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品德課程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方式的研究》結題報告

2、教師教育教學理念大更新,研究成果較突出。

品德課課是由國家設定,地方和學校根據實際情況,結合學生年齡特點、愛好、興趣,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必修課程。它強調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實踐活動獲得直接經驗。學生是品德課的主體,品德課是主體性的活動。但是,在品德課程的實施過程中,課堂中交流學習的環節也是必不可少的。課堂教學需要解決“實踐過程”以外的問題。包括:實踐活動中所遇到策略性問題的解決、對活動成果進行總結整理、交流展示、升華情感體驗等。

在品德課課中,教師的地位發生了改變,需要教師有更高的預設、駕馭課堂的能力,組織、引導、參與課堂。

a、創設情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品德課課程要求一切從學生出發,所以主題的確定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主題只有符合學生的願望與興趣,學生才會有不斷探究、參與的內在動力。

國小生求知慾旺盛,對周圍事物充滿好奇心和探究欲。在課前的調查實踐中,有可能產生大量的問題。教師應該指導學生的問題按“是什麼”、“為什麼”、“怎么做”三方面歸類。教師應充分啟發引導學生根據教材,聯繫生活,確定研究的方向,制定合理的方案,進行調查。

而就一個具體的小組活動而言,又往往是由收集信息、資料查詢、調查採訪、資料匯總整理、製作作品、成果匯報等一系列過程來完成的。教師在小組巡視中要關注計畫的制定,分工的明細,責任的落實。

b、關注學生的困惑,啟發學生自主思考解決難題

品德課程是動態的,學生為本的教學模式使得課堂中的一切處於一種生成的狀態。學生通過研究實踐取得了一定的研究和實踐活動成果,但是伴隨著研究過程也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時教師的指導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關注細節,關注學生,結合具體任務教給學生進行品德課的具體方法,這樣學生在進行品德課具體操作時才能“有的放矢”。

c、成果分享,,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反思中進步

品德課上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總結交流。這是品德課的重要環節,是對學生品德課進行評價的過程。這一過程,是學生內心對活動的感受的一種真實反映,是一種真實情感的自然流露。學生的展示方法要遵循一定的規律:

d、及時評價,教師應重視學生情感體驗

品德課程的活動具有綜合性,需要一定的時間去實踐思考,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不免產生惰性。此時教師及時的評價能激勵學生,使學生有一種成就感,樂此不疲地做下去,直接影響著活動的進程。

七、存在的問題及反思

在近幾年的探索中,教師對這門課程逐漸有了理解,思路也逐漸清晰起來,課程逐漸走向開放,很多學生獲得了積極體驗與社會生活經驗。然而,就當前的課堂教學來看,還有許多領域需要我們進一步去探索,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去解決。

1、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

a.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就要想念學生,信任學生,把課堂交給學生,把方法傳給學生,把感悟留給學生,一句話,把發展的主動權毫無保留地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堅持學生能做的事,老師堅決不做。學生自己能學會的知識,老師堅決不講。將學習的責任從老師移向學生。

b.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就要正確理解教師在學生學習中所起的作用。教師要用父母對待孩子學走路、學說話時的耐心,對孩子的欣賞,來對待今天在課堂中進行學科學習的學生。教師的主要任務是保持兒童的好奇心,小心呵護兒童的自尊心,使兒童牌積極的情緒狀態-----想學。教會兒童學習的方法,讓在學習中學會學習的方法,使之會學。教師要放心的讓學生自己去面對教材,去評價他自學的知識、能力和態度。只有當他不會且需要幫助時,你才去教他。這才是幫助學生自己學習。這可能也就使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不憤不啟,不排不發”的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