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老子想爾注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有道不處。”兵者非道所憙,有道者不處之。“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左右契也。“兵者不祥器,非君子之器。”重明其凶事也。“不得已而用之。”前章已說之也。“恬淡為上,故不美。”道人恬淡,不美兵也。“若美必樂之,是煞人。夫樂煞者,不可得意於天下。”明樂兵樂煞不可也。“故吉事尚左,喪事尚右。”左右契也。“是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偏將軍不專煞生之機,像左;上將軍專煞,像右。“言以喪禮處之,煞人眾多,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不得已而有者,輒三申五令,示以道誡,願受其降。不從者當閔傷悲泣之,如家有喪,勿喜快也。

“道常無名。”不名大,託微小也。“朴雖小,天下不敢臣。”道雖微小,為天下母,故不可得臣。“王侯若能守,萬物將自賓。”人不可以貴輕道,當之,萬物皆自賓伏。“天地相合,以降甘露。”王者行道,天地憙,滋澤生。“民莫之令而自均。”王者尊道,吏民企效,不畏法律,乃畏天神,敢為非惡。皆欲全身,不須令敕而自平均。“始制有名。”道人求生,不貪榮名。今王侯承先人之後,有榮名,不強求也。道聽之,但欲令務尊道行誡,勿驕溢也。“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王侯承先人之後。既有名,當知止足,不得復思高尊強求也。“知止不殆。”諸知止足,終不危殆。“譬道在天下,猶川谷與江海。”道在天下,譬如江海,人一心志道,當如谷水之欲歸海也。

“知人者智。”知平他人善惡,知不合道德,道人但當自省其身,令不陷於死地,勿平他人也。“自知者明。”如此甚明矣。“勝人有力。”好勝人者,但名有力也。“自勝者彊。”自修身行善勝惡,此乃彊也。“知足者富。”道與謙也。“彊行有志。”道誡甚難,仙士得之,但志耳,非有伎巧也。“不失其所者久。”富貴貧賤,各自守道為務,至誠者道與之,貧賤者無自鄙強欲求富貴也。不強求者,為不失其所故久也。又一說曰,喜怒五行戰傷者,人病死,不復待罪滿地。今當和五行,令各安其位勿相犯,亦久也。“死而不亡者壽。”道人行備,道神歸之,避世託死,遇太陰中,復生去為不亡,故壽也。俗人無善功,死者屬地官,便為亡矣。

“大道氾,其可左右。”氾,廣也。道甚廣大,處柔弱,不與俗人爭,教人以誡慎者宜左契,不誡慎者置左契。“萬物恃以生而不辭。”不辭謝恩,道不貴也。“成功不名有,衣被萬物不為主,可名於小。”道不名功,常稱小也。“萬物歸之不為主,可名於大。”歸,仰也。以為生既不責恩,復不名主,道乃能常大耳。“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法道常先稱小,後必乃能大,大者長生,與道等壽。

“執大象天下往。”王者執正法,像大道,天下歸往,曠塞重驛,向風而至。道之為化,自高而降,指謂王者,故貴一人。制無二君,是以帝王常當行道,然後乃及吏民。非獨道士可行,王者棄捐也。上聖之君,師道至行以教化。天下如治,太平符瑞,皆感人功所積,致之者道君也。中賢之君,志信不純,政復扶接,能任賢良,臣弼之以道。雖存國,會不蕩蕩,勞精躬勤,良輔朝去,暮國傾危,制不在上,故在彼去臣。所以者,化逆也,猶水不氵不西。雖有良臣,常難致治。況群耶雜政,制君諱道,非賤真文,以為人世可久隨之。王者道可久棄捐,道尊且神,終不聽人,故放精耶。變異汾汾,將以誡誨。道隱卻觀,亂極必理,道意必宣,是以帝王大臣,不可不用心殷勤審察之焉。“佳而不害。”王者行道,道來歸往。王者亦皆樂道,知神明不可欺負。不畏法律也,乃畏天神,不敢為非惡。臣忠子孝,出自然至心。王法無所復害,形罰格藏,故易治,王者樂也。“安平大樂。”如此之治,甚大樂也。“與珥過客止。”諸與天災變怪,日月運珥,倍臣縱橫,刺貫之咎,過罪所致;五星順軌,客逆不曜,疾疫之氣,都悉止矣。“道出言,淡無味。”道之所言,反俗絕巧,於俗人中,甚無味也。無味之中,有大生味,故聖人味無味之味。“視不足見,聽不足聞,用不可既。”道樂質樸,辭無餘,視道言,聽道誡,或不足見聞耳而難行。能行能用,慶福不可既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