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課堂教學改革實施方案(討論稿)

③、群學的流程:幫學——合學——研學——提出班級討論問題。群學的目的:解決個性問題、發現新問題、探究新問題。

④、合學注意事項

第一,組內合作交流,必須依據由小到大的原則,即對子——分組——整組;對子交流:把自己的觀點或疑問與結對子的同學進行交流、解惑;小組交流:把與自己結對子的同學也解決不了的問題,進行小組內討論交流。

第二,交流時聲音適度,以雙方及組內聽清為準,切忌大喊大叫,小組交流起立時,不要擁擠;學生交流離座,要把凳子輕輕放入桌下,便於交流活動;交流時,鼓勵暢所欲言、神采飛揚、各抒己見的積極表現,反對緘默不語、麻木遲鈍、人云亦云的依賴心理;嚴禁假交流,隨意交流,更不能借交流之機嬉戲、玩耍;合作分工時具體明確,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時時有事做,行動要迅速,切忌遊手好閒。

第三,組長負責選擇適合本組的合學形式。形式一,組長依次講解,組員傾聽、質疑;形式二,組長重點講解,組員發問;形式三,潛能生說,中等生補充,優等生總結;形式四,中等生講,優等生追問,潛能生提問;形式五,獨立思考,爭議討論。

(3)師生答疑環節(7分鐘)

①、答疑的內容。要針對共性度高的問題或有價值的問題進行答疑,比如易錯點、重點、難點、焦點、典型題等問題。

②、答疑的方式。念答案,講思路,談感悟,說規律。

③、答疑的要求。

第一,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答疑,強化團隊合作意識和集體意識。

第二,在答疑過程中,要體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提倡組與組、生與生、師與生之間的對抗、辯論和質疑。

第三,能讓潛能生答疑的儘量不讓優等生答疑,能讓學生答疑的教師儘量不去答疑。

第四,學生答疑後,教師要採取肯定、否定、完善、解疑的方式進行及時校正。

第五,在答疑的基礎上,要注重方法的總結、規律的探尋、學習的過程中的新發現、新思考、新成果等。

(4)達標檢測環節(5分鐘)

基本要求:

①、檢測要針對本節課基礎性學習目標進行。。

②、檢測形式要符合國中生特點和學科特點,可以是背誦,也可以是默寫,也可以是做題。

③、教師要對檢測結果進行簡單的口頭評價。

(5)配餐作業環節

基本要求:

①、每個學導課都必須留有相應的配餐作業,量要控制在學生20分鐘以內完成為宜。

②、配餐式作業的題目,要符合本節課的基本要求,教師要精心篩選,要有一定得層次性,可供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

③、布置的配餐作業,教師要及時批改,收集存在的問題。

(二)拓展課目的與基本要求

所謂拓展課,是指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一定量的限時性訓練,旨在強化基礎知識、基本方法的落實,提高學生的應考能力。

1、拓展課的流程:發放題單——獨立完成——合作糾錯——收集問題——跟蹤練習。

2、拓展課的要求:

(1)拓展課要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教師主導作用表現在訓練課目標的確定、內容的選取、訓練過程中的組織、調控及存在問題的處理。學生的主體作用主要表現在學生動手、動腦的時間和程度上。

(2)訓練的內容要以當前所學為主,要突出即基礎性、針對性、及時性、實效性。所謂基礎性,是指訓練的內容要以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為主;所謂針對性,是指訓練的難易程度既要考慮教學大綱要求,更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所謂及時性,是指訓練課與學導課時間間隔不宜過長。所謂實效性,即指訓練課必須要有明確的達標意識(不僅要看讓學生做了什麼,更要看學生做了以後的效果怎樣)。

(3)訓練目的要立足於知識的識記、知識的理解、知識的套用上。

知識識記主要解決“是什麼”的問題,在要求方面有初步了解、準確表述、概括性表述、完整性表述等。

知識理解主要解決“為什麼”的問題,在要求方面有知道知識的來龍去脈、熟悉知識的基本用途、掌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等。

知識的套用主要解決“怎么做”的問題,在要求方面有能不能做、會不會做的問題,也有做的是否熟練、是否準確的問題。從訓練的複雜程度來看,一般可分為簡單套用和綜合套用兩個方面。

(4)訓練的方式原則上要以題單形式進行,訓練的量要控制在大多數學生30分鐘內能夠完成。題單由備課組集體商討後確定,並提前交付文印室印刷。

(三)講評課任務與基本要求

講評課的任務:解決平時遺留的問題,包括配餐作業與周練中存在的問題,注重知識的整合,注重規律與方法的總結,並在此基礎上進行適當的拓展和延伸。

講評課的目的:通過解決問題,首先要使學生知道自己哪些知識還沒有記住,哪些核心概念或基本原理沒有理解,哪些方法還沒有掌握。然後在配以必要的練習予以鞏固和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