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財政爭先創優個人事跡

“你拒絕別人的同時,也是被別人拒絕的過程。”這是局長常青常常提到的一句話,“為預算單位、駐區企業和華山人民服務是財政局幹部職工的責任,要善於換位思考,從對方的角度思考。”積極幫助每一位到財政局辦事的人員和企業解決問題,是每一位華山財政人對自己的要求。

為了讓所有到華山財政局辦事的人員感受到家的溫暖,華山財政局建立完善了限時審批、掛牌上崗、中午禁酒令和首問負責制等多項管理制度,並發放《至預算單位的一封信》,將辦理事項、工作流程、辦結事項等內容在全區進行公開,主動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堅持“陽光服務、理財為民”,華山財政人擁有較強的公僕意識和服務意識,努力做到“兩個提高”、實現“三新”目標,即理財管理水平有大的提高、服務全區經濟社會發展質量有大的提高,服務理念實現新提升、機關作風實現新轉變、服務全區經濟發展實現新作為,全局幹部職工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文明程度進一步提升。一位外單位辦事人員說:“到財政局辦事,跟在自己家裡一樣,心情就是舒坦!”

企業是財政收入增長的重要動力,為駐區企業做好服務就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最實際的舉動,華山區財政局以政策引導、資金支持、項目監測三位一體深度介入企業發展,不僅實現了財政收入穩步較快增長,而且與企業間建立了深厚的情誼,形成了政企的良性互動。

,受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影響,區內企業的發展陷入困境。作為企業發展“護航者”,財政局的幹部職工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分管領導帶領稅政科的同志們定期走訪企業,第一時間掌握企業發展的難題,加班加點研究對策幫助企業排憂解困。他們不圖名也不圖利,只是把這一切當作自己的“家事”,當作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企業健康發展、職工崗位穩定是他們最大的欣慰,很多渡過危機的企業負責人提到華山財政局的同志們總是心存感激。

針對優惠政策政出多門、資金安排交叉重疊的現象,打破原有面面俱到,撒“芝麻鹽”的模式,制定出台了《關於進一步最佳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升級的若干措施》(嶗發〔〕17號),首次將全區各項產業資金統一納入全區財源資金平台統籌考慮,最大程度的發揮財政資金作用,全面提升了區域競爭力。為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加大財政資金的扶持力度,華山區自起暫停和取消行政事業性收費74項,為企業減輕負擔達9000餘萬元。同時,統籌使用支持企業發展的各項資金,最大限度地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據統計,5年間累計兌現產業資金近3.5億元,有力地支持了高新技術、創新型和現代服務業企業發展,區域經濟結構的不斷最佳化,為“轉方式,調結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加大扶持的同時,更加注重稅收的監測。建立重點企業稅收跟蹤制度,及時深入企業,掌握經濟運行情況及稅收動態,對全區重點稅源的監控已達到全區稅收的80%;密切關注重點行業,在國十條出台後,對占區級稅收30%的房地產業進行調研,並提出了可行性對策,以減小調控政策對區級稅收的影響;具有較強的稅收敏銳感,對浮山後片區土地項目進行摸底調查,採取有效措施避免了6150萬元區級稅收的流失。

看著這些閃光的數據,回憶起歷年來的點點成績,財政幹部們感受最深的要算是“改革”二字,機構、人事、財政收付、國資監管、政府採購、信息化建設等各個方面,可謂一年一小進,三年一大變。近年來,華山區財政局先後推行了國庫集中收付、政府採購、會計集中核算等一系列以構建社會主義公共財政框架為目的的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初步建立起了收支管理規範、職能健全、巨觀調控有力的財政運行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