”原有建築基礎上改建,擴建而成的。於XX年1月18日建成開放。進入博物館,我們可以看到序廳、陶瓷廳和青銅玉雜廳,陳列展出了自河姆渡新石器時代至清明時期的各類代表性文物。有圖表、模型、雕塑、石器、骨器、玉器、印章等精簡品。看著這些文物,我們不禁感慨先人的心靈手巧。

而後,我們進入古建築修繕調查的第二個點:王陽明故居。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j.s家、文學家和書法家,他創立“心學”,提出了“致良知”學說,在十幾顆哲學史占有重要地位。

王陽明故居處於餘姚城區傳統歷史街武勝門路西側、陽明東路以北。陽明晚年因戰功被封為“新建伯”。故居在XX年的時候還在修繕,聽人介紹,當地政府投入XX萬修繕此地,當時故居前是一片修建的陽明公園。此時此刻,在廣場間有一座雕像,是陽明身著武服、手按寶劍的戎裝像,威武無比。故居的很多建築也是新近建的,或者是從周圍保存下來的民居中划過來的,讓人感覺後來的王家真有一副公侯氣派。其實真正保存至今的陽明故居只有現存故居最深處的瑞雲樓,也就是陽明的出生之地,現為寧波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現存的王陽明故居並非明代故居,乃是後世所建,至21世紀初之前皆為其子孫居住。而關於王陽明的出生也是另有一個傳奇故事。

我們在故居裡面遊覽了很久,也有許許多多的旅遊者和我們一起敬仰王陽明。我尤為喜歡故居中的磚雕門樓,我覺得這種古建築是很能展現一個時代的特色文化,儘管它可能是後人修建的,但還是深深的映射出文化的積澱。我們在故居拍了很多照片,兩個點都是修繕的比較完全的。

下一站是龍泉山,龍泉山實際位於餘姚市市中心偏西,姚江北岸。王陽明故居和餘姚博物館實際都是在龍泉山下。龍泉山有著悠久的歷史,她舊名靈緖山,亦名嶼山。傳說遠古時這裡是一片汪洋,龍泉山是露出水面的一個小島嶼,這是嶼山之名的由來。山上有一石井,即使天旱少雨,仍井水清盈,常年不枯,且因水面常呈現兩條游龍波紋,如雙龍戲水,故稱“龍泉”。大約從東晉時起,山亦因此泉而改名為龍泉山。山腰有泉,泉水不大,但終年不涸,名龍泉,因該泉號稱天下第一泉,故名龍泉山。但可惜的是我們此次去並沒有尋到那泉水,或許是我們尋到了也不知道那就是。山中有井,名為龍泉井,龍泉井在北宋時聲名遠播,蘇東坡曾讚揚 “龍泉石井甘勝乳”。時任鄞縣縣令的王安石,應餘姚縣令謝景初的邀請,多次登臨龍泉山,題有《石井》詩兩首,其中一首道:“山腰石井千年潤,海眼泉無一日乾。天下蒼生待霖雨,不知龍向此中蟠。”

在龍泉山下,我們邀請了一位登山的老爺爺幫我們拍照,老爺爺告訴我們說,他每天都登龍泉山,既可以欣賞這美麗的風景,又可以強身健體,我不由的是否羨慕這龍泉山下的居民,可以每日登臨此山。古代的龍泉山古柏森森,蒼松入雲,山上深藏野鹿。後來逐漸開發,先後建起龍泉寺、嚴子陵祠、二王(王華、王陽明)祠、文昌閣等十多座鄉賢專祠和寺院。解放後,在山上綠化植被、砌坎鋪路、建亭挖池,將古蹟一一修葺。1957年開闢為龍山公園,逐年整修,恢復古蹟祭忠台、四先賢故里碑、中天閣、龍泉井;新建子陵亭、陽明亭、舜水亭、梨洲亭、滑壽亭,由書法家舒同、郭紹虞、周而復、沈定庵書寫亭匾。在山的中腰西坡設定園中園,園內建有天風樓,古色古香,別有風姿,並有苗圃、盆景園等,名貴花木盆景競艷,樓台亭閣呈彩。在XX年,龍泉山又有招標修繕工程。可以說,餘姚市一個文化古城,它留有歷史的許許多多讓人驚嘆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