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卷八十三 列傳第七十一



樊遜,字孝謙,河東北猗氏人也。祖琰、父衡,並無官宦。而衡性至孝,喪父,負土成墳,植柏方數十畝,朝夕號慕。遜少好學。其兄仲以造氈為業,亦常優饒之。遜自責曰:"為人弟,獨愛安逸,可不愧於心乎!'欲同勤事業。母馮氏謂曰:"汝欲謹小行邪?"遜感母言,遂專心典籍,恆書壁作"見賢思齊"四字以自勸。

遜貌醜陋,有才氣。屬本州淪陷,寓居鄴中,為臨漳小吏。縣令裴鑒蒞官清苦,致白雀等瑞。遜上《清德頌》十首,鑒大加賞重,擢為主簿。仍薦之於右僕射崔暹,與遼東李廣、勃海封孝琰等為暹賓客。人有譏其靜默不能趨時者。遜常服東方朔之言:"陸沈世俗,避世金馬",遂借陸沈公子為主人,擬《客難》制《客誨》以自廣。後崔暹大會客,大司馬、襄城王旭時亦在坐,欲命府僚。暹指遜曰:"此人學富才高,兼之佳行,可為王參軍也。"旭目之曰:"豈能就耶?"遜曰:"家無蔭第,不敢當此。"武定七年,齊文襄崩,暹為文宣徙於邊,賓客鹹散,遜遂徙居陳留。梁州刺史劉殺鬼以遜兼錄事參軍事。遜仍舉秀才。尚書案舊令,下州三載一舉秀才,為三年已貢開封人鄭祖獻,計至此年未合。兼別駕王聰抗辭爭議,右丞陽斐不能卻。尚書令高隆之曰:"雖遜才學優異,待明年非遠。"遜竟還本州。天保元年,本州復召舉秀才。三年春,會朝堂對策。策罷,中書郎張子融奏入。至四年五月,遜與定州秀才李子宣等對策三年不調,被付外。上書請從罷,詔不報。梁州重舉遜為秀才。五年正月,制詔問焉。尚書擢第,以遜為當時第一。十二月,清河王岳為大行台,率眾南討,以遜從軍。明年,文宣納梁貞陽侯蕭明為梁主,岳假遜大行台郎中,使於江南,與蕭脩、侯瑱和解。遜往還五日,得脩等報書,岳因與脩盟於江上。大軍還鄴,遜仍被都官尚書崔昂舉薦。詔付尚書,考為清平勤乾,送吏部。

七年,詔令校定群書,供皇太子。遜與冀州秀才高乾和,瀛州秀才馬敬德、許散愁、韓同寶,洛州秀才傅懷德,懷州秀才古道子,廣平郡孝廉李漢子,勃海郡孝廉鮑長暄,陽平郡孝廉景孫,前梁州府主簿王九元、前開府水曹參軍周子深等十一人同被尚書召共刊定。時秘府書籍紕繆者多,遜乃議曰:"案漢中壘校尉劉向受詔校書,每一書竟,表上,輒言臣向書、長水校尉臣參書、太常博士書、中外書合若干本,以相比校,然後殺青。今所仇校,供擬極重,出自蘭台,御諸甲館。向之故事,見存府閣。即欲刊定,必藉眾本。太常卿邢子才、太子少傅魏收、吏部尚書辛術、司農少卿穆子容、前黃門郎司馬子瑞、故國子祭酒李業興並是多書之家,請牒借本參校。"秘書監尉瑾移尚書都坐,凡所得別本三千餘卷。《五經》諸史殆無遺闕。

於時魏收作《庫狄乾碑序》,令孝謙為之銘,陸卬不知,以為收合作也。陸操、伏渾卒,楊愔使孝謙代己作書以告晉陽朝士,令魏潤色之,收不能改一字。八年,減東西二省官,更定選,員不過三百,參者二三千人。楊愔言於眾曰:"後生清俊,莫過盧思道;文章成就,莫過樊孝謙;几案斷割,莫過崔成之。"遂以思道長兼員外郎,三人並員外將軍。孝謙辭曰:"門族寒陋,訪第必不成,乞補員外司馬督。"愔曰:"才高不依常例。"特奏用之。

清河初,為主書,參典詔策。天統元年,加員外郎。居七八日,行過轜車,嚬眉下淚,指方相曰:"何日更相煩君一到?"數日而卒,雇方相送葬,仍前所逢者。

孝謙死後,定州秀才荀士遜繼為主書,才名相亞。

茹瞻字孝博,東安人。南州舉秀才。清朗剛直。楊愔將用之,曰:"今日之選,不可無茹生。"卒於侍御史。

荀士遜,廣平人也。好學,有思理,為文清典,見賞知音。武定末,舉司州秀才,迄齊天保,十年不調。皇建中,馬敬德薦為主書,轉中書舍人。狀貌甚醜,以文辭見重。嘗有事須奏,遇武成在後庭,因左右傳通,傳通者不得士遜姓名,乃雲"醜舍人"。帝曰:"必士遜也。"看封題果是,內人莫不歡笑。累遷中書侍郎,號為稱職。與李若等撰《典言》,行於世。齊亡年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