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部CDC印發糖尿病管理模式推廣項目實施方案通知

2.間接檢眼鏡。

間接檢眼鏡使用時須充分散大瞳孔,在暗室中檢查,醫者接通電源,調整好距離及反射鏡的位置,開始先用較弱的光線觀察,看清角膜、晶體及玻璃體的混濁,然後將光線直接射入被檢眼的瞳孔,並讓被檢眼注視光源,一般用+20d物鏡置於被檢眼前5厘米處,物鏡的凸面向檢查者,檢查者以左手持物鏡,並固定於患者的眶緣,被檢眼、物鏡及檢查者頭固定不動,當看到視乳頭及黃斑時再將物鏡向檢查者方向移動,在被檢眼前5厘米處可清晰見到視乳頭及黃斑部的立體倒象。檢查眼底其餘部分時,應使被檢者能轉動眼球配合檢查,檢查者圍繞被檢者的頭移動位置,手持的物鏡及檢查者的頭也隨之移動。所查的影象上下相反,左右也相反。為檢查眼底周邊部,如檢查6點方位,檢查者位於被檢者的頭頂處,令患眼向下看6點方位。檢查眼底的遠周邊部,則必須結合鞏膜壓迫法,金屬鞏膜壓迫器戴在檢查者右手的中指或食指上,將壓迫器的頭置於被檢眼相應的眼瞼外面,必要時可表麻後,自結膜囊內進行檢查,操作時應使檢查者的視線與間接檢眼鏡的照明光線、物鏡的焦點、被檢的眼位、壓迫器的頭部保持在一條直線上,檢查時應注意隨時囑患者閉合眼瞼以濕潤角膜,當懷疑有眼內占位病變時,切忌壓迫檢查。

(四)免散瞳眼底拍照。

1.準備。

(1)機器進入待用狀態(包括檢查電池盒,插入數據卡等)。

(2)保持拍片室內一定的黑暗度(約5勒克斯或不能閱讀報紙)。

2.囑被調查者舒適地坐在眼底照相機前,固定好頭部(下巴置於下巴支架上,前額緊貼前額支架),由醫生調節下巴支架的高度鏇轉扭,使被測者眼睛水平線與支架上高度調節標記平齊。

3.醫生通過滑動前部面板的操作桿,使鏡頭對準被調查者眼睛(一般先拍右眼)。

4.囑被調查者注視內置式固視燈,固定眼球,由醫生調節瞳孔的位置:通過鏇轉面板上的高度調節扭及左右傾斜操作桿,使被攝眼瞳孔位於監測器螢幕中央的取景環內,並使三個圓點清晰地落於內部取景環內,從而達到最佳工作距離。

5.前後傾斜操作桿使分裂的瞳孔像恢復圓形。

6.按下"alignment"按鈕,監控器螢幕上顯示眼底圖像。

7.鏇轉面板上的"lamp"鏇扭調整亮度,並調節對焦鏇扭,校準劈裂線成一條水平線。

8.按下快門拍照。

9.被調查者閉眼休息5分鐘後,繼續按照3-8步驟拍攝左眼。

10.拍攝完畢,電腦下載圖像並按序儲存備用。

備註:當被調查者瞳孔直徑小於4毫米時,可採取以下措施:

(1)增進環境的暗度,使被調查者瞳孔散大或可嘗試"小瞳孔"(sp)模式。

(2)不成功者,可用藥物(複方托品醯胺)散瞳(虹膜後粘連及閉角型青光眼者禁忌散瞳)。

(五)診斷標準。

1.0級(r0):無視網膜病變。

2.1級(r1):背景性視網膜病變,微血管瘤,出血點/斑和/或滲出,且程度輕於增殖前期病變。

3.2級(r2):增殖性視網膜病變前期。具有下列各項中任何一項:四個象限每個象限都有視網膜出血點(20個以上),兩個或以上的象限有靜脈串珠樣改變,一個或以上的象限有明確的irma(視網膜內毛細血管不規則階段性擴張)。

4.3級(r3):增殖性視網膜病變。新生血管形成,視網膜前出血,纖維增殖,視網膜脫離。

5.黃斑水腫(m):距中心凹1dd(視盤直徑)範圍內有滲出,黃斑區內星芒狀滲出,最佳校正視力≤0.5,且在距黃斑中心凹1dd範圍內有微血管瘤或出血。

二、糖尿病足篩查

(一)準備工作

1.檢查者耐心仔細地對被調查者進行神經症狀各項評分,並認真作好各項記錄。

2.被調查者脫去鞋襪,暴露雙足及小腿,仰臥於檢查床。檢查者耐心仔細對被調查者進行感覺運動神經系統各項檢查,並作好各項體徵評分。正式檢查前,檢查者將各項檢查過程和要求向被調查者解釋清楚,以取得其充分合作。檢查中檢查者切忌用暗示性提問,以免影響被調查者的判斷。

(二)檢查

1.踝反射檢查:被調查者仰臥位,閉目,膝部屈曲約90度,檢查者以左手使被調查者足部背屈,使其與小腿約成直角,扣其跟腱,反射作用為腓腸肌和比目魚肌收縮,足向跖面屈。

2.振動覺檢查:被調查者仰臥位,閉目,檢查者取128hz的音叉,在振動時將其柄端置於被調查者大拇趾背骨隆起處,詢問有無振動感覺,注意感覺的時限,並兩側對比。

3.針刺覺檢查:被調查者仰臥位,閉目,檢查者取普通的大頭針輕刺大拇趾背,詢問被調查者有無疼痛感覺。(注意:檢查者必須確定被調查者所感到的是痛感而不單是尖物的接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