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紀》孝安皇帝紀上卷第十六

民多貧困者急,急則致寒,寒則萬物多不成,去本就末,奢所致也。制度明則民用足,刑罰不中則於名不正。正名之道,所以明上下之稱,班爵號之制〔一〕,定卿大夫之位也。

〔一〕 困學紀聞卷十三翁元圻注引袁紀,“爵號”作“爵祿”,不知所據何本。

獄訟不息,在爭奪之心不絕。法者,民之儀表也,法正則民愨。吏民凋弊,所從久矣。不求其本,浸以益甚。吏政多欲速,又州官秩卑而任重,競為小功,以求進取,生凋弊之俗。

救弊莫若忠,故孔子曰:‘孝慈則忠。’〔一〕治奸詭之道,必明慎刑罰。孔子曰:‘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二〕〔說〕以犯難,民忘其死〔三〕。死且忘之,況使為禮義乎?”

〔一〕 見論語為政。

〔二〕 見孝經三才章。

〔三〕 據嚴可均校補。

丕後為青州刺史,遷拜趙相,門徒數百人,吏民愛之。趙王嘗欲避疾便時,止於學宮〔一〕,丕不聽。王上書自言,詔下丕。丕上言曰:“禮,諸侯薨於路寢,大夫卒於適室〔二〕,死生有命,本無偏旁可避者。學宮傳先王之禮樂,教化之處,不宜妨塞之。”詔書從之。

〔一〕 便時,楊樹達曰:“前書外戚傳雲‘便時上林延壽門’。顏註:‘取時日之便也。 ’潛夫論浮侈篇云:‘巫祝鼓舞事神,以欺誣細民,熒惑百姓。疾病之家皆易恐懼,至使奔走便時,去離正宅。’‘便時’或稱‘避時’,史記呂不韋傳:‘太后詐卜,當避時徙居宮雍。’漢書天文志:‘太皇太后避時昆明東觀’是也。或稱‘避疾’,漢書遊俠原涉傳:‘ 有道涉所知母病避疾在里宅者,涉即往候’是也。或稱 ‘避衰’,論衡辨崇篇:‘宅盛即留,衰則避之。’晉書庾翼傳:‘自武昌移鎮襄陽,議者謂其避衰也。’范書來歷傳:‘皇太子驚病不安,避幸安帝乳母野王君王聖舍。’皆‘避疾便時’之事。故‘避疾’下不連‘便時’為讀,非也。”又“學宮”,王先謙言官本范書作 “學官”是,黃本亦作“學官”,而汲古閣本范書與蔣本同。恐當以王說為是,今存其異文。李賢曰:“學官者,學舍也。”下同。

〔二〕 禮記喪大記曰:“君、夫人卒於路寢,大夫、世婦卒於適寢。”注曰:“言死者必皆於正處也。寢、室通耳,其尊者所不燕焉。君謂之路寢,大夫謂之適寢,士或謂之適室。”

丕每論難,稱曰:“〔說〕經者〔一〕,傳先師之言,非從己出,不可相讓;相讓則道不明,若規矩權衡之不可枉也。難者必明其據,說者務力其義,浮華無用之言不陳於前,故精〔思〕不勞而道術愈彰也〔二〕。”

〔一〕 據范書補。

〔二〕 據范書補。

夏四月丙寅,大鴻臚夏勤為司徒。

以用度不足,令吏人入錢穀為關內侯。以上林、廣成苑可墾闢者與貧民。

五月丙申,立樂安侯子延平為清河王〔一〕。

〔一〕 樂安侯,范書安帝紀作“樂安王”章帝八王傳曰:“千乘王伉薨,子寵嗣。永元七年,改國名樂安,是為夷王。”袁紀作“侯”,誤。

六月,烏桓寇代郡。

秋七月,太后有疾,左右請禱,以人為代。太后聞之怒,即敕掖庭令:“何故有此不祥之言?自今已後,但謝過而已,不得復有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