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卷四十三 志第二十三



史館:(歷代史官,隸秘書省著作局,皆著作郎掌修國史。武德因隋舊制。貞觀三年閏十二月,始移史館于禁中,在門下省北,宰相監修國史,自是著作郎始罷史職。及大明宮初成,置史館於門下省之南。館門下東西有棗樹七十四株,無雜樹。開元二十五年三月,右相李林甫以中書地切樞密,記事者官宜附近,史官尹愔奏移史館於中書省北,以舊尚藥院充館也。)史官。(古者天子諸侯,皆有史官,以紀言動、歷數之事。到後漢明帝,如當時名士入東觀,撰《光武紀》,而史官因以他官兼之。魏明帝始置著作郎,專掌國史,隸中書。晉改隸秘書省,因而不改。貞觀年修《五代史》,移史館于禁中。史官無常員,如有修撰大事,則用他官兼之,事畢日停。)監修國史。(貞觀已後,多以宰相監修國史,遂成故事也。)修撰直館。(天寶已後,他官兼領史職者,謂之史館修撰,初入為直館也。元和六年,宰相裴垍奏:"登朝官領史職者,並為修撰,未登朝官入館者,並為直館。修撰中以一人官高者判館事,其餘名目,並請不置。"從之。)楷書手二十五人,典書四人,亭長二人,掌固六人,裝滿直一人,熟紙匠六人。史官掌修國史,不虛美,不隱惡,直書其事。凡天地日月之祥,山川封域之分,昭穆繼代之序,禮樂師旅之事,誅賞廢興之政,皆本於起居注、時政記,以為實錄,然後立編年之體,為褒貶焉。既終藏之於府。

知匭使。(天后垂拱二年,置匭以達冤滯。其制,一房四面,各以方色,東曰延恩,西曰申冤,南曰招諫,北曰通玄。所以申天下之冤滯,達萬人之情狀。蓋古善旌、誹謗木之意也。天寶九年,改匭為獻納。乾元元年,復名曰匭。垂拱已來,常以諫議大夫及補闕、拾遣一人充使,受納訴狀。每日暮進內,而晨出之也。)

翰林院。(天子在大明宮,其院在右銀台門內。在興慶宮,院在金明門內。若在西內,院在顯福門。若在東都、華清宮,皆有待詔之所。其待詔者,有詞學、經術、合煉、僧道、卜祝、術藝、書奕,各別院以稟之,日晚而退。其所重者詞學。武德、貞觀時,有溫大雅、魏徵、李百藥、岑文本、許敬宗、褚遂良。永徽後,有許敬宗、上官儀,皆召入禁中驅使,未有名目。乾封中,劉懿之劉禕之兄弟、周思茂、元萬頃、范履冰,皆以文詞召入待詔,常於北門候進止,時號北門學士。天后時,蘇味道、韋承慶,皆待詔禁中。中宗時,上官昭容獨當書詔之任。睿宗時、薛稷、賈膺福、崔湜,又代其任。玄宗即位,張說,陸堅、張九齡、徐安貞、張垍等,召入禁中,謂之翰林待詔。王者尊極,一日萬機,四方進奏、中外表疏批答,或詔從中出。宸翰所揮,亦資其檢討,謂之視草,故嘗簡當代士人,以備顧問。至德已後,天下用兵,軍國多務,深謀密詔,皆從中出。尤擇名士,翰林學士得充選者,文士為榮。亦如中書舍人例置學士六人,內擇年深德重者一人為承旨,所以獨承密命故也。德宗好文,尤難其選。貞元已後,為學士承旨者,多至宰相焉。)

內教坊。(武德已來,置於禁中,以按習雅樂,以中官人充使。則天改為雲韶府,神龍復為教坊。)

習藝館。(本名內文學館,選宮人有儒學者一人為學士,教習宮人。則天改為習藝館,又改為翰林內教坊,以事在禁中故也。)

秘書省。(隸中書之下。漢代藏書之所,有延閣、廣內、石渠之藏。又御史中丞,在殿內,掌蘭台秘書圖籍。後漢桓帝延熹二年,始置秘書監,屬太常寺,掌禁中圖書秘文,後併入中書。至晉惠帝,別置秘書寺,掌中外二閣圖書。梁武改寺為省。龍朔改為蘭台,光宅改為麟台,神龍復為秘書省。)

秘書監一員,(從三品。監之名,後漢桓帝置,魏、晉不改。後周謂之外史下大夫。隋復為秘書監,從第三品。煬帝改為秘書令,武德復為監。龍朔改為蘭台太史,天授改為麟台監,神龍復為秘書監也。)少監二員,(從四品上。少監,隋煬帝置。龍朔改為蘭台侍郎,天授為麟台少監,神龍復為秘書少監。比置一員,太極初增置一員也。)丞一員。(從五品上。魏武帝置,丞二人。隋置一人,正第五品也。)秘書監之職,掌邦國經籍圖書之事。有二局:一曰著作,二曰太史,皆率其屬而修其職。少監為之貳,丞掌判省事。