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卷二十七 列傳第十五



獻文崩,遷司空,進爵范陽公,出為侍中、鎮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徐州刺史。范標知文明太后之忿,又知內外疾之,太和元年,希旨告外叛。文明太后征至京師,言其叛狀。曰:"無之。"引標證。言:"爾妄雲知我,吾又何言!雖然,爾不顧余之厚德,而忍為此,不仁甚矣。"標曰:"公德於標,何若李敷之德於公?公昔忍於敷,標今敢不忍公乎?"慨然曰:"吾不用璞言,自貽伊戚,萬悔於心,何嗟及矣!"遂見誅。

璞字季直,性惇厚,多識人物。賜爵宜陽侯,太常卿。

韓延之,字顯宗,南陽堵陽人,魏司徒暨之後也。仕晉,位建威將軍、荊州從事,轉平西府錄事參軍。晉將劉裕伐司馬休之,未至江陵,密與延之書招之。延之報書,辭甚激厲,曰:"劉裕足下:海內之人,誰不見足下此心,而復欲欺誑國士!"其不屈如此。事見《南史宋本紀》。延之以裕父名翹,字顯宗,於是己字顯宗,名子為翹,蓋示不臣劉氏也。後奔姚興。泰常二年,與司馬文思等俱入魏。明元以延之為武牢鎮將,賜爵魯陽侯。

初,延之曾來往柏谷塢,省魯宗之墓,有終焉之志。因謂之孫云:"河洛三代所都,朝廷必有居此者。我死,不勞向北代葬也,即可就此。"子從其言,遂葬宗之墓次。延之後五十餘年而孝文徙都,其孫數家即居於祖墓之北柏谷塢。

袁式,字季祖,陳郡陽夏人,漢司徒滂之後。父深,晉侍中。式在南,歷武陵王遵諮議參軍。及劉裕執權,式歸姚興。及姚泓滅,歸魏,為上客,賜爵陽夏子。與司徒崔浩一面,便盡國士之交。時朝儀典章悉出於浩,浩以式博於故事,每所草創,恆顧訪之。性長者,雖羈旅飄泊,而清貧守度,不失士節。時人甚敬重之,皆呼曰袁諮議。至延和二年,衛大將軍、樂安王范為雍州刺史,詔式與中書侍郎高允俱為從事中郎。辭而獲免。

式沈靖樂道,周覽書傳,至於詁訓《倉》、《雅》,偏所留懷。作《字釋》未就。以太安二年卒,贈豫州刺史,謚肅侯。

子濟襲父爵,位魏郡太守,政有清稱。加寧遠將軍。及宋王劉昶開府,召為諮議參軍。

毛修之,字敬文,滎陽陽武人也。世仕晉。劉裕之平關中,留子義真鎮長安,以修之為司馬。及義真敗,修之沒統萬。太武平赫連昌,獲之。使領吳兵,以功拜吳兵將軍。修之能為南人飲食,手自煎調,多所適意。太武親待之,累遷尚書,賜爵南郡公,常在太官主進御膳。從討和龍,時諸軍攻城,行宮人少,宋故將朱修之為雲中將軍,欲率吳兵為逆。因入和龍,冀浮海南歸。以告修之,不聽,乃止。是日無修之,大變幾作。朱修之遂奔馮弘。修之又以軍功,遷特進、撫軍大將軍,位次崔浩下。

浩以其中國舊門,雖不博洽,猶涉獵書傳,與共論說之。次及陳壽《三國志》,雲"有古良史風,其所著述,文義典正,班史以來無及壽者"。修之曰:"昔在蜀中,聞長老言,壽曾為諸葛亮門下書佐,得撻百下,故其論武侯云:應變非其所長。"浩乃與論曰:"承祚之評亮,乃有故義過美之譽,非挾恨之言。夫亮之相備,英雄奮發之時,君臣相得,魚水為喻。而不能與曹氏爭天下,委棄荊州,退入巴蜀,守窮崎嶇之地,僣號邊夷之間,此策之下者。可以趙佗為偶,而以管、蕭之亞匹,不亦過乎!且亮既據蜀,弗量勢力,嚴威切法,控勒蜀人,欲以邊夷之眾,抗衡上國。出兵隴右,再攻祁山,一攻陳倉,疏遲失會,摧衄而反。後入秦川,更求野戰。魏人知其意,以不戰屈之。智窮勢盡,發病而死。由是言之,豈合古之善將,見可知難乎?"修之謂浩言為然。後卒於外都大官,謚恭公。

修之在南有四子,唯子法仁入魏。文成初,為金部尚書,襲爵,轉殿中尚書。法仁言聲壯大,至於軍旅田狩,唱呼處分,振于山谷。卒,贈征東大將軍、南郡王,謚曰威。

朱修之者,仕宋為司徒從事中郎。守滑台,為安頡所禽。太武善其固守,以宗室女妻之,以為雲中鎮將。後奔馮弘。弘送之江南。頡之克滑,宋陳留太守嚴棱戍倉垣。及山陽公奚斤軍至潁川,棱率文武五百人詣斤降。明元嘉其誠款,賜爵郃陽侯,假荊州刺史。隨駕南討,還為上客。及太武踐阼,以歸化之功,除中山太守,有清廉稱。卒於家。子幼玉襲。棱舊書有傳,今附之雲。修之在宋顯達,事並具《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