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標兵事跡材料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這是清人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描述的治學三境說。

作為一個青年校長,胡昊然同志就有著這樣的“成大事業、大學問”的志向。她一直嚮往著達到這樣的三重境界,並以此來鞭策自己,勉勵自己。因而在教育事業這片熱土上,她用自己赤誠的心、堅定的信念、頑強的精神、無私的行動,執著地追求著教育的最高境界。機會總是眷顧那些有所準備的人,那耀眼的光環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至今也始終垂青於她。她先後被評為“上海市勞動模範”、“上海市優秀教育工作者”、“區優秀政治思想工作者”、“區敬老愛老好兒女金榜獎”等。透過那些榮譽的光環,你會發現其中有那么多令人敬佩和感動的故事……你會發現她是仁者、智者、勇者,她把師愛灑滿校園……在這裡,我無權評判她已經達到了哪一種境界,但是她的行動、她的努力、她的成績,會讓每個人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還是讓我們走進她的身邊,去聆聽她對教育的熱愛,去感悟她為自己鍾愛的教育事業所付出的一切――

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微笑――世間最美的語言)

“微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是心與心之間距離最短的橋樑。”胡昊然同志相信微笑的無窮魅力,她最大的特點就是臉上始終蕩漾著燦爛的笑容。

順境中,她用發自內心的微笑,讓老師們感到一份溫馨,贏得了大家的信任。

小顧老師剛休完產假上班,一邊是工作的壓力,另一邊又有家庭的牽掛,工作沒有進入狀態。胡昊然同志看在眼裡,急在心裡,青年老師都要過這一關,如果不能順利渡過,那么一個優秀的教師也可能就此變得平庸,甚至退步。於是她主動關心,問寒問暖,尤其是能夠深入顧老師的內心,把自己當初獨自帶著孩子上班、讀書的艱辛娓娓道來,一番話說得顧老師感動不已。談話臨結束前,胡老師用真誠而又信任的目光,微笑著說:“有什麼困難儘管找我,你曾經是一個很出色的老師,相信你做了媽媽會是一個更出色的老師。”將心比心,顧老師覺得自己現在的困難遠遠比不上胡書記當初的艱難,更何況自己身邊還有這么好的領導。“聽了胡書記的話,顧慮打消了,幹勁更足了”這是顧老師的肺腑之言。

對老師的關懷,她是那樣的無微不至,簡直心細如絲。知青子女王老師患有腸粘連,發病期間她總是不忘請食堂幫他燒病號飯,還常常囑咐他多加休息,保重身體;青年陳老師由於家較遠,時常居住在校,她總是在生活上予以關心,毛衣破了,悄悄給他縫上;小王老師工作上有很多困惑,生活上又不善於與人溝通,可是特別崇拜尼采,為了真正深入他的內心,胡老師找來了尼采的書籍,仔細研讀,和他共同探討,找到了思想教育的突破口……她猶如家中的大姐姐,關懷著校內的每一位教師。你常常會看到在學校的走廊、餐廳、辦公室里,她見縫插針地和教師促膝談心,了解他們的需求和疾苦,分享他們成功和快樂,讓每一個杭一人心中都涌動著愛的暖流。

胡昊然同志把關心教師,愛護教師,做教師的知心朋友,作為頭等大事來做,因為她知道,只有讓老師們感到學校是一個鋼鐵般團結、家庭般溫暖、拳頭般有力的集體,他們才會集中精力兢兢業業地工作,並在工作中不斷地開拓進取,這樣我們的教育事業才會更加燦爛,我們的學生才會更好地發展。她建立健全了“五必訪、五必談”制度,率先垂範,一學期下來家訪教師60多位,促膝談心 50多人次。她尤其關心退休教師,因為她深知我們的教育事業需要在職教師的努力,更有老教師們的一份功勞,有他們我們的教育事業才會蒸蒸日上。二年多來,她和工會幹部的足跡遍及市區郊縣、里弄醫院、遠到外地的海門、諸暨等,一次次的家訪,使那些老同志感動不已。尤其對那些常病假、患精神分裂症的已漸漸地被人們遺忘的教師,她更是上門進行慰問,送去無微不至的關懷。更難能可貴的是,她還自己帶頭募捐,定期幫助學校特困教師。每年都要到特困教師沈老師家裡去二、三次,冬天送上被褥、電熱毯、羊毛衫,夏天送上慰問金,難怪沈老師逢人就夸:“胡書記真是個好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