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心得體會範文3篇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代表全黨以鮮明的語言高度評價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以毫不含糊的立場向全國和全世界宣示,中國將繼續推進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他說:“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是“新時代最鮮明的特點”,是“一場新的偉大革命”,“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認,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

胡錦濤同志這些擲地有聲的話,表明中國共產黨繼續奉行改革開放路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和信心,也是對一個時期以來那些懷疑和非議改革開放方向和道路的種種雜音的回應。

改革開放的成效和功績,舉國舉世有目共睹,每個有改革開放前後經歷的中國人,只要稍微想想過去,看看現在,都可以從切身的感受中隨便揀來無數實例加以證明。過去一些看似做不到的事情,因為改革開放一一做到了;看似解決不了的“老大難”問題,因為改革開放已經解決或正在解決;一些看似奢望的夢想,因為改革開放已經變成或正在變成現實。

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進步不是一般的進步,而是歷史性的進步;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就不是一般的成就,而是空前的成就;改革開放給各族人民帶來的實惠不是一點小實惠,而是實在的巨大實惠;改革開放給城鄉帶來的物質和精神變化不是一般的深刻,而是翻天覆地。一個和平崛起的中國正在改變世界經濟格局和政治格局,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的東方大國正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中國的影響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廣,中國的國際地位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舉足輕重,中國的國際形象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好。改革開放政策在全國人民中享有高度共識、得到全國人民最普遍的擁護。如果要從這條路上倒退,甚至改變和放棄這條被事實所證明了的成功道路,全國人民能答應嗎?

近年來出現的一些對改革開放的懷疑論,根據無非是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行業之間、經濟與社會之間出現了發展和收入不平衡,部分社會人群貧富差距有所擴大,幹部隊伍中出現了一些腐敗分子,以及在發展中出現的一些新問題。應該說,這些問題中有一些是改革過程中難以完全避免的,而且所有這些問題中央和全黨是高度重視的,決無絲毫掉以輕心,並已經或正在採取各種舉措逐步加以解決,而且黨和政府有信心、有能力逐步解決這些問題。

對改革開放持懷疑態度的人動機和訴求是不同的。有的在市場經濟的競爭中處於弱勢地位,心態有些不平衡,有怨氣,這可以理解;有的思想僵化,觀念仍停留在過去的計畫經濟時代,總是這也不順眼,那也看不慣,這在任何一次大變革中是常見現象,也不奇怪;有的人則常以人民“代言人”自居,經常利用網路媒體匿名發表煽動性言論,從根本上反對和否定改革開放,企圖開歷史倒車,他們的心術不正,動機很值得懷疑。

黨和政府在改革開放中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正如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所說的:“改革開放作為一場新的偉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每遇特殊歷史關頭或發展中出現某種曲折的時候,懷疑論就會冒出來。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時,有些人出來質疑改革方向,主張開倒車;近年來當出現某些貧富差距擴大、地區和行業發展不平衡現象以及某些貪污腐敗現象的時候,又有些人以為找到了反對改革開放的最好藉口。但是全黨和全國人民是不會聽他們的。

改革開放是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會文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和實現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目標的不二法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通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國家繁榮富強的康莊大道。歷史不允許我們丟掉這樣的法寶,離開這條勝利道路。那些對改革開放持懷疑態度的人,應該從黨的十七大看清中國未來發展的方向和路徑,從改革開放中凡事必問“姓社姓資”的思維定勢中解放出來,與時俱進,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

作者:邢楓來源:新華網

改革開放30周年心得體會:改革開放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改革開放心得體會範文2篇 | 返回目錄

1978年,我們黨召開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實現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道路、實現社會主義從傳統形態向現代形態轉變的過程,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創立和發展的進程。

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不斷推進著我們黨的理論創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提供著鮮活的實踐經驗,也對已有的理論進行著不斷的檢驗。可以認定,改革開放的實踐孕育和催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才能實行和堅持改革開放。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新時期最顯著的成就是快速發展,新時期最突出的標誌是與時俱進。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的一切成績和進步,歸根到底就是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並在實踐上發揮巨大功能,取得舉世矚目的輝煌成果。

在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中所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實踐永無止境,創新永無止境。我們要在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征程中,倍加珍惜、長期堅持和不斷發展黨歷經艱辛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具有很高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重大理論創新,必將極大地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創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深入探索和把握社會主義發展規律提供了根本指導方針。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必須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所蘊含的世界觀、方法論,不斷探索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規律,並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與時俱進,勇於變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提供了共同思想基礎。事實證明,只要我們旗幟鮮明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地位,就能夠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把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思想統一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下,堅定不移地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堅定不移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闊步前進。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必須與本國國情相結合。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徵,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和活的靈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創立之初,就以“走自己的路”為鮮明特色。從那以後,我們始終牢記黨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一直堅持從國情出發。科學發展觀,就是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的產物。由此可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生命力深深地根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立足國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的根本基礎,也必將是它發展的根本基礎。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必須與人民民眾同命運。科學性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特徵,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立場,人民民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前進的動力,是真正的英雄。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感召力,關鍵就在於這些理論始終尊重人民民眾的首創精神,善於凝聚人民民眾的智慧和創造,最為關注人民民眾的利益。

改革開放30周年心得體會:鄧小平與當代中國思想解放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30年,是改革開放的30年,是持續快速發展的30年,也是解放思想的30年。正是思想的大解放,促進了中國社會的大變革、大發展。在這一歷史進程中,鄧小平作為解放思想的旗手,對當代中國的思想解放作出了歷史性的偉大貢獻。在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回顧鄧小平領導我們解放思想的艱辛歷程,重溫鄧小平關於解放思想的重要論述,對於我們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勝利,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旗幟鮮明地反對“兩個凡是”,拉開了當代中國解放思想的序幕

“兩個凡是”首見於1977年2月7日中央“兩報一刊”社論。按照這一方針,那就要繼續堅持所謂“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繼續維護“文化大革命”的“左”的錯誤,就只能使中國繼續陷入動亂和混亂。這是違背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的。正是在這個關鍵時刻,“文革”中第二次被打倒、當時尚未恢復工作的鄧小平,首先站了出來,旗幟鮮明地表示“兩個凡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並且一而再、再而三地申明自己的觀點。

(一)復出前多次發表談話,對“兩個凡是”表示異議。據《鄧小平年譜1975-1997》記載:1977年2月,“兩個凡是”一提出,鄧小平立即表示反對。他同前來看望他的王震說,這不是馬克思主義,不是毛澤東思想。4月10日,鄧小平致信華國鋒、葉劍英和中共中央,針對“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提出:“必須世世代代地用準確的完整的毛澤東思想來指導我們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4月10日後的某日,鄧小平同前來看望他的汪東興、李鑫談中共中央轉發他4月10日和1976年10月10日致中共中央信的有關情況,在談話中向他們明確表示:“兩個凡是”不行。5月24日,鄧小平同王震、鄧力群談話,系統地批評了“兩個凡是”的錯誤。其中包括這樣幾個主要論點:第一,“毛澤東同志說,他自己也犯過錯誤。

一個人講的每句話都對,一個人絕對正確,沒有這回事情”,“這是個重要的理論問題,是個是否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問題。”第二,即使是正確的話,也不能到處搬用,“把毛澤東同志在這個問題上講的移到另外的問題上,在這個地點講的移到另外的地點,在這個時間講的移到另外的時間,在這個條件下講的移到另外的條件下,這樣做,不行嘛!”第三,毛澤東思想是個科學體系,要準確、完整地理解,不能斷章取義。他說,我給中央寫信,提出“用準確的完整的毛澤東思想來指導我們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這是經過反覆考慮的”。“我和羅榮桓同志曾經同林彪作過鬥爭,批評他把毛澤東思想庸俗化,而不是把毛澤東思想當作體系來看待。”這篇講話,是最早從政治上和哲學上對“兩個凡是”思想的系統批判。

(二)復出後第一次講話的中心內容就是強調“完整準確”與“兩個凡是”的對立。1977年7月16日至21日,中共中央召開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恢復鄧小平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的領導職務。鄧小平在會上發表復出後的第一次講話,便是強調完整準確理解毛澤東思想,其鋒芒仍然是指向“兩個凡是”。他說:“不能夠只從個別詞句來理解毛澤東思想,而必須從毛澤東思想的完整體系去獲得正確理解”,更不能像林彪、“四人幫”那樣,“引用毛澤東同志的某些片言隻語來騙人、嚇唬人”,那樣,只能“割裂、歪曲毛澤東思想,損害毛澤東思想”。他特彆強調,在毛澤東同志倡導的作風中,“民眾路線和實事求是這兩條是最根本的東西”,對我們黨的現狀來說,“特別重要”。其所以特別重要,是因為它們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歷史觀,而“兩個凡是”正是同這兩條根本對立的。

在“文革”結束之後、中國面臨向何處去的重大歷史關頭,身負眾望的鄧小平旗幟鮮明地反對“兩個凡是”,對當代中國的政治走向產生了重大影響。儘管他的這些談話和講話還沒有公開發表,但是已經在中央領導人和一部分高級幹部中開始傳播,“完整準確”與“兩個凡是”的對立已經日趨鮮明,二者的鬥爭已經不可避免,當代中國解放思想的序幕已經拉開。

領導和支持真理標準大討論,吹響了當代中國解放思想的號角

在鄧小平批判“兩個凡是”的同時,廣大幹部、民眾要求撥亂反正、糾正“文革”錯誤的呼聲也一直以實踐的方式衝擊著“兩個凡是”。歷史把解決真理標準問題鮮明地提到全黨和全國人民面前。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受到廣大幹部、民眾的熱烈擁護,在全國範圍內開了解放思想的先河。同時,這篇文章也受到一些人的抵制和反對,包括當時主管意識形態工作的某些領導人和某些理論“權威”,他們認為這篇文章的矛頭是針對毛主席的,是“砍旗”、“丟刀子”,是“方向性錯誤”。一時形勢變得嚴峻起來,解放思想遇到了阻力。又是一個關鍵時刻,又是鄧小平首先站了出來,給《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以堅決有力的支持,領導和推動了意義深遠的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在全國範圍內吹響了解放思想的號角。

(一)1978年6月2日鄧小平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明確肯定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觀點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觀點。在準備這次會議講話稿的時候,鄧小平對胡喬木等人說,現在發生了一個問題,連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都成了問題,簡直是莫名其妙!因此決定,這次會議的講話,第一個問題就講實事求是。他在講話中說: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根本方法”,是毛澤東思想的“出發點、根本點”,“我們開會,作報告,作決議,以及做任何工作,都為的是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究竟是否正確或者完全正確,還需要今後的實踐來檢驗。如果我們不這樣做,那我們就一定什麼問題也不可能解決,或者不可能正確解決”。他批評一些同志“天天講毛澤東思想,卻往往忘記、拋棄、甚至反對毛澤東同志的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這樣一個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根本方法。不但如此,有的人還認為誰要是堅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誰就是犯了彌天大罪”,“他們提出的這個問題不是小問題,而是涉及到怎么看待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問題。”為了反駁所謂“砍旗”的說法,鄧小平引述了毛澤東從1929年到1963年關於實事求是的一系列論述,指出:離開實事求是,“即使我們口頭上大講擁護毛澤東思想,實際上只能是違背毛澤東思想。我們一定要肅清林彪、‘四人幫’的流毒,撥亂反正,打破精神枷鎖,使我們的思想來個大解放”。這篇講話,對主張“實踐標準”的同志是個堅強有力的支持,對否定“實踐標準”的同志是個深刻有力的批評,對剛剛興起的民眾性思想解放大潮是個巨大的推動。

(二)1978年下半年鄧小平連續發表重要談話,支持和指導開展全國範圍的真理標準大討論。7月21日,他同中宣部負責人張平化談話,就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指出:不要再下禁令、設禁區了,不要再把剛剛開始的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向後拉。7月22日,他同胡耀邦談話,指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篇文章是馬克思主義的。爭論不可避免。引起爭論的根源就是“兩個凡是”。8月13日,他同吳冷西談話,指出:實踐標準那篇文章是對的,現在的主要問題是要解放思想……但空氣還不夠濃,不要從“兩個凡是”出發,不要設禁區,要鼓勵破除框框。8月19日,在聽取黃鎮等關於文化工作的匯報後談到理論問題,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是馬克思主義的,是駁不倒的,我是同意這篇文章的觀點的,但有人反對,說是反毛主席的,帽子可大啦,那怎么行呢?9月16日,鄧小平在聽取吉林省委常委匯報工作時說:現在對理論要通過實踐來檢驗這個問題還要引起爭論,“可見思想僵化”,根本問題是“違反毛澤東同志實事求是的思想,違反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實際上是唯心主義和形上學的反映”,這種所謂高舉毛澤東思想旗幟,實際上是“形式主義的高舉,是假的高舉”。10月14日,鄧小平同韋國清談話,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本來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問題,是常識,也有人不贊成,這樣的人還不少。如果不解放思想,不開動機器,不獨立思考,那非垮台不可。這一年的整個下半年,一直到12月召開中央工作會議,鄧小平月月都講真理標準問題,都講解放思想問題,可見這個問題在鄧小平心中分量之重。

(三)1978年底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發表當代中國解放思想的宣言書,這就是那篇著名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這篇講話向全黨全國人民發出解放思想的號召,強調“解放思想是當前的一個重大政治問題”:“只有思想解放了,我們才能正確地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解決過去遺留的問題,解決新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正確地改革同生產力迅速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確定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具體道路、方針、方法和措施”。他高度評價了真理標準大討論,認為“很有必要,意義很大”,“實際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爭論”,“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從這個意義上說,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爭論,的確是個思想路線問題,是個政治問題,是個關係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的問題。”他深刻總結歷史經驗,指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條件”,“一個革命政黨,就怕聽不到人民的聲音,最可怕的是鴉雀無聲”。這篇講話實際上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它標誌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重新確立,由此掀開了當代中國解放思想的新篇章。

抓住當代中國解放思想根本,領導開創中國社會主義新局面

隨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確立,隨著撥亂反正的深入開展,隨著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史經驗的全面總結,以及對世界社會主義歷史經驗的思考,思想解放也不斷深入。在這個過程中,鄧小平領導我們緊緊抓住“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解放思想,使我們的社會主義觀念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

(一)研究社會主義的思維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

我們破除蘇聯那種僵化的社會主義模式觀念,堅持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鄧小平說:我們過去的體制“是從蘇聯模式來的。看來這個模式在蘇聯也不是很成功的。即使在蘇聯是百分之百的成功,但是它能夠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嗎?”“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我們破除超階段的“左”的思想框框,堅持一切從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際出發。鄧小平說:過去“左”的教訓就在於“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現在我們確認中國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強調“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根據這個實際來制定規劃。”這就使我們的社會主義真正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之上而擺脫了種種空想。

我們破除離開發展生產力抽象談論姓“社”姓“資”的思維定勢,堅持“三個有利於”的判斷標準。鄧小平說,關於姓“社”還是姓“資”的爭論,“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個有利於”標準的確立,加深了人們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使人們的思想進一步解放。

我們破除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的思想,堅持在實踐中不斷開闢認識真理的道路。鄧小平強調:老祖宗不能丟,又要講新話。“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必須根據現在的情況、認識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這就使我們在新的實踐基礎上既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不斷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

(二)對“什麼是社會主義”的理解發生了重大變化。

長期以來我們對“什麼是社會主義”的認識存在許多誤區。鄧小平說:“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於包括什麼叫社會主義這個問題也要解放思想。”他領導我們撥亂反正、正本清源、銳意創新,使我們對“什麼是社會主義”的認識發生了重大變化。其中包括: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針對“四人幫”所謂“寧要貧窮的社會主義,也不要富裕的資本主義”的謬論,鄧小平說:“當然我們不要資本主義,但是我們也不要貧窮的社會主義,我們要發達的、生產力發展的、使國家富強的社會主義”,“歸根到底要看生產力是否發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

平均主義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是共同富裕。鄧小平說:“過去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實際上是共同落後,共同貧窮”,必須打破平均主義,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比較快地先富起來,這是“加速發展、達到共同富裕的捷徑。”

計畫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反覆地說:“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區分不在於是計畫還是市場這樣的的問題”,“計畫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市場也可以為社會主義服務”。這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一個嶄新結論,是當代中國思想解放所取得的最重大的理論成果。

(三)對“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回答發生了重大變化。

“什麼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兩個問題有密切聯繫。搞不清“什麼是社會主義”,便談不上正確回答“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但二者又有區別。“什麼是社會主義”,這是社會主義理論一般;“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是一個同國情相聯繫的較為具體的理論問題。在中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鄧小平領導我們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從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開創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的基本點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條道路同過去相比,實現了三個偉大歷史轉折。

從“以階級鬥爭為綱”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是由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所決定的。鄧小平反覆強調,對經濟建設這箇中心要“扭住不放,‘頑固’一點,毫不動搖”,“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只有把經濟搞上去,才能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才能為解決國際國內一切問題提供物質基礎,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質基礎,為將來向共產主義過渡提供物質基礎。

從僵化半僵化轉到實行改革。這是由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非對抗性質和我國原有體制權力過分集中的弊端所決定的。鄧小平說:“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不改革就沒有出路,舊的那一套經過幾十年的實踐證明是不成功的。”“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他說:“這是一件大事,表明我們已經開始找到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路子。”

從封閉半封閉轉到對外開放。鄧小平說:“總結歷史經驗,中國長期處於停滯和落後狀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閉關自守。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只有對外開放,才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發揮我國經濟的比較優勢;只有對外開放,才能吸收和借鑑人類一切文明成果,使我們的事業獲得新的活力。

學習鄧小平關於解放思想的理論與實踐,堅定不移繼續解放思想

胡錦濤同志指出,“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的發展站到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人民對於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決定我們必須把發展的新起點同時作為解放思想的新起點,以新的思想解放推進改革開放、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以更加奮發有為、積極進取、銳意創新的精神狀態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勝利。

(一)解放思想永無止境,要在實踐中不斷開闢認識真理的道路。實踐在發展,事物在發展,人們的思想也必須隨之向前發展。解放思想應該成為人們思想的常態,什麼時候思想僵化了,什麼時候就要犯錯誤了;哪個地方思想僵化了,哪個地方就要落後了。當前世界的大變動,中國的新發展,黨情的新變化,尤其要求我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只有這樣,才能正確應對新形勢、回答新問題、解決新矛盾、實現新發展,才能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越來越豐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越來越興旺。

(二)解放思想要緊緊圍繞三大基本問題,推進改革開放、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30年解放思想的歷史,從根本上說,就是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三大基本問題解放思想的歷史。只有突出解決這三大基本問題,才能從全局上推動我們事業的發展,從根本上統一全黨、全國人民的思想。在當前,尤其要圍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胡錦濤同志說:“全黨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著力轉變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思想觀念,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把全社會的發展積極性引導到科學發展上來,把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圍繞三大基本問題解放思想要注重實效,努力做到理論創新、體制創新、科技創新和各方面工作創新,努力做到推進改革開放、推進科學發展、推進社會和諧。為此,就要注重調查研究,從實際生活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不要坐而論道,流於空談;要注重開闊視野,從別人、別地、別國那裡吸收營養、拓寬思路,不要閉目塞聽,坐井觀天;要注重總結經驗教訓,勇於拋棄一切錯誤或過時的東西,不要把已有的經驗、做法絕對化、神聖化;要注重轉變作風,從各種各樣的形式主義、文山會海、八股套話中解放出來。

(三)解放思想要始終堅持實踐標準、生產力標準和人民滿意標準。實踐標準是檢驗認識是否正確的認識標準。一個觀點、一個思路、一個辦法,是否正確,要由實踐作結論,“拿事實來說話”,不要搞抽象爭論,不要動不動就拿本本來,不要動不動就外國如何,不要動不動就“想當年”。凡是實踐證明是正確的東西,就堅持,不管有什麼非議,不管有什麼干擾;反之,就改正,“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干擾所惑”。生產力標準是衡量社會是否進步的歷史標準。一條路線、一個方針、一項政策,是否進步,不是看它是否符合某種理念、原則,而是看它能否促進生產力發展,不要用抽象的理念、原則去剪裁生活。凡是有利於發展生產力的東西,就堅持;反之,就拋棄。人民滿意標準是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的最高價值標準。我們所從事的一切實踐活動、生產活動,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實現最廣大人民民眾的利益,像鄧小平說的那樣,要以人民民眾“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滿意不滿意”為標準。一切理論、方針、政策和實踐,都要代表最廣大人民民眾的利益、反映最廣大人民民眾的意願和呼聲。凡是符合人民利益、民眾滿意高興的事情,就堅持;反之,就反對,就拋棄。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始終堅持三個判斷標準,解放思想就有正確方向,解放思想的燦爛之花就會結成豐碩的物質成果。

XX年解放思想心得體會:改革開放30年
改革開放心得體會範文3篇 | 返回目錄

轉眼間,我們迎來了改革開放30周年。30年前,一場關係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大討論――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討論,吹響了解放思想的號角。從此,改革開放的大幕在解放思想中被渾然拉開,一個有著幾千年歷史、十幾億人口的文明古國,開始了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30年來,這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始終在解放思想的歷史進程中不斷推進。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推動改革開放的強大思想武器,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寶。

一、解放思想,使我們黨衝破“兩個凡是”的嚴重束縛,實現了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航程

“實事求是”出自班固《漢書》“修學好古,實事求是”,表達的是中國古代學人的治學之道。1942年,毛澤東同志對實事求是作了精闢的解釋,賦予了它新的含義。毛澤東同志說:“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事物,“是”就是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共產黨人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就是黨性的表現,就是理論和實際統一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作風。毛澤東同志親筆題寫“實事求是”作為校訓送給中心黨校,如今這幾個大鐫刻在花崗岩上,時刻給每一個黨員幹部以警醒。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心領導集體,用實事求是這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武器,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建立了新中國,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在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中取得寶貴經驗。

鄧小平同志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充分肯定真理標準討論的重大意義,積極支持推動這場大討論,為全黨擺脫“兩個凡是”的思想束縛,完整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殫精竭慮,披荊斬棘。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毛澤東思想最根本的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實事求是……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出發點、根本點。”他指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篇文章是馬克思主義的。爭論不可避免,爭得好。引起爭論的根源是‘兩個凡是’”。“怎么樣高舉毛澤東思想旗幟,是個大問題。‘兩個凡是’不是高舉毛澤東思想的旗幟。這樣搞下去,要損害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的基本點就是實事求是,就是把馬列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就是這四個。”他說,“假如不解放思想,不開動機器,不獨立思考,那非垮台不可”。

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大歷史關頭,鄧小平同志就是以這樣的馬克思主義大無畏精神,力挽狂瀾,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中振聾發聵地指出,實事求是,是無產階級世界觀的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基礎。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假如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氣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這篇被稱為十一屆三中全會主題報告的講話,是我們黨新時期解放思想的宣言書,吹響了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號角。

美國《時代》周刊在1979年第一期的序言中曾這樣寫道:“一個嶄新中國的夢想者――鄧小平向世界打開了‘中心之國’的大門。這是人類歷史上氣勢恢宏、絕無僅有的一個壯舉!”毫無疑問,這個“壯舉”的動力來源於對社會主義的重新思考,來源於敢於解放思想的強大勇氣。

鄧小平同志說:“社會主義是一個很好的名詞,但是假如搞不好,不能正確理解,不能採取正確的政策,那就體現不出社會主義的本質”。“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於包括什麼是社會主義這個問題也要解放思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馬列主義的本本上找不到答案,別國模式無法照搬,只有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才能找到答案和出路。1984年10月20日,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心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要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要突破把計畫經濟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鄧小平同志說,這個決定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的政治經濟學,就是解釋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有些是我們老祖宗沒有說過的話,有些新話。過去我們不可能寫出這樣的檔案,寫出來,也很不輕易通過,會被看作是“異端”。

1985年12月23日,《時代》周刊總編輯格隆瓦爾德向鄧小平提出一個尖銳的問題: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有沒有矛盾?鄧小平說,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問題是用什麼方法才能更有力地發展社會生產力。把計畫經濟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就更能解放生產力,加速經濟發展。在黨的十三大召開前,鄧小平同志提出,不要再講以計畫經濟為主了。為什麼一談市場就說是資本主義,只有計畫才是社會主義呢?計畫和市場都是方法嘛。只要對發展生產力有好處,就可以利用。它為社會主義服務,就是社會主義的;為資本主義服務,就是資本主義的。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鄧小平同志發表了聞名的南方談話,指出,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判定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計畫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畫;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畫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計畫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這些驚世駭俗的論斷,沒有解放思想的強大勇氣,沒有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態度和精神,是斷然不可做到的。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心領導集體,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最重大的問題,形成了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平均主義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僵化封閉不能發展社會主義,照搬外國也不能發展社會主義;沒有**就沒有社會主義,沒有法制也沒有社會主義;不重視物質文明搞不好社會主義,不重視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會主義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航程。

黨的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一道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續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集體聰明的結晶,引導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不斷前進。

二、解放思想,使我們黨堅強捍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將改革開放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紀

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心領導集體,受命於危難之際,在國內外政治風波、經濟風險等嚴重考驗面前,依靠黨和人民,捍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創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開創全面改革開放新局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創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續引領我國改革開放的航船沿著正確方向破浪前進。

捍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的第三代中心領導集體向全世界的莊重宣示。1989年6月24日,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的講話中這樣說道:“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和基本政策沒有變,必須繼續貫徹執行。在這個最基本的問題上,我要十分明確地講兩句話:一句是堅定不移,毫不動搖;一句是全面執行,一以貫之”。面對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上一些長期執政的大黨老黨相繼垮台的現實,面對經濟全球化浪潮的蔓延席捲以及黨自身的巨大變化,中國共產黨要想保持先進性,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就必須敢於迎接挑戰、接受考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回答時代提出的新課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對計畫和市場問題及其相互關係的熟悉,有一個發展過程。黨的十二大講的是計畫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畫的商品經濟。黨的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有計畫商品經濟的體制應該是計畫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提出了建立適應有計畫商品經濟發展的計畫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在改革開放新的歷史階段,譜寫馬克思主義新的理論篇章,就是要加快經濟體制改革,儘快建立社會主義的新經濟體制,正確熟悉計畫和市場問題及其相互關係。在如何看待市場經濟這個問題上的確需要一次思想大解放。

1992年6月9日,江澤民同志在中心黨校省部級幹部進修班上的講話第一次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個新概念,並在黨的十四大上作了深入闡述。江澤民同志指出:“實踐的發展和熟悉的深化,要求我們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利於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一論斷得到了全黨和全社會廣泛贊同。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個新概念的提出,充分表明中國共產黨人在借鑑現代社會文明成果中所展現的開放性與包容性,既體現了解放思想的理論勇氣,又體現了科學性、時代性和革命性相統一的馬克思主義品格。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後,西方很多人提出,在市場經濟前面加“社會主義”幾個是多餘,沒有必要。江澤民同志的回答是,“社會主義”這幾個是不能沒有的,這並非多餘,並非“畫蛇添足”,這是“畫龍點睛”。所謂“點睛”,就是點明我們市場經濟的性質。1993年11月14日,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心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決定》指出,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實踐無止境,解放思想無止境。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指出,把社會主義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是一個偉大創舉。實現這個結合,需要積極探索,大膽試驗,尊重民眾的首創精神;需要深化改革,解決體制轉變中的深層次矛盾和要害問題。其中,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成為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提到全黨面前。江澤民同志指出,“股份制是現代企業的一種資本組織形式,有利於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有利於提高企業和資本的運作效率,資本主義可以用,社會主義也可以用。不能籠統地說股份制是公有還是私有,要害看控股權把握在誰手裡”。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種所有制經濟完全可以在市場競爭中發揮各自優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這些新觀點、新熟悉,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產物。

中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發展。中國在融入世界,世界為中國喝彩。1999年12月31日,子夜時分,江澤民同志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來到中華世紀壇,與首都民眾一起,迎接新千年的到來。新千年的鐘聲在中華大地上久久迴蕩。早在這一千年之前,中華民族就以幾千年的燦爛文明而著稱於世。面對新的起點,中國人又將如何邁出新的步伐,開啟新的航程?XX年春節剛過,江澤民同志就離開北京,南下廣東,先後在高州、深圳、順德、廣州等地調研考察。2月25日,江澤民同志在廣州召開黨建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江澤民同志指出,“我們黨所以贏得人民的擁護,是因為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總是代表著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首次向全黨提出“三個代表”的要求。5月14日,江澤民同志在上海主持召開黨建工作座談會時作了題為“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的重要講話。

江澤民同志說,實踐沒有止境,創新也沒有止境。我們要突破前人,後人也必然會突破我們。這是社會前進的規律。我們一定要自覺地把思想熟悉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要譜寫新的理論篇章。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非凡是鄧小平理論,緊密結合時代發展的新形勢、我國廣大人民的新要求、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實踐繼續進行探索,從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到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到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經濟成長方式轉變;從推進西部大開發、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到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開放戰略;從發展社會主義**政治,到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從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到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從促進世界多極化和國際關係**化,到正確應對和駕馭經濟全球化、促進共同發展,在長期執政、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等等,形成了一系列富有獨創性的理論成果,不斷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一重大問題,將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紀。

黨的十六大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一道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繼續和發展,反映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是中國共產黨集體聰明的結晶,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三、解放思想,使我們黨堅持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堅定不移地把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心,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順應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毫不動搖地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求真務實,開拓創新,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繼續推向前進。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精闢地概括了中國文化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關係的深刻熟悉與辯證的處理方法。清華大學將此作為校訓,勉勵著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學子,其精神真諦對今天的中國人定會有諸多啟迪。

XX年春,全國大多數省區市發生了非典疫情。這場突如其來的疾病災難,給了我們一個警示,那就是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要注重社會的發展、自然和生態環境的保護。不惜犧牲環境、浪費資源、單純追求gdp的增長,並不能帶來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個尖銳的問題亟待新一屆黨中心領導集體作出更為科學的回答。胡錦濤同志指出,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為此,我們要更好地堅持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更加自覺地堅持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堅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堅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

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的時候,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心更加清醒地熟悉到,中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進入改革發展要害時期的中國,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我們面臨的發展機遇前所未有,面對的挑戰也前所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不斷發展的事業,我們在前進中還會碰到這樣那樣的新情況新課題,還要應對各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和挑戰。我們必須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

XX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000美元,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這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但是,許多國家的發展進程表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000美元之後,經濟社會將進入一個要害時期。多年來,我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積累了不少矛盾和問題,主要是城鄉差距、地區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增加,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滯後,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的矛盾加劇,經濟成長方式落後,經濟整體素質不高和競爭力不強等。這些問題不可迴避,假如不能逐步解決而任其發展,就會嚴重阻礙改革開放進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繼續推進。

要使黨的事業不停頓,首先要理論創新不停頓。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心明確提出,必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心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我國改革開放的新的實際相結合,不斷推動黨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

以胡總書記的黨中心面對新的形勢,提出了“從最廣大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統一起來”的思想,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以人為本的內涵;提出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這五個統籌的思想,豐富了我們黨關於統籌兼顧的思想,是對現代化建設規律熟悉的深化;提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和黨的先進性建設,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提出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根本利益出發,促發展謀發展,不斷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民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是我們黨在執政理念上的一個飛躍;提出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開放,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是我們黨對深化改革開放的新熟悉;提出要按照**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布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整體布局更明確地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思想;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不斷深化熟悉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不斷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是在新世紀新階段貫徹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思想路線的生動體現。

正如胡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所言,《共產黨宣言》發表以來近160年的實踐證實,馬克思主義只有與本國國情相結合、與時代發展同進步、與人民民眾同命運,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感召力。實踐永無止境,創新永無止境。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黨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不斷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堅持並豐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黨的十七大指出,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心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續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一位老人曾這樣深情地說: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我們講了一輩子馬克思主義,其實馬克思主義並不玄奧。馬克思主義是很樸實的東西,很樸實的道理。“歷盡天華成此景,人間萬事出艱辛”。30年的實踐表明,改革開放作為一場偉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站在新的起點上,我們只有堅定不移地堅持解放思想,才能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線。

稅務局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心得體會:改革開放科學發展要“四個敢於”
改革開放心得體會4篇 | 返回目錄

今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改革開放的歷程告訴我們:沒有解放思想,沒有觀念的更新,就不可能有改革開放30年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和歷史巨變,牢樹和踐行科學發展觀,不斷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是時代的要求,發展的需要。

解放思想、改革創新、科學發展,要敢於面對現實、敢於突破陳舊觀念、敢於積極探索、敢於在“特色”上做文章。

敢於面對現實。改革是一項涉及全社會方方面面的複雜而艱巨、長期的事業,隨著改革的不斷推進,各種困難矛盾和問題也會隨之增多,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敢於面對現實,正視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在各項工作的落實中尊重客觀經濟規律、遵循科學發展,既要克服盲目發展,又要“敢”當頭,要有膽略、有膽識、有遠見,敢於打破禁區,敢闖敢幹,敢為人先,“從不可能處創造奇蹟”,“從無句處”讀“改革”這部大書。敢於面對現實,就是要不迴避現實,不迴避問題,要敢於擔風險,不怕擔“責任”,增強工作責任感和緊迫感,勇挑改革重擔,摒棄不利於發展、前進的思想觀念,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不斷開拓前進。

敢於突破陳舊觀念。各項工作要開創新局面、上台階,就要不斷提高和深化對實踐的科學認識,對改革規律的把握,突破傳統落後的不符時宜的觀念,跳出陳舊的思維模式和框框套套,創新思維,拓展思路,提升思想,在工作中改變單一化、程式化、套路化、公式化的“定勢”思維和“框架”思維,不讓“先入為主”、“對號入座”、“對口思路”的主觀思想占領“思維空間”,否則就只能步入“唯上”、“唯書”,不唯實,在工作開展中,凡事“找”檔案依據、“找”上級規定、“找”現有“模式”的“老把穩”、老“保險”式的做法。敢於突破陳舊觀念,就是要結合時代要求,不斷適應市場經濟和發展要求,用先進的思想武裝頭腦,在創新中發展,在改革中創新,只有這樣才能推動工作上台階。

敢於積極探索。天下成功之路是探索出來的,是走出來的。改革沒有現成模式,發展沒有不變的“公式”,改革創新要敢於探索,勇於實踐的無畏精神和膽識、膽量,瞻前怕後,前怕風險,後懼艱難,左顧右盼,猶豫不前,只能使事業和作“原地不動”甚至開“倒車”走回頭路。“只有不畏艱險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那種安於現狀,滿足不前,只敢“守”不敢“進”,“橋搭好了才敢過河”,不敢探索前進的行為、理念,與解放思想、改革創新的要求格格不入。山高人為峰,不登,人何為峰?只有敢於攀登,勇往直前才能真正領略“無限風光在險風”、“會當臨絕項,一覽眾山小”的境地。

敢於在“特色”上做文章。改革,要在立足實際,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優勢,發揮地方優勢上下功夫,在“特色”上做文章。這就要求我們要善於學習新知識,呼吸新空氣,借鑑新經驗,視野開闊,眼光高遠,思考獨到。既客觀認識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問題和所處的不利因素、弱勢,更要充分看到發展的優勢、潛力,看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少我多”的優勢和發展前景。深圳、珠海之所以能崛起,能成為改革開放的視窗,在很大程度上來說,正是他們善抓機遇,觀念新,圍繞沿海,臨靠港澳這一“我有”特色做文章,發展經濟。自然條件並不好的地方,只要認清找準自身優勢、強項,打好“特色”品牌,同樣在改革大業中大有作為,比如浙江義務,地處山區,土地貧瘠,資源缺少,不具備區位優勢,但卻靠義烏人的思想、智慧,創造出自己的“特色”,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著名的小商品聚散中心……各地要發展,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因地制宜,找準優勢,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科學、準確、全面認識和把握本地實情,揚己之長,圍繞自然優勢,在揚民族文化,發展旅遊業,壯大地方產業等諸多“特色”上做好文章,只有這樣才能在改革中蓬勃發展、精彩紛呈。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要我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繼續解放思想,在改革中敢於迎接挑戰,敢於激流勇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會越走越寬闊,前景會越來越美好。

(貴州省頂效開發區地方稅務局)

科學發展觀心得體會:深化改革開放是推進科學發展的強大動力
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談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體會
改革開放30周年演講:和諧發展路風雨鑄輝
改革開放30年體會:新改革從農村再出發
稅務局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心得體會:改革開放科學發展要“四個敢於”
改革開放三十年徵文:我們文化生活的變遷
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年徵文:我家的變化
改革開放30年徵文選:撫今追昔話家鄉
改革開放30年徵文:30年乘風破浪回首時今非昔比
改革開放30年徵文:民生視角看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