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紀》孝殤皇帝紀卷第十五

〔一〕 鈕永建曰:“陳寵傳‘太尉 ’作‘司徒’。按鮑永傳,永平十七年,昱代王敏為司徒。建初四年,代牟融為太尉,六年薨。是昱先為司徒,終於太尉。章懷注引東觀記雲,時司徒辭訟久者至數十年,比例輕重,非其事類,錯雜難知。昱奏定辭訟比七卷,決事都目八卷,以齊同法令,息遏民訟也。考陳寵傳,寵辟司徒鮑昱府,時司徒辭訟久者數十年,事類混錯,易為輕重,不良吏得生因緣。寵為昱撰辭訟比七卷,決事科條,皆以事類相從,昱奏上之。據此則昱為司徒時所上辭訟比七卷、決事都目八卷,即陳寵所撰,昱之辟寵,其在司徒府無疑。紀文作太尉,誤。”

〔二〕 據東觀記、范書補。

〔三〕 據黃本改。

〔四〕 據范書補。

〔五〕 據范書補。

五月辛卯,大赦天下。

壬辰,河東恆山崩〔一〕。

〔一〕 續漢五行志與袁紀同,而范書殤帝紀作“垣山崩”。洪亮吉以為恆山在上曲陽,不屬河東,應如殤紀作“垣山”為是。其說是。按續漢郡國志,河東郡有垣縣,縣有王屋山。注引博物記曰:“ 山在東,狀如垣。”則垣山即垣縣王屋山。

六月丁未,太常尹勤為司空。

詔曰:“自夏以來,陰雨過節,思惟愆失,深自克責。新遭大憂,接以未和,徹膳擯服,庶有益焉。其減太官、上方諸服御靡麗難成之物。”

丁卯,詔免掖庭宮人六百餘人皆為庶人。

尚敏上疏陳興廣學校曰〔一〕:“臣聞五經所以治學為人,五經不修,世道陵遲,學校不弘,則人名行不廣。故秦以坑儒而滅,漢以崇學而興。所以罔羅天下,統理陰陽,彌綸治道,而示民軌則也。光武中興,修繕太學,博士得具,五人五經〔二〕,各敘其義,故能化澤沾洽,天下和平。自頃以來,五經頗廢,後進之士,趣於文俗,宿儒舊學,無與傳業。由是俗吏繁熾,儒生寡少。其在京師,不務經學,競於人事,爭於貨賄。太學之中,不聞談論之聲;從橫之下,不睹講說之士。臣恐五經六藝,浸以陵遲;儒林學肆,於是廢失。所以制御四夷者,以有道德仁義也。傳曰:‘王者之臣,其實師也。’言其道德可師也。今百官伐閱,皆以通經為名,無一人能稱。孔子曰:‘
無而為有,虛而為盈,難乎有恆矣。’〔三〕自今官人,宜令取經學者,公府孝廉皆應詔,則人心專一,風化可淳也。”

〔一〕 尚敏,范書無傳,不詳邑里生平,此疏僅見袁紀。

〔二〕 范書儒林傳序曰:“於是立五經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尚書歐陽、大小夏侯,詩齊、魯、韓,禮大小戴,春秋嚴、顏,凡十四博士,太常差次總領焉。”袁紀作“五人五經”當有脫誤。

〔三〕 見論語述而。

於是詔曰:“易稱‘天垂象,聖人則之’。又雲 ‘聖人之情見於辭’〔一〕。然則文章之作,將以幽贊神明,變暢萬物。秦燔詩書,禮毀樂崩。大漢之興,拾而弘之。至乎元康、五鳳之間〔二〕,英豪四集,文章煥炳,六經之學,於斯為盛。自頃以來,學者怠惰,遂以陵遲,宜令公卿中二千石各舉隱逸大儒,碩德高操,以勸後進。”

〔一〕 易繫辭曰:“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

〔二〕 元康、五鳳皆宣帝時年號,公元前六五年至前五四年間。漢書儒林傳曰:“初,書唯有歐陽,易楊,春秋公羊而已。至孝宣世,復立大小夏侯尚書、大小戴禮、施、孟、梁丘易、穀梁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