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參觀實習報告

不管是寧波美術館還是寧波博物館,王澍始終把自己堅守的鄉土建築設計理念融入其中,對磚瓦的情有獨鍾,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的可循環利用性,還有他們的歷史性。

(二)建築空間

建築跟空間其實說到底是密不可分的,崇尚空間論者更是認為建築就是空間,而中國傳統空間則講究隱喻,相比西方的張揚直接,我們更喜歡隱喻跟暗示,它使人試圖走到靠某物最近的地方,並且往往看似漫無目的。 而古典園林中的移步換景跟現代設計手法的結合更是別有一番韻味。

寧波美術館,構想它是一個秘密,在一個單一體的主體中,包含著一種差異性的事件場所的簇集,外表則只有些許暗示而已。空的中心與邊界,內與外,高與低,打開與關閉,無目的的漫遊,行動與完全靜止,輕與重,通過與突然中斷,一瞥,從暗到明或從明到暗,偶遇,實體的實感,空間的空虛,純粹物料的物感,內部結構別有洞天。如果說她的外表已給人一種強烈期待,真正的震撼應該在內部等著他。當他已然經歷了這種震撼,沉溺其中難以自拔,突然,他又將暴露在外部,暴露在一條江的面前。這裡包含著的事件與經歷的秩序,自然地將一個世界的組織分解、編配並重新聚攏。

這個約20mx60m的扁平體量,它的空間是屋面上的虛空,它的下面是停200輛汽車的車庫。這種安排欲把這座建築未來的城市交通問題有效解決,不留後患。這個車庫應有雙重意義尺度的柱網,停車的最佳尺寸與展覽的最佳尺寸。一個當代美術館在車庫中開闢臨時展廳是完全可能的,這決定了車庫地上一層的高度。兩個體間的夾道將完全向城市開放,既是消防道路,也是散步與腳踏車適合穿越的道路,它在中間起坡,起坡的高度應使人站在建築的兩端正好看不見對面的人。這個高度也將使坡道下適合管道穿越與進人檢修,使從坡頂登臨兩個體的走法容易出現我們常在自發建設的城市的街邊街角常見的零星踏步與坡道,真正的建築意味往往埋伏在那種地方,並隨時會撲向我們。

我把這個車庫稱為上抬大院,它自然導致把航站樓主體切分為上下兩段。在主體外圍加上了一層3m的環廊,準確地說,是u型廊,這使它和副階周匝或金廂斗底槽的作法有別,並暗示了這座建築在南北向的方向性,主體的背面將成為一個真正的背。這種水平的區分將強化建築的水平方向性,在一條江邊沒有比單純的水平方向性更沉穩有力的。這也使建築出現雙重基座,於是,上部鋼柱網圍繞的體積幾乎就要開始滑動。事實上,造船廠新船下水是我兒時起就最激動的場景之一,砍斷纜繩,一個巨大的體量就如一團巨大黑影,緩緩向水中滑動。原來主體上的兩個登船棧橋,是的,兩個,將向城市方向穿越主體,一直升到上抬大院,它們將主體錨固在巨大磚台之上,錨固在一個事件層出的城市事物之中,而走上磚院的人,面對兩個伸進主體的棧橋,大片明亮木作面層上的兩個黑洞,引人入內,又將猶豫,躊躇不決,這種躊躇不決正是一座有意思的城市讓人享受的感覺之一。

主體基座暗含著一個3m寬外層,它有一個孔洞系統,被主體遺失的空間,真的與假的進入主體的入口與樓梯,可進入的空間與不可進入的空間。這個外層完全是城市性的,是建築與周邊城市事物細碎而繁雜的交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