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觀後感

人總是可以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無法自拔。失去的、得到的、和從未擁有的,很多事情無法把握,很多人或事無力迴轉,放手也許是最好的解脫。所以我開始相信這句話:只有手是空著的,才有能力抓住經過身邊的幸福。

如果不是因為春上春樹的小說《挪威的森林》,我想我這輩子永遠都不會想著要看《挪威的森林》這部電影。確切的說來,我是因為小說尋上這影片的,我愛書裡面作者描寫的那種美,讀起來如詩一般的浪漫,所以,起初我是懷著欣賞美景的心情來看的,但是,在看的過程當中,我越陷越深,思緒不再受我的控制,往既定的方向走。

電影裡展示的命運,連我自己也無法自拔了。

這是一部關於青春,關於愛情,關於人生的影片,從頭到尾,基調都是那么的悲涼,裡面的每一個人,愛得深而且真,事實上,他們愛瘋了。

電影的開始,是1976年的春天,小鳥的叫聲在濃密、綠得發亮的的樹葉的過濾下,顯得那樣的悅耳,幾點淡紫色的花兒,安靜的插在綠葉中間,矜持而且羞澀。一如穿著深紫色連衣裙的直子,帶著淺淺的微笑,漫著悠悠的步伐,含羞的看著在樹蔭下打鬧的兩名少年,一個是她最愛的人——木月,一個,是她最愛的人最好的朋友——渡邊。

不管誰愛的是誰,他們的命運都被分成了一段一段,然後交叉著重新拼湊,少了誰,都是無法挽救的失去。

影片在開頭所選用的景色是非常唯美的春色,直到木月自殺,一切都被蒙上了悲情而且壓抑的色彩,對青春與命運的恐懼,開始如同聚集在頭頂的空氣,密度變得越來越大,壓力也隨之而來。

木月的死,無論是對於直子還是渡邊,都是致命的打擊,他們原本可以朝著完滿的方向前進的青春,開始逐漸偏離了原來的軌道,失去木月,對他們來說就如同失去了半個身體。即使有更多的美好,也都是殘缺。

電影所要表現的悲情,在這一刻之後,仿佛一團團從一個缺口裡湧入的濃霧般,緊緊的籠罩住了他們的世界。

渡邊在木月死後,離開了原來的地方。

在他打算離開的時候,他是這么說的:木月死了之後,我的心裡好像留下了一團揮之不去的鬱結的霧氣,我想離開這個城市,想到一個誰都不認識的地方,開始新的生活,把一切都忘掉。

渡邊是一個非常內向的男孩,在電影裡並沒有太著墨於對他感情的描寫,但是,他是一個令人看了就壓抑的人,總是以一種悲傷的姿勢展現在觀眾的面前,即使沒有明確的表現,也能感覺到他濃重的憂傷。他是一個內心脆弱的人。

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他在面對失去的時候是迷茫的,他不能接受好朋友的去世,所以唯一能想到的方法就是逃離。

但是,當命運給了你一個傷害,就不可能停止,它要捉弄你的時候,完全就是一個全球定位系統,不管你躲到哪個角落,都逃不出它的火眼金睛,在災難這位不速之客面前,我們無處可逃。

原以為自己的生命就這樣平靜下來的渡邊,還是這樣陰錯陽差的遇上了直子。當時直子的精神已經有些不正常了,兩人再次見面的時候並沒有太多的言語,也看不出有多大的哀傷。

從那以後,他們打電話,散步,在一起的時間裡,他們都絕口不提已經不在了的木月,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他們還是沒有能從過去的陰影中走出來,特別是直子,曾經那么純淨而且溫柔的女孩,在失去木月之後,總愛暴走,有時候連渡邊都跟不上。

如果說木月的死是一個轉變,那么,直子過二十歲生日的時候,也是一個重要的轉折。

那天,陪在她身邊的是渡邊,搖曳的橘色燭光映著她美麗而且年輕的臉,就像鍍金的天使一樣,散發著迷人的光芒。一切都是那樣的浪漫、溫馨,和屋外下個不停的冷雨、泛著青色的寒光的天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如同希望一般的蠟燭被直子吹滅了,屋子裡頓時變得同外面的顏色那樣,寒冷陰森開始肆虐,伴著瀟瀟的冷雨,陰沉得使人找不到解脫的出口。

就在渡邊吃著蛋糕的時候,直子一直隱藏的痛苦和壓抑突然爆發了。

她說:二十歲的生日什麼的,有點像在開玩笑,迎接二十歲的準備,我還一點都沒有做呢,這感覺很奇怪,就好像有誰從背後硬推了我一把,我曾想過,人的年齡應該定格在十八歲到十九歲之間,過了十八歲就是十九歲,過了十九歲再回到十八歲,那樣的話,那樣的話,很多事情就能輕鬆一些了。

那種對成長的彷徨、無奈、害怕,以及對過去的懷念不捨被表現的淋漓盡致。她說完後,渡邊笑了起來,可見,他還是沒能懂眼前的這個女孩,關於她內心的悲涼與隱忍,他像一個旁觀者般,無從得知。

她還是沒有能放下對青梅竹馬——木月的愛。對她來說,如果年齡真的像鐘擺一般來回晃動,她就不會失去木月,就可以永遠的停留在當初的美好里,不用面對殘酷的現實,她不能失去木月但又不能再擁有木月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