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卷二十七 列傳第十五



永安初,華州人史底與司徒楊椿訟田。長史以椿勢貴,皆言椿直,欲以田給椿。俊曰:"史底窮人,楊公橫奪其地,若欲損不足以給有餘,見使雷同,未敢聞命。"遂以地還史底。孝莊帝後知之,嘉俊守正不撓,拜司馬;其附椿者鹹責焉。

二年,出為梁州刺史。人俗荒獷,多為盜賊。俊乃令郡縣為立庠序,勸其耕桑,敦以禮讓。數年之中,風俗頓革。梁遣其將曹琰之鎮魏興,繼日板築。琰之屢擾疆場,邊人患之。俊遣長史杜林道攻克其城,並禽琰之。琰之即梁大將景宗之季弟也。於是梁人懼焉。屬魏室多故,州又僻遠,梁人知無外援,遂大兵頓魏興,志圖攻取。俊撫厲將士,人思效命。梁人知其得眾心也,弗之敢逼。俊在州清苦,不事產業,其子等並徒步而還。吏人送俊,留連於道,久之乃得出界。

大統三年,東魏授俊洛州刺史,俊因此乃謀歸闕。五年,將家及親屬四百口入關,拜秘書監。時軍國草創,墳典散逸,俊始選置令史,抄集經籍,四部群書,稍得周備。加鎮東將軍,封安西縣男。十七年,加散騎常侍,遂稱篤疾,不復朝覲。恭帝三年,賜姓若口引氏。孝閔帝踐阼,進爵為子。武成元年,進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俊年齒雖高,而志識未衰。教授子孫,必先典禮。明帝尚儒重德,特欽賞之,數加思賜,思與相見。俊不得已,乃入朝,帝與同席而坐,顧訪洛陽故事。俊身長八尺,須鬢皓然,容止端詳,音韻清朗。帝與之談論,不覺屢為之前膝。及俊辭還,帝親執其手,曰:"公年德俱尊,朕所欽尚。乞言之事,所望於公。宜數相見,以慰虛想。"以御輿令於帝前乘出。顧謂左右曰:"如此事,唯積善者可以致之。何止見重於今,亦將傳之萬古。"時人鹹以為榮。卒年八十二。武帝嘆惜之,贈本官,加冀定瀛三州諸軍事、冀州刺史,謚曰元。

俊篤於仁義,期功之中有孤幼者,衣食豐約,並與之同。少為司徒崔光所知,光命其子勵與俊結友。俊每造光,常清談移日。小宗伯盧辯以俊業行俱崇,待以師友之禮。每有閒暇,輒詣俊宴語彌日。恆謂人曰:"不見安西君,煩憂不遣。"其為通人所敬重如此。子奉,位至儀同大將軍、順陽郡守、洵州刺史、昌國縣公。

奉弟顒,少好學,最知名。居喪哀毀。位儀同大將軍,掌朝、布憲、典祀下大夫,小納言,濩澤郡公。

酈范,字世則,范陽涿鹿人也。祖紹,慕容寶濮陽太守,以郡迎降,道武授兗州監軍。父嵩,天水太守。范,太武時,給事東宮。太武踐阼,追錄先朝舊勛,賜爵永寧男。以奉禮郎奉遷太武、景穆神主於太廟,進爵為子。為征南大將軍慕容白曜司馬。及定三齊,范多進策,白曜皆用其謀,遂表為青州刺史。進爵為侯,加冠軍將軍,還為尚書右丞。後除平東將軍、青州刺史,假范陽公。范前解州還京也,夜夢陰毛拂踝。他日說之。時齊人有占夢者史武進云:"公豪盛於齊下矣。"使君臨撫東秦,道光海岱,必當重牧全齊,再祿營丘矣。"范笑答曰:"吾將為卿必驗此夢。"果如言。時鎮將元伊利表范與外賊交通。孝文詔范曰:"鎮將伊利表卿造船市玉,與外賊交通,規陷卿罪,窺覦州任。有司推驗,虛實自顯,有罪者今伏其辜矣。卿其明為算略,勿復懷疑。"還朝,卒京師。謚曰穆。子道元。

道元字善長。初襲爵永寧侯,例降為伯。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執法清刻,自太傅掾引為書侍御史。彪為僕射李沖所奏,道元以屬官坐免。景明中,為冀州鎮東府長史。刺史於勁,順皇后父也,西討關中,亦不至州,道元行事三年。為政嚴酷,吏人畏之,奸盜逃於他境。後試守魯陽郡,道元表立黌序,崇勸學教。詔曰:"魯陽本以蠻人,不立大學。今可聽之,以成良守文翁之化。"道元在郡,山蠻伏其威名,不敢為寇。延昌中,為東荊州刺史,威猛為政,如在冀州。蠻人詣闕訟其刻峻,請前刺史寇祖禮。及以遣戍兵七十人送道元還京,二人並坐免官。

後為河南尹。明帝以沃野、懷朔、薄骨律、武川、撫冥、柔玄、懷荒、御夷諸鎮並改為州,其郡、縣、戍名,令準古城邑。詔道元持節兼黃門侍郎,馳驛與大都督李崇籌宜置立,裁減去留。會諸鎮叛,不果而還。孝昌初,遣將攻揚州,刺史元法僧又於彭城反叛。詔道元持節、兼侍中、攝行台尚書,節度諸軍,依僕射李平故事。軍至渦陽,敗退。道元追討,多有斬獲。後除御史中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