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場現形記》第四十三回 八座荒唐起居無節 一班齷齪堂構相承


三個人正說得高興,不提防隨鳳占站在旁邊一齊聽得明明白白,便插口說道:“守翁的話呢,固然不錯。然而也要鑒貌辨色,隨風駛船。這當中並沒有什麼一定的。”眾人見他一旁插口,不知道他是什麼人,不覺都楞在那裡。申守堯便替他拉扯,朝著一老一少說:“這位是新選蘄州右堂,姓隨,官印叫鳳占。宦途得意得很,不日就要到任的。而且是老成練達,真要算我們佐雜班中出色人員了!”一老一少聽了,連忙作揖,極道仰慕之忱。申守堯又替二人通報姓名,指著年老的道:“這位姓秦,號梅士,同兄弟同班,都是府經。”又指年少的道:“這位學槐兄,今年秋天才驗看。同太尊第二位少奶奶娘家沾一點親,極蒙太尊照拂,到省不到半年,已經委過好幾個差使了。”隨鳳占亦連稱“久仰”。又道:“恰恰聽見諸公高論,甚是佩服!”秦梅士道:“見笑得很!像你老兄,指日就要到任的,比起我們這些終年聽鼓的到底兩樣。”隨鳳占道:“豈敢,豈敢!不過兄弟自從出來做官,一直是捐了花樣,補的實缺,從沒有在省城裡候補過一天。不過這裡頭的經濟,從前常常聽見先君提起,所以其中奧妙也還曉得一二。”眾人忙問:“老伯大人從前一向那裡得意?”隨鳳占道:“兄弟家裡,自從先祖就在山東做官。先祖見背之後,君也就驗看到省,一直是在山左①的,等到兄弟,卻是一直選了出來,僥倖沒有受過這苦,雖然都是佐班,兄弟家裡也總算得三代做官了。”眾人道:“有你老哥這般大才,真要算得犁牛之子,②跨灶之兒③了。但是老伯從前是怎么一個訣竅,可否見示一二?”申守堯道:“你們不要吵,且聽他說。老成人的見解一定是不同的。”
①山左:山東舊時的別稱,因在太行山之左(東)而得名。
②“犁牛之子”:《論語·雍也》:“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仲弓之父賤且惡,而仲弓是個人才,孔子的話是比喻父惡子賢。
③“跨灶之兒”:比喻兒子勝過父親。馬前蹄之上有兩空處叫灶門。良馬的後蹄印反在前蹄印之前,叫跨灶。
隨鳳占道:“先君從前在山東聽鼓的時候,有年奉首府的札子,叫老人家到各屬去查一件什麼事情。先君到了第二縣,我還記得明明白白的,是長清縣。這長清在山東省里也算一個上中缺,這位縣大爺又同先君稍為有些淵源。到了長清,見面之後,他就留先君到衙門裡去住。先君一想,住店總得錢,有得省樂得省,就把鋪蓋往衙門裡一搬。橫豎衙門裡空房子多得很。先君住的那間屋子就在帳房的緊隔壁。當時住了下來,本官又打發門上來招呼,說:‘請太爺同帳房一塊兒吃飯。’衙門裡大廚房的菜是不能進嘴的,帳房師爺要好,又特地添了兩樣菜,先君吃著倒也很舒服。誰知住了一夜,第二天本官就下鄉相驗去了,離城一百多里路,來回總得三四天。臨走的時候還同先君說:“老兄不妨在這裡多盤桓幾天。倘若要緊動身。一切我已交代過帳房了。’先君以為他已經交代過帳房,總不會錯的。第三天,先君覺著住在那兒白擾人家沒有味兒,就同帳房商量,說要就走的話。帳房答應了。先君先回到屋裡收拾行李。停了一會,帳房就叫人送過兩吊京錢來,說是太爺的差費。先君此來本想他多送兩個的,等到兩吊錢一送出來,氣的話都說不出!”申守堯道:“兩吊錢還比兩塊錢多些,現在一塊洋錢只換得八百有零。”隨鳳占道:“呀呀呼!我的太爺!北邊用的小錢,五百錢算一吊,一個算兩個,兩中只有一千文,合起洋錢來還不到一元三角。”申守堯道:“那亦太少了。”隨鳳占道:“就是這句話了。所以當時先君見了,著實動氣,就同送錢來的人說:‘我同你家大老爺的交情並不在錢上頭,這個斷斷乎不好收的。’那人聽了先君的話,先還不肯拿回去,後來見先君執定不收才拿了的。帳房就在隔壁,是聽得見的。那人過去,把先君的話述了一遍。只聽得帳房半天不說話,歇了一回,才說道:“兩吊不肯,只好再加一吊。這錢又不是我的,我也不便拿東家的錢亂做好人。’先君一聽隔壁的話,知道不妙。等到第二趟送來,這時候頂為難:倘若是不推,明明是同他爭這一吊錢,面子上不好看,無奈,只得略為推了一推。那送來的人自然還不肯拿回去。先君也就自己轉圜,說道:‘論理呢,這個錢我是不好收的。但是你們大老爺又不在家,我倘若一定不收,又叫你們師老爺為難,我只好留在這裡。師老爺前,先替我道謝罷。’諸公,你們想,這時候倘若先君再不收他的,他們索性拿了回去,老實不再送來,你奈何他?你奈何他?所以這些地方全虧看得亮,好推便推,不好推只得留下。這就叫做見風駛船,鑒貌辨色。這些話是先君常常教導兄弟的。諸公以為何如?”大家聽了,一齊點頭稱“妙”,說:“老伯大人的議論,真是我們佐班中的玉律金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