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卷二十七 列傳第十五



道元素有嚴猛之稱,權豪始頗憚之。而不能有所糾正,聲望更損。司州牧、汝南王悅嬖近左右丘念,常與臥起。及選州官,多由於念。念常匿悅第,時還其家,道元密訪知,收念付獄。悅啟靈太后,請全念身,有敕赦之。道元遂盡其命,因以劾悅。

時雍州刺史蕭寶夤反狀稍露,侍中、城陽王徽素忌道元,因諷朝廷,遣為關右大使。寶夤慮道元圖己,遣其行台郎中郭子帙圍道元於陰盤驛亭。亭在岡下,常食岡下之井。既被圍,穿井十餘丈不得水。水盡力屈,賊遂逾牆而入。道元與其弟道(闕)二子俱被害。道元瞋目叱賊,厲聲而死。寶夤猶遣斂其父子,殯於長安城東。事平,喪還,贈吏部尚書、冀州刺史、安定縣男。

道元好學,歷覽奇書,撰注《水經》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為《七聘》及諸文皆行於世。然兄弟不能篤睦,又多嫌忌,時論薄之。子孝友襲。

道元第四弟道慎,字善季,涉歷史傳,有乾局。位正平太守,有能名。遷長樂相。卒,贈平州刺史。

道慎弟道約,字善禮,樸質遲鈍,頗愛琴書。性多造請,好以榮利乾謁,乞丐不已,多為人所笑弄。坎壈於世,不免饑寒。晚歷東萊、魯陽二郡太守。為政清靜,吏人安之。

范弟道峻子惲,字幼和。好學有文才,尤長吏乾。舉秀才,射策高第。歷位尚書外兵郎。行台長孫承業引為行台郎。惲頗兼武用,恆以功名自許。每進計於承業,多見納用。以功賞魏昌縣子。惲在軍啟求減身官爵,為父請贈,詔授征虜將軍、安州刺史。惲後與唐州刺史崔元珍固守平陽。爾朱榮稱兵赴闕,惲與元珍不從,為榮行台郎中樊子鵠陷城,被害。所作文章,頗行於世。撰慕容氏書,不成。

子懷則,司空長流參軍。

韓秀,字白武,昌黎人也。祖宰,慕容俊謁者僕射。父景,皇始初歸魏,拜宣威將軍、騎都尉。秀歷位尚書郎,賜爵遂昌子。文成稱秀聰敏清辯,才任喉舌,遂命出納王言,並掌機密。行幸遊獵,隨侍左右。獻文即位,轉給事中,參征南慕容白曜軍事。延興中,尚書奏以敦煌一鎮,介遠西北,寇賊路沖,慮或不固,欲移就涼州。群臣會議,僉以為然。秀獨曰:"此蹙國之事,非闢土之宜。愚謂敦煌之立,其來已久,雖鄰強寇,而兵人素習,循常置戍,足以自全。若徙就姑臧,慮人懷異意,或貪留重遷,情不願徙。脫引寇內侵,深為國患。且舍遠就近,遙防有闕。一旦廢罷,是啟戎心,則夷狄交構,互相來往。關右荒擾,烽警不息,邊役煩興,艱難方甚。"乃從秀議。後為平東將軍、青州刺史。卒,子務襲爵。

務字道世,性端謹,有吏乾。為定州平北長史,頗有受納,為御史中尉李平所劾。付廷尉,會赦免。後除龍驤將軍、郢州刺史。務獻七寶床、象牙席。詔曰:"昔晉武帝焚雉頭裘,朕常嘉之。今務所獻,亦此之流也。奇麗之物,有乖風素,可付其家人。"後以詐表破賊,免官。久之,拜太中大夫,進號左將軍,卒。

堯暄,字辟邪,上黨長子人也。本名鍾葵,後賜名暄。祖僧賴,道武平中山,與趙郡呂含首來歸國。暄聰了,美容貌。為千人軍將。太武以其恭謹,擢為中散。後兼北部尚書。於時始立三長,暄為東道十三州使,更比戶籍,賜獨車一乘,廄馬四匹。暄前後從征及出使檢案三十許度,皆有克己奉公之稱。賞賜衣服、彩絹、奴婢等物,賜爵平陽伯。及改置百官,授太僕卿,轉大司農。卒於平城。孝文為之舉哀,贈相州刺史。初,暄至徐州,見州城樓觀,嫌其華盛,乃令往往毀徹,由是,後更損落。及孝文幸彭城,聞之,曰:"暄猶可追斬。"暄長子洪襲爵。

洪子傑,字永壽。元象中,開府儀同三司、樂城縣公。

洪弟遵,位臨洮太守。卒,謚曰思。

遵弟榮,位員外散騎侍郎。

子雄,字休武,少驍果,輕財重氣。位燕州刺史、平城縣伯。隨爾朱兆與齊神武戰,敗於廣阿,率所部據定州歸神武。其從兄傑為兆滄州刺史,亦遣使降。神武以其兄弟俱有誠款,使傑便為行瀛州事。使雄代傑為瀛州刺史,進爵為公。時禁網疏闊,官司相與聚斂。唯雄義然後取,接下以恩,甚為吏人所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