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和鄉村管理體制改革跟蹤研究報告

安徽省將鄉鎮機構數量大大縮減,設1-3個綜合性機構,控制領導職數,提倡交叉任職,將鄉鎮行政編制精簡10%;並著重進行了鄉鎮事業單位改革,重點是理順條塊關係、壓縮機構建制和大力精簡財政供給人員,具體內容:一是按事業單位承擔的職能界定管理主體,理順條塊關係;二是合理界定鄉鎮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的職責任務,實行政事分開;三是確立事業單位的法人地位,增強其生機與活力;四是壓縮國有事業單位建制,最佳化事業單位所有制結構,實現社會事業投資主體和舉辦主體的多元化;五是合理調整事業單位布局,統籌規劃事業單位的機構設定。使全省鄉鎮事業單位(不含中國小校和衛生院)平均由12.2個壓縮到7個以內,全省鄉鎮事業單位財政供給人員平均由43.2名精簡至30名以內,實行限額配備,中心建制鎮和城關鎮限額為30名,其他鄉鎮限額為25名。

河南省決定,在平原3萬人以下和山區2萬人以下鄉鎮原則上撤併的基礎上,鄉鎮機構由原來的5個撤為3個,行政編制精簡27%。黑龍江省規定,為了完善鄉鎮機構改革和人員精簡分流工作,各有關主管部門不得人為地要求上下業務對口,不得干涉地方機構設定、人員去留等具體事務;同時規定,鄉鎮事業單位撤併為四個中心,事業編制實行總量控制,人員編制小鄉30名,大鄉35名。

(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

儘管我國從1994年開始進行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但目前縣鄉財政體制卻是五花八門,有的安排了複雜易變的分享制,有的乾脆繼續實行包乾制或帶有包乾性質的“定額上繳(或補貼),超收分成”體制,與分稅制財政體制的要求相差甚遠。實行農村稅費改革以後,幾乎所有的試點省都對地方財政體制、尤其是縣鄉財政體制進行了改革與調整,以江蘇省的做法較為典型。

1、江蘇省調整了省地(市)縣(市)財政體制。依據“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總體要求,確定了“激勵蘇南,錦上添花;扶持蘇北,雪中送炭”的調整財政體制的指導思想。具體做法如下:

一是調整省級財力集中辦法。取消了省集中12.5%增值稅的政策,取消了省按比例對印花稅、城鎮土地使用稅、資源稅、土地增值稅、排污費、水資源費等分成的政策,取消了省從稅收返還增量中集中一定比例

(5%)的政策,而採取定額上交的辦法,即以XX年為基期,核定各市地方財政收入基數和稅收返還基數,比基數增長部分,省統一集中一定比例

(20%);同時規定,省財政不集中農業稅、農業特產稅收入,金融保險營業稅、省屬企業所得稅仍作為省級收入。

二是建立比較科學、規範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

(1)取消了省對市縣每年的年終困難補助,通過測算出的標準財政收入、標準財政支出和標準財政供養人員等數據,核定了各地的轉移支付基數,將標準人均財力低於全省確定的標準的縣(市)列入財政轉移支付範圍,按照各地標準人均財力與既定標準的差額,省補助50%。

(2)採取了補助增長與財政收入增長掛鈎的辦法,即地方財政收入每增長1%,轉移支付補助增長1.1%。

(3)對沒有享受財政轉移支付補助的市、縣(市),採取地方上交與獎勵掛鈎的辦法:對標準人均財力高於全省統一標準的市、縣(市),按其地方財政收入當年新增上交額給予一定比例的發展資金,用於當地的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