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花緣》觀雅化閒遊君子邦 慕仁風誤入良臣府

  話說唐、多二人把匾看了,隨即進城。只見人煙輳集,作買作賣,接連不斷。衣冠言談 ,都與天朝一樣。唐敖見言語可通,因向一位老翁問其何以“好讓不爭”之故。誰知老翁聽 了,一毫不懂。又問國以“君子”為名是何緣故,老翁也回不知一連問了幾個,都是如此。 多九公道:“據老夫看來,他這國名以及‘好讓不爭’四字,大約都是鄰邦替他取的,所以 他們都回不知。剛才我們一路看來,那些‘耕者讓畔,行者讓路’光景,已是不爭之意。而 且士庶人等,無論富貴貧賤,舉止言談,莫不恭而有禮,也不愧‘君子’二字。”唐敖道: “話雖如此,仍須慢慢觀玩,方能得其詳細。

說話間,來到鬧市。只見有一隸卒在那裡買物,手中拿著貨物道:“老兄如此高貨,卻 討恁般賤價,教小弟買去,如何能安心!務求將價加增,方好遵教。若再過謙,那是有意不 肯賞光交易了。唐敖聽了,因暗暗說道:“九公,凡買物,只有賣者討價,買者還價。今賣 者雖討過價,那買者並不還價,卻要添價。此等言談,倒也罕聞。據此看來那‘好讓不爭’ 四字,競有幾分意思了。”只聽賣貨人答道:“既承照顧,敢不仰體!但適才妄討大價,已 覺厚顏;不意老兄反說貨高價賤,豈不更教小弟慚愧?況敝貨並非‘言無二價’,其中頗有 虛頭。俗云:“漫天要價,就地還錢’。今老兄不但不減,反要加增,如此克已,只好請到 別家交易,小弟實難遵命。”唐敖道:“漫天要價,就地還錢’,原是買物之人向來俗談; 至‘並非言無二價,其中頗有虛頭’,亦是買者之話。不意今皆出於賣者之口,倒也有趣。 ”只聽隸卒又說道:“老兄以高貨討賤價,反說小弟克己,豈不失了‘忠恕之道’?凡事總 要彼此無欺,方為公允。試問那個腹中無算盤,小弟又安能受人之愚哩。談之許久,賣貨人 執意不增。隸卒賭氣,照數付價,拿了一半貨物,剛要舉步,賣貨人那裡肯依,只說“價多 貨少”,攔住不放。路旁走過兩個老翁,作好作歹,從公評定,今隸卒照價拿了八折貨物, 這才交易而去。唐、多二人不覺暗暗點頭。走未數步,市中有個小軍,也在那裡買物。小軍 道:“剛才請教貴价若干,老兄執意吝教,命我酌量付給。及至尊命付價,老兄又怪過多。 其實小弟所付業已刻減。若說過多,不獨太偏,竟是‘違心之論’了。”賣貨人道:“小弟 不敢言價,聽兄自討者,因敝貨既欠新鮮,而且平常,不如別家之美。若論價值,只照老兄 所付減半,已屬過分,何敢謬領大價。”唐敖道:“‘貨色平常’,原是買者之話;‘付價 刻減’,本系賣者之話,那知此處卻句句相反,另是一種風氣。”只聽小軍又道:“老兄說 那裡話來!小弟於買賣雖系外行,至貨之好醜,安有不知,以醜為好,亦愚不至此。第以高 貨只取半價,不但欺人過甚,亦失公平交易之道了。”賣貨人道:“老兄如真心照顧,只照 前價減半,最為公平。若說價少,小弟也不敢辯,惟有請向別處再把價錢談談,才知我家並 非相欺哩。”小軍說之至再,見他執意不賣,只得照前減半付價,將貨略略選擇,拿了就走 。賣貨人忙攔住道:“老兄為何只將下等貨物選去?難道留下好的給小弟自用么?我看老兄 如此討巧,就是走遍天下,也難交易成功的。”小軍發急道:“小弟因老兄定要減價,只得 委曲認命,略將次等貨物拿去,於心庶可稍安。不意老兄又要責備,且小弟所買之物,必須 次等,方能合用,至於上等,雖承美意,其實倒不適用了。”賣貨人道:“老兄既要低貨方 能合用,這也不妨。但低貨自有低價,何能付大價而買醜貨呢?”小軍聽了,也不答言,拿 了貨物,只管要走。那過路人看見,都說小軍欺人不公。小軍難違眾論,只得將上等貨物, 下等貨物,各攜一半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